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日前后,玉米“超短裙”視頻在平臺上刷屏了。
各種說法都有,科技顧問團先聲明:不針對單個品種。
問題在比例,5000多個玉米品種里,幾十個新組合全“超短裙”。
它們有個共同點:都用了“美系基因”親本,去年就出問題。今年直接淘汰這親本,可問題根源不止這一點。第一樁,“美系基因”用太多。
育種人“崇洋”“急功”,改來改去,美系基因占比30%-50%。
黃淮海夏玉米和美國春玉米不一樣,美系品種怕高溫、愛得莖腐病。加了“熱源基因”也白搭,7%的比例,咋稀釋30%的美系?
就像小孩搬大石頭,費勁還搬不動。楊利華研究員說,耐高溫得靠“黃改系”“農家種”,這才是老本。
第二樁,追矮稈追出“根系短”。
有人“賺快錢”,迎合“矮稈抗倒”的糊涂想法。
抗不抗倒看三點:根壯、莖稈韌、不爛根。
矮稈但根短,遇旱遇澇照樣倒,棒子還長不大?!拔浯罄尚汀逼贩N就是例子,審定葉片不少,稈矮得像被壓了。
葉片擠著長,雌穗分化受影響,根短吸不到深層水肥。天熱干旱時,“超短裙”更嚴重,可經銷商觀摩田咋沒事?
人家施肥澆水是普通農戶幾倍,2023年某公司測產,一畝施300斤肥。真正好品種得“矮早密”,早熟、矮稈、密植,缺一不可。審定葉片多的中晚熟品種,硬要矮稈,就是“瞎折騰”。
抗倒的玉米更抗旱,抗旱的玉米也更抗倒,這是老理兒。想知道品種“族譜”?找機構測測,一下就明白。
選種別光看矮稈,得看根壯不壯、抗不抗病、耐不耐熱。今年種玉米的老鄉(xiāng),心里得有桿秤:別被“美系”“矮稈”迷了眼。
具體哪個親本?
圈里人心里有數(shù),咱就不點名了。種糧不容易,選對品種是關鍵,多問多學總沒錯。
關注我,下次聊聊咋挑抗熱抗倒的好玉米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