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2025年H1,特斯拉營收418.3億美元,同比下降10.6%(其中,整車銷售收入下降17.9%);凈利潤16.1億美元,同比下降42.9%;整車銷量72.1萬輛,同比下降13.2%。
2025年5月,馬斯克正式從“政府效率部”離職,但他的回歸并未扭轉特斯拉頹勢。除財報業(yè)績之外,
還有四個壞消息:
第一,被寄予厚望、證明“特斯拉是科技公司”、撐起萬億美元市值的FSD(Full Self-Driveries)業(yè)務,上半年確認收入4.28億美元,同比下降11.2%;
第二,特斯拉的現(xiàn)金奶牛——直接計入凈利潤的“碳排放配額”交易(2024年貢獻凈利潤的38.6%),收入從2024年Q2的8.9億美元降至2025年Q2的4.4億美元(大概率進一步下降、直到歸零)。行將就木的“賣碳翁”生意,對特斯拉Q2凈利潤的貢獻竟然達到64.2%!
第三,原定6月25日發(fā)布的Model 2/Q杳無音信了;
第四,”劃時代“的4680電池,原計劃2021年量產,全球規(guī)劃產能達60億顆。但后續(xù)實測表明4680電池能量密度反而低于2170電池,快充性能也不理想。加之負極產氣、工藝良率等問題,到2024年4680電池產量僅1億顆。
好在,馬斯克為擁躉準備了“精神食糧”:
2025年6月22日,特斯拉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在德州指定區(qū)域啟動內測。用于測試的10輛Model Y搭載FSD 13系統(tǒng); 6月27日,一輛無人駕駛的Model Y行駛27公里把自己“交付”給客戶(截至8月24日,沒有第二例); Optimus將于2025年底試產,2026年預計5萬到10萬臺,2027年預計50萬臺,2028年預計100萬臺;
“大餅”雖美,能否吃上還不一定,比如Cybertruck——美國是皮卡天堂,Cybertruck全球預訂量超200萬。但實際交付持續(xù)低迷:2023年交付4-5萬輛,2024年交付3.9萬輛,2025年H1僅交付1.07萬輛。
不如意事常八九
1)銷量
整車銷售是特斯拉的基本盤,占營收、利潤、現(xiàn)金流的大頭,但近年來表現(xiàn)疲軟:
2023年,交付181萬輛、同比增長37.7%; 2024年,交付179萬輛、同比下降1.1%;其中Q1、Q2銷量分別下降8.5%、4.8%; 2025年Q1,特斯拉交付33.7萬輛、同比下降13%; 2025年Q2,特斯拉交付38.4萬輛、同比下降13.5%。
2025年H1,特斯拉共交付72.1萬輛;其中,Model 3/Y交付69.8萬輛、占比96.8%;其他車型(Model X/Y及Cybertruck)交付2.3萬輛。
2)“中式”改款
特斯拉銷量下滑的原因是產品迭代不及時、消費者審美疲勞。
兩款主力車型,Model 3發(fā)布于2016年、Model Y發(fā)布于2019年,直到2025年都沒有實打實地升級換代。
特斯拉倒是從中國車企學了一些“花招、巧招”——改外觀(微調尾標、燈組)、堆電池(多款車型提高78.4千瓦時)、加長(Model Y加長179mm)、舒適性升級(新增氛圍燈、電動座椅調節(jié))。
但由于“先天因素”限制,特斯拉只學到中國車企的一點皮毛,冰箱、彩電、大沙發(fā)很難安排。
3)賭高鎳電池
由于碳酸鋰價格跳水,動力電池采購成本一降再降,用加大電池容量的辦法提高續(xù)航里程,彰顯“高檔”,成為眾多車企競爭法寶。
在中國,磷酸鐵鋰電池大行其道,引發(fā)國際鎳價跳水。特斯拉從LG訂購高鎳三元鋰電池(原為寧德時代磷酸鐵鋰電池),換裝后的Model 3/Y續(xù)航里程顯著提高。
但高鎳電池熱失控風險大,能否滿足《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將于2026年7月實施)存在不確定性。
4)三流的400V電氣架構
不要說類似“云輦”、“易四方”的創(chuàng)新技術,單看電氣架構,特斯拉尚不及中國二流車企。
假如電氣架構電壓從400V提高到800V,在電池不變的情況下功率翻倍,或維持功率不變的情況下電流減半,熱損耗下降75%(熱損耗與電流的平方成正比)。
充電功率也受電氣架構制約,特斯拉V3超級充電樁峰值功率250KW。
一流車企都兆瓦閃充(1000KW)了,二流車企已進化到800V電氣架構。特斯拉不是不知道800V好,而是正在高端車型(Model S/X)測試。
5)“銷量救星”遙遙無期
早在2020年,特斯拉已開始規(guī)劃低價車型。2022年,宣布將推出比Model 3/Y定位更低的車型(尺寸縮小15%)。如果是SUV就叫Model Q,如果是轎車就叫Model 2,在中國售價約15萬元。
Model 2/Q的上市日期一推再推到2025年上半年,“最終”確定將于2025年6月25日發(fā)布。
沒有人不知道,唯一能救銷量的就是Model 2/Q。小米“零幀起手”,三年拿出SU 7,特斯拉設計、制造能力怎會不如小米?
