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飯時,一勺味精能讓寡淡的湯變得鮮美,一勺雞精能讓家常菜風味倍增。但不知從何時起,這些提鮮高手成了“健康殺手”的代名詞:吃味精會致癌”“雞精導致脫發(fā)”“高溫炒菜放味精有毒”的說法在網(wǎng)絡(luò)上反復流傳。面對這些傳言,我們該信嗎?味精和雞精,到底對身體有沒有害?
味精和雞精的成分是什么?
部分人對味精的第一印象是“化工產(chǎn)品”,其實這是典型的誤解。味精的核心成分是谷氨酸鈉,一種由谷氨酸與鈉離子結(jié)合形成的化合物。谷氨酸本身是人體蛋白質(zhì)的重要組成單位,天然存在于雞蛋、牛奶、肉類等多種食物中,只是這些食物中的谷氨酸多與其他氨基酸結(jié)合,鮮味不明顯。而味精通過提純讓谷氨酸鈉單獨存在,從而釋放出強烈的鮮味。
現(xiàn)代味精的生產(chǎn)早已擺脫“化學合成”的標簽。它以玉米、小麥等富含淀粉的天然食材為原料,經(jīng)微生物發(fā)酵、提取、精制而成,整個過程類似釀酒或制醋,最終產(chǎn)物與天然食物中的谷氨酸鈉基本無區(qū)別。
雞精本質(zhì)上是含味精的復合調(diào)味品。查看配料表會發(fā)現(xiàn),“味精”通常排在首位,其次是食鹽、白砂糖、大米粉。雖然名字里帶“雞”字,但真正的雞肉粉或雞肉提取物含量極少。它的鮮味比味精更豐富,是因為添加了呈味核苷酸二鈉等助鮮成分,與“雞肉的營養(yǎng)”幾乎無關(guān)。
傳言中的危害真的存在嗎?
味精致癌?
“味精致癌”是流傳最廣的謠言,甚至有人將其與頭痛、脫發(fā)、兒童缺鋅等問題掛鉤。但科學證據(jù)早已多次為味精正名。
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世界衛(wèi)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lián)合專家委員會(JECFA)、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權(quán)威機構(gòu)經(jīng)過長期研究,均認定味精為 “公認安全物質(zhì)(GRAS)”。JECFA 還明確了味精的每日允許攝入量(ADI)為每公斤體重30毫克,以50公斤的成人為例,每天可安全攝入1.5克。
關(guān)于“高溫致癌”的說法,源于谷氨酸鈉在120℃以上會轉(zhuǎn)化為焦谷氨酸鈉。但目前沒有任何科學研究證明焦谷氨酸鈉具有致癌性,它的唯一影響是失去鮮味。而且日常烹飪中,菜肴加熱時間通常只有幾分鐘,很難達到讓谷氨酸鈉大量轉(zhuǎn)化的條件,即便有少量轉(zhuǎn)化,也無需擔心健康風險。
味精導致頭疼、脫發(fā)、缺鋅?
至于“味精導致脫發(fā)、缺鋅” 等傳言,更是缺乏實驗支持。谷氨酸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代謝過程中不會干擾其他營養(yǎng)素的吸收,所謂“副作用”更多是心理暗示或個體特殊反應。極少數(shù)人可能在一次性攝入大量味精(遠超正常用量)后出現(xiàn)頭痛、出汗等不適,被稱為 “味精癥狀綜合癥”,但這一現(xiàn)象并未被科學研究證實存在明確因果關(guān)系,且在正常飲食中幾乎不可能發(fā)生。
真正的風險:藏在“鮮”背后的鈉
拋開傳言,味精和雞精確實存在健康隱患,但問題不在谷氨酸鈉,而在“鈉”。
味精中鈉的含量約為食鹽的三分之一(食鹽含鈉約39%,味精約13%),雞精因添加了食鹽,鈉含量更高(通常在30%以上)。鈉是人體必需的元素,但過量攝入會導致血壓升高,增加腦卒中、心臟病和胃癌的發(fā)病風險。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鈉攝入量不應超過5克鹽,而我國居民平均鈉攝入量遠超這一標準,其中70%來自食鹽,剩下的30%就包括味精、雞精、醬油、蠔油等調(diào)味品中的“隱藏鈉”。
比如一碗加了1克味精的湯,相當于額外攝入130毫克鈉;如果同時用了雞精和醬油,鈉的總量很容易超標。對于高血壓患者、腎病患者以及14歲以下兒童,這種“隱形高鈉”的危害更為明顯。
這樣吃,鮮得健康
既然味精和雞精本身無害,關(guān)鍵就在于怎么吃。掌握以下幾個原則,既能享受鮮味,又能規(guī)避風險:
1.控制用量,搭配減鹽:每道菜味精或雞精的添加量建議不超過 0.5 克,相當于小半勺。如果加了這類調(diào)味品,就要相應減少食鹽的用量,避免鈉攝入超標。
2.把握時機,保留鮮味:谷氨酸鈉在70-80℃時鮮味最濃,超過 120℃會逐漸失去鮮味。因此最好在菜品即將出鍋前添加,既避免高溫導致鮮味流失,也減少不必要的加熱時間。
3.按需添加,尊重原味:本身鮮味濃郁的食材,比如海鮮、菌菇、雞湯、西紅柿等,無需額外添加味精或雞精,過度提鮮反而會掩蓋食材本身的清香。而糖醋、麻辣等重口味菜肴中,鮮味容易被強烈的酸甜或辛辣味掩蓋,添加意義不大,可直接省略。
4.特殊人群,格外注意:高血壓、腎病患者應盡量少用;痛風患者建議選擇純味精(不含核苷酸),并嚴格控制用量;兒童飲食以清淡為主,能不加就不加。
味精和雞精的“壞名聲”,更多源于人們對食品添加劑的過度恐慌和不實信息的傳播。從科學角度看,它們與醬油、醋一樣,都是改善風味的工具,本身并無對錯,關(guān)鍵在于是否合理使用。與其糾結(jié)能不能吃,不如學會怎么吃。
參考來源:
- 重慶市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 重慶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 重慶市全民科學素質(zhì)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 健康真相知多少.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20.
- 中國新聞網(wǎng):吃味精會導致禿頭嗎?
- 科普中國:味精、雞精真的對人有害嗎?它們有啥區(qū)別?看完終于清楚了!
- Evaluation of certain contaminants in food: seventy-second report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959
- Walker R, Lupien JR.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monosodium glutamate. J Nutr. 2000 Apr;130(4S Suppl):1049S-52S.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