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抗戰(zhàn)地標(biāo),重溫崢嶸歲月
它們是烽火歲月里的沉默見證者,是鐫刻著民族傷痕與不屈的立體史書。從盧溝橋上的石獅凝視,到臺兒莊的殘垣低語;從凱旋路上的轟轟炮火,到滇緬公路的轍痕深印——每一處抗戰(zhàn)地標(biāo),都封存著槍林彈雨的記憶,跳動著救亡圖存的脈搏。
循著這些凝固的坐標(biāo),我們觸摸歷史的溫度,聽見一個民族在危亡時刻發(fā)出的最堅韌的吶喊。
盧溝橋——
槍聲喚醒國魂的見證者
古老的盧溝橋靜臥在永定河上
橋身的石獅子在陽光下沉默不語
很少有人能想象到
這座承載了八百多年風(fēng)雨的古橋
曾在那個黑暗的年代
以一聲撕裂長空的槍響
拉開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序幕
也成為喚醒沉睡國魂的千古見證
圖源:中國抗戰(zhàn)勝利網(wǎng)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本侵略者借口一名士兵“失蹤”
要求進(jìn)入宛平縣城搜查
遭到中國守軍嚴(yán)詞拒絕
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
又炮轟宛平城
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
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又稱盧溝橋事變
那一聲槍響
如同一把重錘
敲醒了沉睡的中國
盧溝橋的炮火
點燃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zhàn)的烽煙
上圖:中國軍隊在盧溝橋抗擊日軍的進(jìn)攻
圖源:新華社
下圖: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奔赴盧溝橋抵抗日軍
圖源:新華社
“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
這是當(dāng)時中國軍人的吶喊
也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真實寫照
這是宛平城城墻上的“七七事變”彈坑遺址 圖源:新華網(wǎng)
如今
盧溝橋依然靜臥在永定河上
橋頭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jì)念館
肅穆地向世人講述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橋上的彈孔
是那段歲月的無聲印記
石獅子身上
仿佛也鐫刻著歷史的滄桑
如今
盧溝橋頭的硝煙早已散盡
但唯有銘記歷史
才能讓槍聲永遠(yuǎn)沉寂
唯有自強不息
方能守護(hù)這用鮮血換來的錦繡河山
中國社會科學(xué)網(wǎng)綜合整理自中國新聞網(wǎng)、光明網(wǎng)、黨建網(wǎng)等
新媒體編輯:常暢 許欣悅(實習(xí))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