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開國上將王震將軍,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其實,除了將軍的身份,他還有個重要職務,就是農墾部部長,在任期間,他還創(chuàng)建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塔里木大學兩所學校。
可以說,北大荒能變成如今的“北大倉”,絕對少不了王震的功勞。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切還要從1958年說起。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沒幾年,國家正處于百廢待興的階段,總政治部的辦公室里卻彌漫著一股愁云。譚政手里捏著那份《關于動員十萬干部轉業(yè)復員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眉頭擰成了疙瘩。
他明白組織的決定,可這十萬從槍林彈雨中走出來的兵,怎么安置?地方上剛解放沒多久,工廠缺機器,農村缺土地,總不能讓這些功臣們脫下軍裝就沒了著落。
就在譚政對著電話聽筒反復解釋“地方實在困難”的時候,辦公室的門被“砰”地推開。進來的人穿著洗得發(fā)白的軍裝,下巴上一圈濃密的胡子格外顯眼,正是剛從農墾部趕來的王震。
這位被戰(zhàn)士們私下叫“胡子將軍”的開國上將,一屁股坐在藤椅上,指著譚政桌上的文件直咧嘴:“老譚,這十萬兵的安置,你是不是愁得睡不著覺?”譚政苦笑著給老戰(zhàn)友倒了杯茶:“何止是睡不著啊,簡直是頭皮發(fā)麻。昨天河北的同志還來電話,說縣里糧倉都快空了,實在騰不出口糧安置轉業(yè)兵?!?/strong>
王震端著搪瓷缸子猛灌了一口,突然把杯子往桌上一墩:“給我八萬,剩下的兩萬你再想想辦法。”譚政眼睛猛地一亮,隨即又皺起眉:“你要這么多人干啥?農墾部能消化得了?”王震摸著下巴上的胡子嘿嘿笑:“你忘了我在南泥灣種過地?在新疆開過荒?有群能吃苦的兵,啥荒地不能變成糧倉?”
王震這話可不是在吹牛。1908年出生在湖南瀏陽佃農家庭的他,從小就跟著父母和土地打交道。14歲那年,他跑到長沙當兵,后來帶領工人搞罷工,忙得連刮胡子的時間都沒有,慢慢地,“胡子將軍”的名號就這樣傳開了。
1941年,正是抗日戰(zhàn)爭最吃緊的時候,王震帶著359旅開進了荒無人煙的南泥灣。當時有戰(zhàn)士抱怨“拿著槍種地,不像個兵”,王震扛著鋤頭在田埂上直起腰:“打仗是革命,種地也是革命。前線戰(zhàn)士沒飯吃,咱們槍桿子再硬也白搭?!?/strong>
這話可不是說說而已,他帶頭跳進冰水里修水渠,晚上還跟老農請教選種技巧,不久之后,荒坡就變成了畝產千斤的良田。
這段經歷讓王震認準了一個理:好兵既能扛槍打仗,也能扛鋤種地。
1954年他到黑龍江湯原縣視察時,踩著荒草蹲下來,抓起一把黑土在手里搓了搓,土粒油光發(fā)亮,攥一把能都擠出水來。當時就跟身邊的參謀說:“這北大荒要是種上莊稼,能養(yǎng)活多少人?”
從湯原縣回來,王震就沒閑著。他找到黑龍江省委書記歐陽欽,兩人蹲在地圖前用手指劃著三江平原:“這片黑土地比南泥灣大幾百倍,就是缺人手?!睔W陽欽拍著大腿:“只要你能派人來,地隨便挑,手續(xù)我親自批!”
轉過年來,王震就從鐵道兵退伍戰(zhàn)士里挑了2000人,在湯原縣搞起了開荒試點。這些拿慣了槍的漢子,學著用鐮刀割草、用木犁翻地,冬天就在地窨子里抱團取暖。有個山東籍的老兵寫信回家:“這里雪厚,但黑土可是真肥,種下的豆子長得真是好?!?/p>
1955年秋收的時候,試點農場竟然收獲了幾千噸糧豆。消息傳到北京,王震拿著報表在辦公室樂得直轉圈:“看到沒?兵當農民,照樣能創(chuàng)造奇跡!”他趁熱打鐵,又調了幾個師的退伍兵進駐密山、虎林,兩年就開出了百萬畝良田,收的糧食夠供應半個東北軍區(qū)。
1958年開春,載著8萬轉業(yè)官兵的火車陸續(xù)抵達密山火車站。站臺上擠滿了裹著棉大衣的漢子,有人背著軍功章,有人揣著介紹信,還有人帶著老婆孩子。
王震站在臨時搭起的土臺子上,扯著嗓子喊:“同志們,咱們不是來‘退休’的,是來打一場新戰(zhàn)役!這片黑土地,就是咱們的新戰(zhàn)場!”
剛到北大荒的日子確實苦。轉業(yè)兵們住的是“地窨子”在地下挖個坑,頂上蓋層草,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潮得能長出蘑菇。
有個曾在淮海戰(zhàn)役立過功的連長,夜里抱著凍得硬邦邦的被子嘀咕:“在戰(zhàn)場上都沒這么遭罪?!?/strong>震聽說后,把自己的棉大衣送給了那位連長,還在大會上擼起袖子:“我王震睡地窨子,你們就跟著睡;我能種出糧食,你們就能吃飽飯?!?/p> 他帶著技術人員跑到蘇聯(lián)考察農機,回來就搞起了“康拜因培訓班”,手把手教戰(zhàn)士們開收割機。有次調試新機器時,他掉進沒過膝蓋的泥漿里,爬出來抹把臉繼續(xù)指揮,棉褲都凍成了冰殼也不在乎。 1959年秋天,北大荒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年。收割機在金色的麥浪里穿梭,場院上堆起的糧垛像小山一樣。統(tǒng)計數字報上來時,王震正在給新來的轉業(yè)兵做動員,他拿著報表笑得胡子都翹起來:“同志們看看,咱們收了多少糧?大豐收??!” 那些曾經的戰(zhàn)士們,漸漸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山東兵學會了種耐寒的大豆,四川兵琢磨出了在凍土上種白菜的竅門,連城里來的學生兵都能熟練地駕駛拖拉機。有個老兵在給家里的信里寫道:“這里冬天冷,但糧食夠吃;活兒累,但心里踏實,咱們在給國家種糧食,跟當年打仗保家衛(wèi)國一樣光榮?!?/strong> 到1960年初,北大荒已經建起了好幾十個國營農場,成了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王震后來在回憶錄里寫道:“我這輩子最得意的不是打了多少勝仗,而是看著一群轉業(yè)兵把荒灘變成了糧倉?!?/strong> 如今,曾經的“北大荒”早就成了“北大倉”,雖然現(xiàn)代化的農機已經代替了大部分人力,但王震和他帶領的轉業(yè)官兵們留下的拓荒精神,將永遠流傳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