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存在聲譽問題。學術界將其視為捷徑,往好了說是捷徑,往壞了說是信譽的殺手。準確性和原創(chuàng)性只是問題的一部分;真正的問題在于,人工智能文本出奇地難以確定。維基百科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這個建立在信任和人類可靠性基礎上的平臺,斷然禁止人工智能撰寫的文章。那里的編輯甚至整理了一份清單,列出了那些暴露機器人的語言“跡象”。
最明顯的特征之一 就是語氣。聊天機器人傾向于用重復的措辭來夸大某件事有多“重要”或“具有歷史意義”,這可能會顯得有點夸張。
人工智能還傾向于用簡潔的結論或觀點來結束段落,這種做法不像百科全書的條目,而更像高中作文。此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詞語:“此外”、“此外”、“還有”,這些詞語會給寫作帶來一種正式、有時甚至僵硬的感覺。而人類通常會用更自然的句子結構來表達。
格式是人工智能經常突出的另一個領域。你會看到很多列表,有時帶有奇怪的項目符號或不尋常的編號。章節(jié)標題可能會使用標題大小寫(每個主要單詞都大寫),而不是人們通常使用的更簡單的樣式。粗體文本經常被過度使用以突出顯示某些短語,這對于經驗豐富的編輯者來說并不常見。
此外,還有一些幾乎像復活節(jié)彩蛋一樣的怪癖:過度使用破折號,在錯誤的位置使用引號,甚至在標題中偷偷插入表情符號。 一些人工智能撰寫的草稿會帶有“知識截止”免責聲明,或者在句子中留空,就像填空題一樣。
引用可能更具破壞性。機器人經常會編造一些毫無意義的鏈接,生成根本不存在的 ISBN 或 DOI,或者引用一些從未在文中出現過的“專家”。有時,文中提到了參考文獻,但實際上從未在文章中出現過。
維基百科特定標記中的錯誤也是一種提示,例如模板或類別使用不當??偟膩碚f,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通常比真人創(chuàng)作的文本更具可預測性,缺乏即時性。
當然,這些信號本身都不是確鑿的證據。畢竟,人工智能已經接受了數百萬份人類寫作樣本的訓練。但當你同時發(fā)現幾個類似這樣的怪癖時,通常就值得仔細觀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