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文 /林鴻東
今日午后,我約小蘇一起到豪嶺山尋找 “ 祈雨道場石”。此前我曾兩次尋訪均半途而廢。下午三點(diǎn)左右,在山林間一番攀行,大汗淋漓,最終在山腰處找到了它。石刻尚存,共有三處,一為“祈雨道場”題刻(劉瑞光老師認(rèn)為其左側(cè)題有“康介福等為”,右側(cè)題有“僧人惠經(jīng)敬立”等字,我在現(xiàn)場倒是忽略了,失去辨識的機(jī)會),一為“維嶽出雲(yún)”題刻,一為清乾隆 乙丑年同安 參將黃正綱與縣令張荃率軍政部屬的祈雨題刻。
信息量最大的是清乾隆 乙丑年(1745年) 的祈雨題刻,具體內(nèi)容如下:
秋成在望,靈雨未零。遍伸奠瘞之文,未葉滂沱之應(yīng)。聞昔紫陽祈雨,遺跡猶存;比乎唐令踵行,甘霖立沛!乃偕營屬,再氶神民,步行而去,戴雨而歸。遂使大有興歌,豐年誌慶。洵山靈之蘇兆姓,爰勒石以銘千秋。旹乾隆乙丑年仲秋月穀旦,同安營參將黃正綱、守備陳朝行、千總施鳳,同安縣知縣張荃、教諭趙鵬蜚、典吏沈濟(jì)世,仝立。
這段題刻的意思大致是:
秋收在望,卻沒有降下及時雨。我們到處舉行埋設(shè)祭文祈求降雨的儀式,但未能得到傾盆大雨的回應(yīng)。聽說昔日朱子在此祈雨,他的遺跡至今仍在;就像唐唐縣令效仿前人做法祈雨一樣,甘霖立刻充沛而降!于是,我?guī)ьI(lǐng)同僚和部屬,再次承接起神靈和百姓之間的(感應(yīng),指向上天祈雨),我們步行前往祈雨,又冒著雨返回。最終(祈雨靈驗(yàn)),使得(百姓)歡欣鼓舞地歌唱豐收,記載這豐年的喜慶。這確實(shí)是山神顯靈復(fù)蘇了萬千百姓(的生計),因此刻石立碑以銘記千秋萬代。時在乾隆乙丑年農(nóng)歷八月吉日。立碑人:同安營參將 黃正綱、同安營守備 陳朝行、同安營千總 施鳳,同安縣知縣 張荃、同安縣教諭 趙鵬蜚、同安縣典吏 沈濟(jì)世,一同立碑。
“祈雨道場”,清嘉慶《同安縣志》認(rèn)為是“僧惠明”所立。清乾隆題刻中的“再氶神民”四字是我個人的判斷,其它研究者有斷為“用衣(依)神民”者,也有斷為“用衣神明”者。
讀罷石刻即返程下山,途中忽感身上有雨珠滴落,原來竟落起雨來了,此情此景與祈雨題刻所述何其相似,“步行而去,戴雨而歸”。至小車,則雨水漸驟,窗外已是滂沱?!?真是一次完美的人文之旅。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xiāng)
歡迎關(guān)注鷺客社,投稿聯(lián)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chuàng),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歡迎轉(zhuǎn)發(fā)、群發(fā)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jīng)許可,禁止進(jìn)行轉(zhuǎn)載、摘編、復(fù)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zhuǎn)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