Model 2/Q救銷量的邏輯是降低門檻走量,如果搶在2023年上市,Model 2/Q還有可能收割一批“特粉絲”。時至2025年,中國市場15萬的新能源車一抓一大把(例如元plus510旗艦版、銀河E5 530 星艦版、小鵬MONA M03、秦L DM-i、銀河L7、宋Pro DM-i),尺寸普遍達到B+,續(xù)航動輒超過500Km。
Model 2/Q已錯過時間窗口。對特斯拉而言生產不難,難的是只賣15萬還不虧本。
單車毛利潤已低于許多中國車企
汽車是規(guī)模經(jīng)濟的典范。2021年,特斯拉交付量是2017年的9倍。盡管單車價格不到2017年的一半,毛利潤率卻攀升到26.5%。
2022年以來,單車價格降幅持續(xù)高于成本降幅,毛利潤率一路下滑,先后跌破18%、15%關口。 2025年Q1,單車價格3.8萬美元、毛利潤率11.3%; 2025年Q2,單車價格回升到4.1萬美元、毛利潤率14.1%。
2025年H1,整車銷售收入287.1億美元、成本250.3億,毛利潤僅36.8億美元,毛利潤率12.8%。但實際情況更糟:
特斯拉將FSD(Full Self-Driveries)買斷用戶所付款項分為兩部分:50%計為當期營收,剩余50%列為“遞延收入”。訂閱用戶(月付)不涉及遞延。
從“遞延收入”確認營收的規(guī)律非常奇特:不按時間,按功能解鎖——每解鎖一項新功能(更準確地說就是完成開發(fā)、新功能上線)就確認一部分營收。#本質上是眾籌#
2025年H1,“整車銷售”收入中,包括4.28億美元FSD收入。
若剔除FSD影響,2020年、2021年,特斯拉單車毛利潤分別為1.2萬美元、1.3萬美元;2023年降至7100美元;2024年降至5400美元;2025年H1進一步降至4500美元(約3.3萬人民幣,已低于許多中國車企)、毛利潤率11.3%。
FSD的“錢途”被高估得離譜
1)遞延收入——FSD蓄水池
如果給特斯拉的擁躉分層,看中銷量的早已離去,重視盈利能力的正在猶豫。對銷量、利潤都不甚敏感,堅信“特斯拉未來靠智駕賺錢”的是核心層。
前面講過,F(xiàn)SD收到的款是先計入“遞延收入”(Deferred revenue),屬流動負債。是與房地產公司“合同負債”相似的“水池”。
房地產公司多賣房子,回籠資金是“王道”。FSD業(yè)務的要義是增加“遞延收入”,計提是后話。好比工資卡,入賬要緊,怎么花再說。
新、老車主訂閱是“蓄水”,從遞延收入中確認營收是“抽水”。假如老車主續(xù)訂比例高,續(xù)訂收入足以抵消營收確認。那么新車主的貢獻全都是凈流入,水位將迅速升高。
實際情況是,2024年交付近180萬輛,年末遞延收入僅比年初高6300萬美元,相當于整車銷售收入的0.087%(如果對萬分之8.7沒概念,小米169元的“車規(guī)級磁吸紙巾盒相當于車價的0.085%)。
2)FSD賺不回研發(fā)費用
2018年,特斯拉交付24.5萬輛。2019年,從2018年末的“遞延收入”中確認2.2億美元。也就是說,2018年每賣一輛車,2019年能確認900美元FSD收入;
2019年,特斯拉交付36.8萬輛。2020年,從2019年末的“遞延收入”中確認2.83億美元。2019年每賣一輛車,2020年能確認770美元FSD收入; 2020年,特斯拉交付45萬輛。2021年,從2020年末的“遞延收入”中確認3.1億美元收入。2020年每賣一輛車,2021年可確認FSD收入690美元; 2021年,特斯拉交付93.6萬輛。2022年,從2021年末“遞延收入”中確認營收4.72億美元。相當于2022年研發(fā)費用的12%。 2022年,特斯拉交付131萬輛。2023年,從“遞延收入”中確認營收4.69億美元。相當于2023年研發(fā)費用的15.3%。 2024年,從“遞延收入”中確認營收8.72億美元,較2023年增加4億美元。
