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溯源】
“青山襯托,四面環(huán)山,脈脈延伸萬重山;綠水依附,一道溪水,系系涌集百川水”—— 這是鳳潭村的生動寫照。寧海五大溪之一的鳧溪穿村而過,自西向東流淌,村落依溪而建,多聚于溪南岸。
村西曾有一塊形似鳳頭的巖石,人稱鳳頭巖(亦稱鳳冠巖,1982 年象西線修建時損毀),此鳳含情脈脈望著北側鳧溪中一深潭,此潭就名 “鳳潭”,村落亦因此潭得名,主居林氏。歷史上,鳳潭香魚曾遐邇聞名,然 1962 年楊梅嶺水庫建成后,阻斷了鳧溪與象山港的連通,香魚自此絕跡。村內尚有清同治九年(1876 年)所建的天主教堂,青磚灰瓦間,仍可見百年風雨的痕跡。寧海多龍?zhí)吨?,唯此潭?“鳳”名之,更顯其地理與人文的獨特韻味。
【鳳潭清】
鳳潭的酒香,自南宋紹興年間便縈繞在鳧溪畔。林氏族人初遷至此,墾荒種稻,多余谷物在陶缸發(fā)酵成酒釀。而讓酒香真正扎根的,是三百年前那位林氏太公。一個梅雨季清晨,他發(fā)現(xiàn)酒釀缸中浮著清冽汁液,醇厚烈勁遠勝酒釀。
這偶然發(fā)現(xiàn)成了鳳潭釀酒的起點。太公月余鉆研,以本地糯米為底,采野生辣蓼混小麥制曲,摸索出 “三更裝糟、日出燒酒” 的時辰規(guī)律,從酒釀中釀出第一壇清米酒。此后,鳳潭待客有 “進門酒”,做壽有 “長壽釀”,懂酒曲者被尊為 “做酒師傅”。
時光流轉,酒香延續(xù)。解放初期,林才善兄弟攜祖?zhèn)骶魄>呷胪兰揖茝S,將陶缸發(fā)酵古法與規(guī)模化生產結合,讓鳳潭酒香飄出山村。六七十年代,村里三十多位釀酒師傅帶著辣蓼酒曲秘方指導各地酒廠,技藝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后,機器酒沖擊下,林氏手藝幾近失傳。2019 年,靠梅林大排面聞名的林祥初歸鄉(xiāng),憶起爺爺 “雁蒼山泉是酒魂” 的話,重拾祖業(yè)。
他請來了林氏第七代傳人林友國,其釀了近四十年酒,捻曲知干濕,搖甕辨度數(shù)。林友國守 “簸米、淘洗、蒸煮、撒曲” 老工序,將野生辣蓼白藥配比從每百斤米 10 余斤精減至 2 斤,無添加劑卻釀出 52 度以上佳釀。他打破 “非林姓不傳” 古規(guī),收徒薛鵬吉傳授訣竅;引入傳感器控溫,又學名校釀技藝、請茅臺廠師傅指導,讓古法煥發(fā)新機。
如今,鳳潭糯米燒技藝入選寧波市級非遺,林祥初攜酒登央視《中國品牌故事》。老村民說,現(xiàn)在的酒香里仍有三百年前的味道,藏著鳳潭人 “守古法、闖新路” 的執(zhí)著 —— 從太公陶缸到現(xiàn)代酒廠,酒香飄出的是技藝延續(xù),更是代代熱忱,如鳧溪之水,清冽向前。
(文/徐薦荃)
- End -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徐薦荃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