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于數(shù)字非常在意,比如說,七這個數(shù)字很多人就不喜歡,把七月甚至稱之為鬼月,而四這個數(shù)字,也有很多人不喜歡,認為寓意不是很好,七月初四的話,更是人們這個日子不吉利,要多加小心才行。在《禮記·月令》載:“孟秋之月,天地始肅。”七月初四作為孟秋月初的關鍵節(jié)點,更是被古人視為“收斂之日”——宜靜不宜動,宜藏不宜露。
按照民間的一個說法,七月初四,月輝微弱,天地間陰性能量漸長。這一時期被認為是“鬼月”陰氣積聚階段,需格外注重養(yǎng)生避忌。宋代《夢粱錄》中雖未直接記載七月初四,但提及“七月朔日,謂之七夕節(jié)前,人家皆修凈業(yè)”,說明七月初已開始為節(jié)日做準備。
清代《燕京歲時記》則明確記載了七月的禁忌:“七月不浣衣、不沐發(fā)”,這種禁忌在七月初四這個陰氣漸濃的日子里尤為值得重視。那么在這天有什么講究呢?今日七月初四,牢記:1不淋,2不脫,3要吃,圖個人順事順百事順
1不淋
不淋雨
七月初四,暑熱未完全消退,人易汗出腠理開,此時淋雨,最易使寒濕之氣侵入體內(nèi)。古人云:“七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背跚镏曷兑褞C殺之氣,中老年人體質漸衰,陽氣不足,更應避免為寒濕所傷。
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來看,夏秋之交氣溫波動大,突然受涼易導致血管收縮、免疫力下降,引發(fā)關節(jié)疼痛或感冒。
2不脫
不脫衣
指不在戶外納涼時赤膊露體。因此時晝夜溫差增大,白晝雖熱,但傍晚涼風已起,人體陽氣開始內(nèi)收,肌膚毛孔處于開合轉換期,裸露身體易受風寒。
不脫鞋
不脫鞋源于古人“接地氣”的忌諱。七月被稱為“鬼月”,民間認為地面陰氣盛,赤腳行走易使陰寒之氣從腳底涌泉穴入侵體內(nèi)。實則初秋地面已開始轉涼,腳底保暖對預防寒從腳下生至關重要。
3要吃
1、吃面食
北方民間素有“初四吃面,事事順心”的講究。七月初四吃面,取“順心順意”之寓意。面條形似繩索,古人認為可“縛住好運”,又因其長度象征生命長久。
推薦芝麻醬涼面:手搟面煮熟過涼,澆上濃稠芝麻醬、蒜泥、醋汁,撒上黃瓜絲。芝麻潤燥,面條養(yǎng)胃,正合初秋宜甘平之食性。
2、吃瓜豆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初四吃瓜豆是民間隱藏的智慧。南瓜、冬瓜等圓形瓜類,象征“圓滿”;豆類多籽,寓意“多子多福”。
推薦南瓜綠豆湯:老南瓜切塊,與綠豆同煮至軟爛,加少許冰糖。南瓜甘溫潤燥,綠豆清熱解暑,恰應對初秋“溫燥”之氣。
3、吃糯食
糯米性溫味甘,有健脾暖胃之效。七月初四食糯,取“黏連好運不散”的吉祥寓意。
推薦紅豆糯米粥:糯米與紅豆各半,慢火熬煮成粥,加少許桂花蜜。紅豆利濕健脾,糯米補中益氣,桂花芳香醒脾,共奏健脾潤燥之功。
七月初四的這些傳統(tǒng)習俗,看似簡單卻蘊藏著古人深刻的養(yǎng)生智慧?!?不淋”防外邪入侵,“2不脫”護陽氣內(nèi)守,“3要吃”調(diào)脾胃應秋氣,《黃帝內(nèi)經(jīng)》云:“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逼咴鲁跛牡倪@些規(guī)矩,正是從夏入秋的養(yǎng)陰起始之舉。也是人們真正所期盼的,圖個人順事順百事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