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鄰居樂樂媽送娃去幼兒園適應,結果小家伙沒有想象中難舍難分,反倒顯得特別興奮。
“媽媽!幼兒園有大滑梯!”
“里面有好多小朋友呀!”
“一起玩游戲真開心!”
樂樂媽還打開視頻讓我看,只見小家伙蹦跳著沖進幼兒園,果真開心得像只小鳥!
樂樂媽有些落寞,無奈說:“虧我還擔心他會哭,擔心他離開我不習慣,昨晚還想了很多安慰的話,結果擔心了個寂寞!”
樂樂媽的心情我特別能理解,那年我第一次送娃去幼兒園,也是這情形。
頭兩天孩子特別乖,還超興奮,那時我還笑著跟他爸說:“這娃就是省心!
結果第3天就開始打臉了!孩子哭著抱著我的腿說“不要去幼兒園”。
后來才反應過來,這剛入園的孩子不是沒有焦慮,而是新鮮感沒過呢!
所以啊,莞媽提醒各位送娃入園的家長們,寶寶初入園不哭不鬧,不是“省心”,而是“時候未到”!
寶寶剛入園不哭不鬧,別高興太早
兒童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表示:3-6歲孩子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會經歷:好奇期-焦慮期-適應期三個階段。
孩子剛進幼兒園里,會被彩色的滑梯、各式各樣的玩具以及陌生的小伙伴等所吸引。
這些事物給他帶來的新鮮感,蓋過了離開家和離開父母的焦慮感。就像去旅游一樣,頭天再累也興奮,哪顧得上想其它?
但是3-5天,新鮮感退去,孩子慢慢開始意識到:幼兒園里沒有媽媽,而且吃飯要坐好,上廁所要排隊,受了委屈也沒人抱抱……
總之,幼兒園不再吸引他,因此焦慮的情緒就會集中爆發(fā)。尤其是過了一個周末,第二周入學時,這種焦慮會達到頂峰,孩子哭得也最兇!
所以啊,各位家長要提前有個心理準備,別等娃爆發(fā)了才手忙腳亂。
面對孩子鋪天蓋地的焦慮,家長該如何應對
不過,有一點值得慶幸,孩子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反倒是好事——說明他安全感夠足,好奇心也強,不是那種一離開爸媽就立馬慌神的寶寶。
但是作為家長,我們也得提前做好準備,以便幫助孩子平穩(wěn)度過這個“焦慮期”。
莞媽結合自己的實踐經歷,給大家整理了幾個實用招:
?制造可控的新鮮
我家娃入園焦慮的那幾天,我特意帶他去參觀了幼兒園各處的消防栓——這是他平時最熱衷的東西,完全沒有一點兒抵抗力!
后來我又帶他在幼兒園花圃里找到一個螞蟻窩,從此他每天入園都會抽空去觀察小螞蟻……
再后來,孩子的興趣點越來越多,包括老師的儲物柜、閱讀角、構建區(qū)等。他也從排斥到接受,最終慢慢喜歡上了幼兒園!
?給孩子派個小任務
試試每天讓娃帶一個小任務去幼兒園。比如:
“今天跟老師見面,說句老師好,放學再說句再見!”
“記住一個你好朋友的名字!
“學一個新兒歌回來教媽媽!
這在心理學上叫【責任轉移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需要,比任何獎勵都管用!加上孩子注意力轉移,自然就不那么抵再r抵觸幼兒園了。
?分別儀式別拖泥帶水
很多家長見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就忍不住回頭哄,結果越哄娃越哭,自己也跟著難受。
其實分別時拖泥帶水,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延長適應期,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到:溫柔而堅定。
可以給孩子一個承諾,比如:
“等放學,媽媽第一個來接你!
“媽媽回家給你做最喜歡的草莓蛋糕,放學就可以吃了!”
然后抱娃5秒,轉身就走,不回頭。
剛開始孩子還是會哭,但慢慢發(fā)現(xiàn)媽媽說到做到,知道你一定會來接他,心里就踏實了。
?打造移動安的全感
心理學上,有個【過渡性客體】的概念,比如讓孩子上幼兒園帶上他的阿貝貝(安撫物),或者給一張媽媽的照片。
告訴他,在幼兒園想家或想媽媽時,可以摸摸阿貝貝、看看照片,孩子就能安心不少,思念的情感也有所寄托。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安撫物必須是小巧且幼兒園允許攜帶的。讓思念的小物件陪著孩子,分離焦慮就會少許多!
莞媽說
其實說真的,孩子比我們想象中要堅強許多。別看他分別時哭得厲害,但實際上你離開后,他也可以笑得很開心,甚至可能壓根沒想起媽媽。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分離焦慮,本質上是對“爸媽會不會回來”的擔心,所以我們只要給足他信心和安全感,焦慮自然會消散。
很多時候,不是娃離不開我們,而是我們放不下娃——總覺得他還小,怕他吃不好、受欺負……
可入園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獨立遠行”,就像小鳥第一次學飛,早晚有一天,他要脫離我們羽翼的庇護,獨自展翅高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