文|凝媽悟語
暑假出行,帶著孩子坐火車、飛機,最令人發(fā)怵的不是孩子喊累,而是怕他稍有不慎就被扣上“熊孩子”的帽子,自己則被噴成“縱容熊孩子”的失職家長。
有一則報道看得人心里不是滋味:
深圳飛往大連的航班上,一男孩頂前排座椅,前排女士多次警告無果后罵男孩,男孩借路過的機會故意撞前排女士,導致她的耳機掉落不見。
飛機降落后,沖突升級為女士和男孩一家四口人的肢體沖突,其他乘客和空姐都勸不住,男孩家人大喊: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
經典的“他還是個孩子!”在媒體的放大鏡下,瞬間點燃了輿論場。
評論區(qū)幾乎清一色地痛批家長:
- “子不教父之過!”
- “不是孩子熊,是家長熊!”
- “沒教養(yǎng)!”
矛頭甚至波及到所有帶娃出行的父母。一時間,“厭童”情緒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作為一個坐了幾十年火車飛機的老乘客,也作為帶娃出行不下二十次的“資深”家長,看著這些評論,結合自己的經歷,我心里憋著不少話:
“以前更吵,卻更寬容?”
回想十多年前,火車上孩子吵鬧、跑動的情況比現(xiàn)在常見得多,聲音也更大。但那時候,車廂里更多的是包容的笑臉,少有現(xiàn)在這種動輒橫眉冷對、厲聲呵斥的場景。
現(xiàn)在的孩子,普遍被教育得更“規(guī)矩”,坐得住了,可為什么反倒更容易被指責?
“一個巴掌拍不響!”
我強烈的感受是:當下社會對孩子的容忍度,確實肉眼可見地在降低。很多沖突,真的不能全賴在孩子和家長身上。板子都打向一邊,不公平。
雙重標準:“厭童”情緒下的差別化對待
最讓我覺得不舒服的,是明顯的差別對待,甚至有點“欺軟怕硬”的味道。
成人在火車、飛機上高聲談笑、旁若無人地打電話、刷視頻外放,音量、時長、頻次都遠遠超過孩子,卻很少見到有人直接上前制止或公開表示不滿。
一次從天津回家,鄰座一位成年男子,大概是有緊急的公司業(yè)務,電話打了一個又一個,聲音非常大,沒人吭聲。
我和孩子就坐在他的鄰座,孩子覺得吵,我跟孩子說:叔叔有重要的事,一會兒就打完了。你把注意力集中到盒飯上,就不會覺得吵了。
另一次去往青島的動車上,三位外地成年男子用他們的方言高談闊論、嘻嘻哈哈了一整路,整個車廂都能聽到,沒有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
孩子一次從青島返程,有兩個外地女孩,非常年輕漂亮,一直在用她們的語言嘰里呱啦聊天,我們只好戴上耳機排除干擾。
但是,當孩子發(fā)出遠低于上述成人噪音的聲音,或做出一些小動作的時候,卻很容易觸發(fā)周圍乘客的敏感神經,遭遇毫不掩飾的“橫眉冷對”。
還是那次天津之行,男子打完電話后,孩子開始回憶天津之行,輕聲細語,音量遠低于之前的電話。
沒超過5分鐘,前排的女士就不高興了,扭頭過來,帶著怒氣制止:別聊了,說了一路了都!睡覺都睡不好!
那種激烈的態(tài)度,就連鄰座那位打電話的男子都投來詫異的目光。
我當時真是又氣又困惑:
剛才那么大聲的電話你不嫌吵?孩子小聲說幾句就影響你睡覺了?(是不是把男子的打電話聲音也強加在孩子頭上了?)
為什么對成年人的噪音如此“寬容”,對孩子正常的聲響卻如此苛刻?
難道是因為面對孩子,一些人自覺站在了道德高地,指責起來更有“底氣”?
有研究指出:現(xiàn)在的人似乎對個人空間和安靜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對別人(尤其是覺得“不可控”的小孩)打擾的容忍度卻越來越低。公共空間里累積的壓力,加上對“絕對安靜”的期待,孩子往往就成了首當其沖的“出氣筒”。
溝通失效:戾氣為何傾瀉向孩子?
