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鋒和郭士強,兩位中國男籃的掌舵人,走出的路卻像兩條岔開的河——一條湍急,一條穩(wěn)緩,最終奔往不同的方向。若單拿成績單說事兒,未免太輕飄,畢竟教練這行當,藏在戰(zhàn)術板后的門道,比輸贏更耐琢磨。
2019年杜鋒接棒時,頭頂還亮著CBA冠軍教頭的光環(huán),像帶著尚方寶劍出征。可亞洲杯第八名的成績單,至今看在眼里都硌得慌,好比精心備了一桌菜,卻端出了半生不熟的滋味。再看郭士強,去年接手二隊時,手里的牌算不上頂流,硬是把一群不算大牌的球員帶成亞洲杯四強,沖進了銀牌榜,這反差,像街頭小吃攤做出了米其林的味道,實在讓人意外。
場邊的樣子更是天差地別。郭士強往那兒一站,就像老船工守著壓艙石,任浪頭怎么拍,他自巋然不動。球員失誤了,他不吼不叫,先蹲在場邊劃戰(zhàn)術板,手指在上面戳來戳去,像在解一道復雜的算術題。高詩巖、王俊杰這些被他挑中的球員,在場上敢沖敢撞,就像知道背后有堵墻靠著——輸了有教練扛,錯了有調(diào)整,這份底氣,比興奮劑還管用。
反觀杜鋒,場邊更像揣著一串鞭炮,球員稍不留神就可能點燃引線。除了吹口哨,就是又蹦又跳,甚至大聲呵斥球員:"怎么防的!""跑哪兒去了!吼聲能穿透體育館的頂棚,替補席上的球員坐得筆直,不像蓄勢待發(fā)的猛虎,反倒像怕挨打的兔子,大氣都不敢喘。這樣的隊伍,能擰成一股繩嗎?怕是更像被風吹散的沙,看著聚在一塊兒,實則各有各的心思。
籃球從來不是教練的獨角戲,好比眾人拾柴火焰高,少了誰的勁兒都燒不旺。郭士強的用人不疑,像給球員心里種了棵樹,慢慢就長出了底氣。他敢把球權交給新人,哪怕失誤也給機會,就像老農(nóng)對新苗有耐心,知道澆水施肥比拔苗助長管用。而總盯著失誤罵人的方式,磨掉的恰恰是賽場上最金貴的銳氣——球員怕犯錯,就像鳥怕觸網(wǎng),飛得再高也放不開翅膀,哪還有心思琢磨怎么贏?
說到底,好教練的是雙料專家,既懂戰(zhàn)術里的聲東擊西,更懂人心上的四兩撥千斤。郭士強像位老中醫(yī),望聞問切后慢慢調(diào)理,隊伍在不知不覺中就壯實了;杜鋒更像急脾氣的西醫(yī),上來就開猛藥,療效快是快,可副作用也明顯。古人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帶兵打球也一樣,火候太急容易糊,耐心慢燉才能出味兒。
如今再看兩位教頭的印記,杜鋒留下的是爭議里的火花,郭士強刻下的是沉穩(wěn)中的生長。沒有絕對的對錯,卻有分明的風格一個像暴雨,來得猛去得快;一個像春雨,潤物細無聲。籃球這東西,終究是人的運動,戰(zhàn)術再精妙,若暖不了人心,也成不了氣候。
就像老球迷常說的:能贏球的教練不少,能讓人愿意拼命的教練才難得。杜鋒的激情與郭士強的沉穩(wěn),本是兩種風景,只是在男籃這片土地上,似乎更需要些隨風潛入夜的溫柔,畢竟比起一時的爆發(fā),細水長流的成長,才是隊伍真正的底氣。
?球迷朋友們,對此,你有著怎樣獨特的觀點與看法?歡迎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分享你的真知灼見!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