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鑄就脊梁 青春賡續(xù)薪火
唐佳艷
盧溝橋畔的彈痕,宛平城墻的槍眼,如同穿透歷史帷幕的無聲叩問,穿越八十余年煙塵,沉沉地壓在每個后來者的心頭。它們在無聲追問著:當硝煙遠去,山河錦繡時,生于盛世的青年,如何從歷史的烈焰中汲取不滅的薪火,在時代的激流中鑄就屬于民族的脊梁?
抗戰(zhàn)精神是民族記憶深處最堅韌的骨骼。
憶往昔,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我曾久久駐足于一組珍貴文物前:簡陋的漢陽造步槍旁,是無數(shù)封浸染了硝煙與深情的家書。其中烈士左權(quán)的一封家信里寫道:“今日國難當頭,男兒自當許國,死不足惜。唯念雙親,念故鄉(xiāng),念我華夏……念、念、念!”字字如錐,穿透歲月直刺我心。這“念”字背后,是熾熱的家國之愛,是舍生取義的決絕,更是百折不撓的堅韌。正如抗戰(zhàn)中千千萬萬的無名英雄,在民族危亡之際,以血肉之軀筑起不倒長城??箲?zhàn)精神早已內(nèi)化為我們精神穹頂?shù)某兄丶沽?支撐著代代青年在時代的風雨中構(gòu)筑起不倒的長城!
左權(quán)給妻子劉志蘭的信(圖源: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
看今朝,在和平年代的平凡崗位上,青年正以行動為抗戰(zhàn)精神譜寫當代華章??箲?zhàn)精神并非只存于烽火硝煙,它更在無數(shù)青年于無聲處奏響的時代強音中熠熠生輝。我了解到一位青年駐村干部,扎根于太行山深處的革命老區(qū)。他帶領鄉(xiāng)親們修復戰(zhàn)時山路、挖掘紅色故事、培育特色山貨,將“南泥灣”自力更生的火種,在致富的征途上重新點燃。在直播的鏡頭前,他捧著山間珍品講述著這片土地曾經(jīng)歷的炮火與新生,眼中閃爍的正是那不屈光芒的當代映照。而在科技攻關的“上甘嶺”,華為芯片研發(fā)團隊突破封鎖,新一代青年科研人員夙興夜寐,以百折不撓的韌勁,在一張張圖紙和一行行代碼中爭分奪秒地攀登著科技高峰。此外,不只是干部和科研人員,更有千千萬萬平凡崗位的熱血青年擔當作為,在基層崗位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春答卷。在西部計劃服務志愿中,青年大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奮戰(zhàn)在科技創(chuàng)新、鄉(xiāng)村振興、綠色發(fā)展、社會服務、衛(wèi)國戍邊等基層崗位一線,他們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服務奉獻中增長才干,讓青春在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他們以青春為筆,在平凡崗位的靜默里描繪著新時代的“持久戰(zhàn)”,無聲訴說著“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鏗鏘誓言。很顯然,這并不是硝煙遠去就精神消散,而是戰(zhàn)場轉(zhuǎn)移使命的更新——我們守護的不僅僅是山河寸土,更是民族復興征途上的每一個堅實步履。
抗戰(zhàn)精神亦為青年提供了燭照人類命運的深邃視野。
當歷史的回響在寰宇間激蕩,抗戰(zhàn)精神所昭示的和平信念與命運與共的智慧,也賦予中國青年一份世界擔當。埃博拉病毒暴發(fā)之際,白衣天使們毅然加入中國援外醫(yī)療隊遠赴非洲。在條件艱苦的異國他鄉(xiāng),他們面對的不僅是疾病,還有資源的匱乏與語言理解的隔膜。然而,當他們以精湛醫(yī)術與無疆大愛,在埃博拉病毒陰影下守護生命時,那份超越種族與國界的堅忍奉獻,不正是抗戰(zhàn)時期國際友人白求恩精神在當代的回響?能看出來,在這里,我們更能深刻體會何為“命運與共”。和平與健康,才是人類最應珍視的福祉。這份基于苦難記憶升華的博大情懷,使中國青年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最真摯的踐行者!
歷史并未沉睡,它只是靜靜沉淀,成為滋養(yǎng)我們前行的深厚沃土??箲?zhàn)精神,這曾支撐民族在至暗時刻浴火重生的靈魂力量,于今時今日,正煥發(fā)出指引青春航向的璀璨光芒。廣大青年朋友們,生于盛世的我們,讓我們以歷史為鑒,把精神刻入骨髓——讓它化為平凡崗位上的精誠敬業(yè),化為危急關頭的挺身擔當,化為放眼全球的和平襟懷。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抗戰(zhàn)精神,終將如星火燎原,照亮民族復興的萬里征程——“我輩站立處即長城,青春所向是永恒的光明?!?/p>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
作者:唐佳艷(四川工商學院在校大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