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抗戰(zhàn)地標,重溫崢嶸歲月
它們是烽火歲月里的沉默見證者,是鐫刻著民族傷痕與不屈的立體史書。從盧溝橋上的石獅凝視,到臺兒莊的殘垣低語;從凱旋路上的轟轟炮火,到滇緬公路的轍痕深印——每一處抗戰(zhàn)地標,都封存著槍林彈雨的記憶,跳動著救亡圖存的脈搏。
循著這些凝固的坐標,我們觸摸歷史的溫度,聽見一個民族在危亡時刻發(fā)出的最堅韌的吶喊。
晴隆二十四道拐——
懸崖上的“抗戰(zhàn)生命線”
在貴州黔西南的崇山峻嶺間
一條蜿蜒曲折的公路
如巨龍盤旋于懸崖之上
圖源:黔西南日報
24道急彎層層疊疊
從谷底直沖云霄
這便是被譽為
“抗戰(zhàn)生命線”的
晴隆二十四道拐
一段鐫刻著
民族血性與國際友誼的
史詩級公路
1938年8月
隨著廣州、武漢淪陷
滇緬公路成為當時中國唯一
一條國際運輸通道
二十四道拐
作為這條“抗戰(zhàn)生命線”上的咽喉要道
承擔著運送國際援華物資的重任
圖源:央廣網
據統(tǒng)計,抗戰(zhàn)期間
通過這條公路運入中國的物資達40余萬噸
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條公路的修建與維護堪稱奇跡
在缺乏現代機械設備的條件下
為了保障這條“生命線”的暢通
無數筑路工人和運輸司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他們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
頂著日軍的空襲威脅
日夜奮戰(zhàn)
那些運輸司機們
駕駛著破舊的卡車
在崎嶇的山路上小心翼翼地行駛
每一次轉彎都充滿了危險
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
守護著這條抗戰(zhàn)的希望之路
上圖:中國民眾修建滇緬公路
圖源:貴陽網
下圖:車隊通過滇緬公路老虎嘴路段
圖源:云南省人民政府微信公眾號
20萬各族勞工
僅用9個月就完成了滇緬公路的修建
其中晴隆段尤為艱險
英國《泰晤士報》稱
“只有在中國人才能
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做到。”
圖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八十余年過去
二十四道拐的每一道彎仍如抗戰(zhàn)烽火中的年輪
講述著不屈與團結的故事
提醒我們
山河無恙的背后
是無數無名英雄用生命鋪就的“生命線”
這條懸崖上的公路
不僅是地理的奇跡
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永恒豐碑
圖源:新華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綜合整理自新華網、光明網、搜狐新聞、云南大學校史網等
新媒體編輯:常暢 許欣悅(實習)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