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七月新秋風露早,渚蓮尚拆庭梧老”。這句出自宋代詞人晏殊的《秋蕊香》一詞,描繪了初秋七月風露漸涼、池中蓮蓬初結、庭院梧桐已顯老態(tài)的景象,它也暗示著夏秋交替時節(jié)萬物開始由盛轉衰的自然規(guī)律。從這里我們也能感受到,物候的一個變化。
今日是公歷的2025年8月24日,農歷七月初二。在傳統(tǒng)民俗中,農歷七月有著特殊的意義,它被視為“鬼月” ,而七月初二更被認為是 “開天門”的日子。這一習俗源于古人對天地門戶開啟的信仰,與“鬼月”文化相關。
相傳七月初一是“開地門”,讓有家可歸的祖先返回陽間;七月初二則是“開天門”,專為無主孤魂開放,使其得以在人間游蕩。古人亦認為此日天神會下界巡查人間,因此民間會舉行祭拜儀式,以求驅除孤魂野鬼,保佑家宅安寧。
當然這種說法,多少有些迷信色彩在里面,但其本質上傳達的思想是好的,希望在這樣的月份當中,家人安康,祖先能夠庇佑。
這天除了是“開天門”的日子,同時還是祭祀圣母邑姜的日子,另外從干支歷歷法上,我們也可以看到,今天是甲申月乙丑日,按照老人的解釋,乙丑日,日支坐財星,然日主力量偏弱而財星偏旺,整體需保持從容心態(tài)、樹立自信。
那么在這樣的日子當中,民間流傳了什么傳統(tǒng)和習俗呢?今日七月初二,建議:1不洗,2不碰,3要吃,圖個好開頭人順事也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具體指的是什么?
七月初二,“1不洗”
不洗冷水澡
即便天氣依然炎熱,尤其在“秋老虎”的余威下,也不要貪圖一時涼爽去洗冷水澡。
經過夏季的消耗,人體陽氣尚未完全恢復。冷水的突然刺激會導致毛孔驟然收縮,體內熱量無法及時散發(fā),反而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從干支五行角度看,今日乙木之氣偏弱,需溫養(yǎng)呵護,避免寒濕邪氣入侵。
建議用溫水洗澡,既能保持清潔,又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符合秋日收養(yǎng)之道。
七月初二,“2不碰”
不碰無主之物
老一輩常告誡,七月初二這天,不要撿拾地上的東西,尤其是別人遺落的物品。民間認為,這些無主之物可能帶有晦氣,隨意撿拾恐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或厄運。這既是趨吉避兇的民俗心理,也提醒我們要克制貪念,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勿起心動念。
不碰危險之水
今日要避免去陌生的河流、水庫等危險水域玩?;蛴斡?。民間傳說“七月半,鬼亂竄,沒事別往河邊走”。從現實安全角度,農歷七月多地仍處汛期,水域情況復雜,暗流、漩渦等隱患多,容易發(fā)生溺水事故。加之夏秋之交,水溫偏低,容易導致抽筋。
七月初二,“三要吃”
1、 吃醬板鴨
鴨肉是七月傳統(tǒng)的食俗之一。鴨同“壓”諧音,寓意“壓”住邪祟,驅趕霉運。且鴨肉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暑、潤燥滋陰的功效,非常適合處暑后暑熱未消、秋燥初起的時節(jié)食用,它能緩解高溫帶來的燥熱感。而且醬板鴨,剛好是壓著的,也比較符合此時的一個飲食。
2、 吃茄餅
在一些地區(qū),如老南京,有七月做茄餅的習俗。將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而成。茄餅如今雖已是家常菜,但在這個月份食用,也別有一番順應傳統(tǒng)、感恩收獲的意味。
3、 吃暖食
今日要避免食用生冷寒涼的食物,如冰淇淋、冰鎮(zhèn)飲料等。天氣雖然炎熱,但人體脾胃功能經過一夏的消耗相對較弱。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腸胃,導致不適。溫熱的食物則有助于保護脾胃陽氣,為秋季進補打好基礎。不妨喝點溫暖的粥湯,如銀耳羹、南瓜粥等。
今日遵循傳統(tǒng),并非完全迷信,筆者認為,更多的是一種對自然時序的敬畏和身心調節(jié)的智慧。這些習俗提醒我們關注季節(jié)變化,調整生活習慣,呵護身體健康。七月初二“開天門”,愿您懂得順應天時,知曉禁忌,適度進補,圖個好開頭,迎來一個平安順遂、人順事也順的秋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