2024年4月,特斯拉將北美買斷價從1.2萬美元降至8000美元;6月將北美訂閱價格從199美元/月降至99美元/月;9月將北美買斷價降至4500美元。
大幅降價效果顯著:
買斷
2025年H1新增訂閱對“遞延收入”的貢獻達5.79億美元,但在確認4.28億美元FSD營收后,遞延收入僅增加1.5億美元。
訂閱
訂閱收入出現(xiàn)“井噴”,2024年收入3.2億美元,占FSD收入的26.6%。粗略估算為特斯拉帶來250萬月新增訂閱(假如250萬新用戶,則平均每戶訂閱1個月)。
2025年Q2,確認FSD收入1.7億美元,僅相當于研發(fā)費用(15.6億美元)10.7%。特斯拉沒有公布FSD投入占研發(fā)費用的比例,坊間估算為30%。
在全球銷量高達180萬輛的情況下,F(xiàn)SD還賺不回研發(fā)費用!
3)買斷用戶增長不樂觀
FSD訂閱費用已經(jīng)到手,50%計入本期營收,剩余50%計入遞延收入(按規(guī)則確認營收)。
基于新增用戶數(shù)及買斷價,特斯拉對未來12個月可確認收入進行了展望。
下面用2023年Q4、2024年Q4和2025年Q2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
2023年銷量為181萬輛,年末預測2024年將從“遞延收入”中確認9.26億美元,實際確認8.72億美元; 2024年銷量降到179萬輛,年末預測2025年將從“遞延收入”中確認8.4億美元。2025年H1已確認收入4.28億美元;預計2025年H2將確認收入4.12億美元。
2022年、2023年買斷用戶產生的遞延收入還沒有確認完畢,2024年又新增一批用戶。站在2024年末展望2025年,可確認收入應當高于2023年對2024年的展望。實際情況卻是,2025年(8.4億美元)顯著低于2024年(9.3億美元)。
“賣碳翁”的好日子到頭了
美國聯(lián)邦政府及各州為激勵車企轉向新能源,推出“零排放車輛(ZEV)信用積分”制度。特斯拉是此項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自2015年以來通過出售積分累積獲110億美元,對2020年扭虧為盈意義重大:
2020年,特斯拉首次扭虧為盈,凈利潤達8.6億美元。而出售碳排放配額收入達15.8億美元,相當于凈利潤的183%。#名副其實“賣碳翁”#
2021年-2023年,特斯拉盈利能力爆棚?!百u碳”收入雖然微漲,占凈利潤的比例卻一路降至2023年的12%。
2024年,凈利潤同比下降51.7%,賣碳收入占比提高到38.6%。
2025年H1,凈利潤16.1億美元,同比下降42.9%,賣碳收入10.34億美元,相當于凈利潤的64.2%!
2025年7月1日特朗普簽署《大而美法案》,推翻了前任民主黨政府幾乎所有鼓勵新能源的政策,特斯拉成為最大受害者。
首先,購買電動車最高享受7500美元聯(lián)邦稅收抵免政策被取消; 其次,ZEV積分強制效力減弱(有可能取消),車企購買意愿驟降。2025年Q2,“賣碳”收入4.39億美元、同比下降50.7%;美國碳交易市場崩塌,特斯拉此項將持續(xù)下降。 最后,與新能源相關的其他業(yè)務(光伏、儲能、動力電池)均遭沉重打擊。
基本盤(賣車)疲軟,F(xiàn)SD連研發(fā)費都賺不回,“賣碳”收入或將歸零,撐起萬億美元估值的三大支柱“兩傷一死”,馬斯克也無能為力。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30067.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