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國外專家的眼中,中國似乎不可能擁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傳承。然而,自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被發(fā)現(xiàn)以來,經過系統(tǒng)考古發(fā)掘,大量令人驚嘆的文物陸續(xù)面世,這里不僅出土了眾多生活器皿與生產工具,更令人稱絕的是那些精美絕倫的玉器。
在尚未出現(xiàn)鐵器的五千多年前,竟能制作出如此精湛的玉器,實在令人震撼。正是這一遺址,讓許多國外專家重新審視中華文明的起源。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神奇遠不止于此。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鏡頭一起走進牛河梁,感受五千多年前先民的非凡智慧!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于遼寧省朝陽市下轄的凌源市與建平縣境內,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約5500至5000年。
那么,它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的呢?由于凌源和建平縣地理環(huán)境限制,可耕種土地較少。為提升經濟效益,1980年凌源市大規(guī)模引種高附加值的大扁杏和油松。許多村民在植樹過程中,陸續(xù)從樹坑中發(fā)現(xiàn)古老陶片。起初人們并未在意,但隨著出土陶片越來越多,當?shù)卣S即向上級匯報。
1981年,考古隊進駐調查,并于1983年正式展開發(fā)掘。初期出土的多為瓶罐類生活用品,但隨著挖掘深入,各類玉器相繼現(xiàn)身,一個埋藏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寶庫終于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1988年,該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點大遺址名錄。
牛河梁遺址范圍極為廣闊,達58.95平方公里。紅山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35年,當時在內蒙古赤峰紅山出土了相同時代的文物,因此得名。在眾多紅山文化遺址中,牛河梁是規(guī)模最大、遺存最集中的一處。2012年,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在此建成開放。
博物館設“文明發(fā)端”、“紅山古國”“人文始祖”等七個主題展廳,展出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五百余件。由于館藏極為豐富,我將挑選幾件國寶級文物為大家重點介紹。
若要論牛河梁紅山文化博物館中“國寶中的國寶”,我個人首推“玉豬龍”。它是牛河梁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因其頭部似豬、身體蜷曲如龍而得名。豬在古代象征強大的繁殖力,也是主要的肉食來源,因此在先民心中地位崇高。此外,我國史前時期的龍形態(tài)多呈C形,后來才逐漸演變?yōu)槿缃癯R姷腟形。殷墟婦好墓中也出土了一件造型相似的蜷體玉龍,說明商代玉龍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紅山文化晚期玉龍的樣式。
這件制作精良的玉人,表現(xiàn)的是一位正在做法的巫師。其雙目微閉,口部略張,雙臂合攏置于腹前,小腹微鼓,雙腿并立,應是祈福時的姿態(tài);雙手扶于胸前,則可能是祭祀時的動作。安徽凌家灘遺址也曾出土類似玉人,說明早在五千多年前,不同地區(qū)之間可能已存在文化交往。
這尊被譽為“紅山人女祖”的女神像,面部方圓,顴骨突出,眉弓不明顯,鼻梁低短、鼻頭圓潤,上唇較長且薄,呈現(xiàn)典型的蒙古人種特征。耳部較小、線條柔和,面龐圓潤,則顯示出女性氣質。頭飾清晰可辨,右耳完整,左耳殘缺,耳垂處有一穿孔,說明曾佩戴耳飾。眼睛以玉滑石鑲嵌,鼻子在附近沖水溝內找到,下唇已脫落,口腔內還發(fā)現(xiàn)有蚌殼貼附的痕跡,疑似表現(xiàn)牙齒??梢哉f,這尊女神像制作極為精細。自舊石器時代晚期起,女神雕像就已在歐亞大陸廣泛出現(xiàn),被尊為大地母神和生育之神,象征族群的生命與延續(xù),受到原始先民的普遍崇拜。而中國此前一直未發(fā)現(xiàn)類似神像,因此牛河梁紅山女神像被考古界譽為“海內孤本”。
玉斜口筒形器在牛河梁遺址中出土數(shù)量較多。它一端為平口,另一端為斜口,平口處有兩孔,多位于墓主人的頭下或胸腹部。因形似馬蹄,也被稱為馬蹄形玉箍,又因造型接近安徽凌家灘出土的玉龜,被認為可能是一種占卜用具。
想知道五千年前的祖先長什么樣子嗎?博物館中有一處復原墓葬場景。據(jù)考證,在中國已發(fā)掘的墓葬中,雙手握玉龜?shù)膬H此一例。墓穴大部分鑿入風化基巖,四面起臺階,其規(guī)格在當時應屬“帝王級別”。復旦大學通過對中國人群父系Y染色體譜系的研究發(fā)現(xiàn),Oγ-F11、Oβ-F46、Oα-F5三大節(jié)點在數(shù)代之內迅速擴張,每支均產生上千后代,其直系后裔占現(xiàn)代中國人的40%以上,可稱為中國人的“超級遺傳祖先”。
復旦大學現(xiàn)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輝指出,經DNA鑒定,該墓主人屬于Oα譜系的起源。這意味著,如今很多中國人都可能是他的后代。我們也因之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積石冢群與祭壇是牛河梁遺址中發(fā)現(xiàn)時間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遺跡。東西長130米,南北寬45米,總占地面積5850平方米。共發(fā)掘出50座紅山文化墓葬,出土玉器98件。為更好地保護與研究,博物館專門建造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造型獨特的展館。該館由清華大學設計研究院與英國皇家建筑師協(xié)會聯(lián)合設計,以“變形的玉豬龍”為理念,體現(xiàn)鋼架與銅板的完美結合,建筑面積達7200平方米。
整體采用可逆鋼結構,總投資近1億元,總重1580噸,最大跨度161米。下方的35個滑移支撐座能抵消地震應力,并可隨四季溫差自動位移。建筑還配備電融雪系統(tǒng),防止積雪造成垮塌風險。這座展館也是全國大遺址保護工程中最具藝術性的建筑之一。
看到這里,也許有朋友會問:紅山文化不就是出土了一些五千年前的文物嗎?當然不止如此!牛河梁遺址揭示出距今5500–5000年前西遼河流域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質的飛躍,先民已進入初級文明階段。
梁河紅山文化遺址中的壇、廟、冢的綜合存在,標志著北方地區(qū)史前文化發(fā)展的最高水平,說明五千多年前這里已出現(xiàn)具有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紅山文化有力證明了中華文明“滿天星斗、多元一體”的形成格局,是中華古文化的“直根系”,堪稱“中華文明之源、人文之祖、宗教之始”,影響極為深遠。
由于時間有限,我對牛河梁紅山文化博物館的參觀只能算是走馬觀花。館中珍藏的文物還有許多許多。如果你有機會親自前來,一定會為中國五千多年前的紅山文化深深著迷。
歡迎關注我,用原創(chuàng)圖文打動您,用鏡頭帶您領略中國的美,看盡世界風貌,職業(yè)攝影師劉杰,帶你看不一樣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