很多人批評家長動不動就用“他還是個孩子”當擋箭牌。
說實話,大多數(shù)家長真不是故意護短。很多時候,是對方的溝通方式太傷人了,把孩子嚇著了,也把家長的“防御”心理激起來了。
感覺被打擾的乘客,常常是帶著一肚子火沖過來,不是心平氣和地提醒,而是站在道德制高點,用指責、鄙夷甚至威脅的口氣數(shù)落。
這種充滿攻擊性的溝通,家長聽了能舒服嗎?本來可能道個歉管管孩子的事,很容易就變成互相嗆聲,矛盾升級。
幾年前雙鴨山到哈爾濱的列車上就發(fā)生過一幕:
一位白衣女士嫌黑衣母女倆聊天聲音大影響她睡覺,上前提醒。
沒說幾句就吵起來,白衣女士竟朝黑衣女子吐口水!
這下徹底點燃戰(zhàn)火,雙方扭打在一起,連小女孩也加入了混戰(zhàn)。
這哪是爭取安靜權益的溝通?暴露了一些成年人極差的情緒管理能力。
或許,有些人把自己在學業(yè)、工作、生活中積壓的怨氣,還有在擁擠嘈雜環(huán)境里攢下的煩躁,不自覺地發(fā)泄到了最沒反抗能力的孩子身上。
孩子成了他們宣泄不如意的“安全”出口。
有研究說,現(xiàn)在社會對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要求越來越像要求一個“安靜的成年人”,這其實是在壓抑孩子的天性,也反映出整個社會的焦慮感在上升。
尋求和解:公共空間需要共治的智慧
“厭童”情緒蔓延,沖突肯定不是辦法。公共空間的和諧,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多點智慧和體諒。
家長:積極預防,主動作為:
大多數(shù)負責任的家長早已“武裝到牙齒”,每次出行前都要做好各種準備。
帶上畫筆、繪本、貼紙書、拼圖、小零食… 竭盡全力讓孩子“手中有事做,嘴里有食吃”,最大程度減少干擾他人的可能性。
這是家長的必修課和基本責任。
同時,要知道很多孩子確實坐不住、管不住嘴,家長也需要更敏銳地看住孩子,及時預判和制止可能影響他人的行為,并教導孩子基本的公共禮儀。
比如,即使在人少的火車上,也要制止孩子說話、踢座椅、亂跑的行為,做文明的小乘客。
乘客:善意溝通,善用規(guī)則:
當確實感到被打擾時:
- 先管住自己的火氣。試著用平和的語氣跟家長溝通:“您好,不好意思,孩子的聲音/動作有點影響到我了(或者我想休息會兒),能不能麻煩您稍微提醒一下孩子?”表達你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指責對方“沒教養(yǎng)”。
- 找乘務員!如果家長不理睬或者溝通無效,千萬別自己去罵孩子或者跟家長吵!果斷找列車員、空乘幫忙!他們是維持秩序的,也更能公正處理。
- 試試“幽默化解”。有網友分享過妙招:看到孩子鬧騰,先笑著逗逗孩子(“哎呀,這小腳丫踢得比火車輪子還快呀!”),讓孩子放松下來,再溫和地提個小請求(“咱們輕輕的好不好?阿姨/叔叔想瞇一會兒。”)。這招“積極的20秒干預”,往往比板著臉訓斥管用多了,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長也更有臺階下。
社會層面:理解兒童發(fā)展:
大家需要明白:孩子不是小大人。
在封閉、陌生、需要長時間坐著的交通工具里,他們覺得無聊、煩躁、想動一動,太正常了!要求他們全程像大人一樣安靜如雞,本身就不太現(xiàn)實。
少給孩子扣“熊孩子”的大帽子!記住那句老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在火車飛機上,因為孩子一點動靜、一個小動作,就鬧得臉紅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想想真覺得挺悲哀的。
這背后蔓延的“厭童”情緒,照出的是社會寬容度的下降、溝通方式的失敗以及個體壓力的無序釋放。
解決的辦法,絕對不是簡單的“站隊”。
家長需要深刻反思,承擔起教育引導的責任;認為自己受到影響的乘客,也需要反思溝通的方式與心態(tài),是否將無名之火傾瀉給了最弱小的對象?
與其互相指責,不如多點同理心,多些善意的溝通技巧,共同營造一個對兒童更友好、對所有人都更舒適的公共空間。
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曾是孩子,而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恰恰體現(xiàn)在它如何對待最弱小的成員之上。
大家一起努努力,讓公共空間多一點包容,少一點戾氣,讓孩子也能被溫柔以待,讓旅途的陽光真正照進每個人心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