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前段時間,我到河北省的省會石家莊去旅行。對我而言,每到一座新城市,尤其是省會城市,“打卡”當?shù)氐氖〖壊┪镳^幾乎是必做的事——那里就像一座城市的“歷史備忘錄”,藏著地域文化的根與魂,能讓人最快讀懂這片土地的過往。
抵達石家莊后,我按計劃前往河北省的省級博物館,可到了目的地卻有些意外:眼前的建筑門牌上,寫的竟然不是常見的“河北省博物館”,而是“河北博物院”。這瞬間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為什么別的省份大多叫“XX省博物館”,這里卻要用“河北博物院”這個聽起來更獨特、甚至帶點“霸氣”的名字?要知道,這座坐落在石家莊市區(qū)中心的場館,不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更是貨真價實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按常理說,用“河北省博物館”的名稱才合乎慣例。
帶著疑問走進館內(nèi),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細節(jié):館內(nèi)部分指示牌、老展區(qū)的介紹資料上,依然保留著“河北省博物館”的字樣。原來“河北博物院”并非一開始就叫這個名字,它以前和其他大多數(shù)省級博物館一樣,用的是“河北省博物館”的老稱呼,只是改名時間不算太久,才會留下這些“舊痕跡”。
到底是什么時候改的名?又為何要改?我特意查了相關(guān)資料,才厘清了這座場館的“前世今生”。其實,“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河北省博物館”歷史不算短,早在1953年就成立了,不過當時的館址并不在石家莊,而是設(shè)在河北省的原省會保定市。
后來,河北省省會從保定遷至石家莊,直到1982年,“河北省博物館”也隨之搬遷,最初是借用“河北省展覽館”的場地辦公;4年后,也就是1986年,河北展覽館與博物館正式合并,組建了全新的“河北省博物館”,并在1987年正式開館,這才算在石家莊扎下了根。
真正的轉(zhuǎn)折點出現(xiàn)在2006年——這一年,“河北省博物館”啟動了擴建工程。經(jīng)過7年的建設(shè),到2013年6月,擴建后的場館開始對外試開放;再過了一年,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正式揭牌,原來的“河北省博物館”就此改名,以全新的身份對外開放。算下來,“河北博物院”這個名字,到現(xiàn)在也不過十幾年時間,難怪館內(nèi)還能看到老名字的痕跡。
而改名的原因,其實和場館的功能升級密切相關(guān)。擴建后的“河北博物院”,形成了南北兩區(qū)結(jié)合的多功能建筑群:北區(qū)是原先的老建筑,南區(qū)則是全新修建的區(qū)域。從功能劃分來看,南區(qū)主要是基本陳列展區(qū),集中展示河北從古代文明到近代發(fā)展的歷史脈絡(luò);北區(qū)則更多承擔臨時展覽的功能,經(jīng)常會引進國內(nèi)外的特色展覽,有時還會舉辦文化講座、互動活動。
也正是因為功能從單一的文物陳列,拓展到了展覽、教育、文化交流等多個領(lǐng)域,從“博物館”升級為“博物院”才更貼合其定位——“博物院”的規(guī)模和功能覆蓋通常更廣泛,能更好地體現(xiàn)它的綜合性。至于去掉“省”字,工作人員也提到,一方面是為了讓名字更簡潔好記、朗朗上口,另一方面,“河北博物院”比“河北省博物館”讀起來更有氣魄,也更能凸顯它作為省級文化地標的身份。
如今,隨著“博物館熱”在全國興起,河北博物院也成了石家莊的“網(wǎng)紅”旅游打卡地。不管是想了解河北的歷史文化,還是單純想感受博物館的氛圍,這里都是不少游客的首選——我去的時候,看到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還有不少年輕人拿著相機拍照打卡,場館里熱鬧又有序。如果以后有機會的話,你還想不想來“河北博物院”走走看看呢?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