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豆多了會變黑!”
日前,有網(wǎng)友在本公眾號后臺留言了一個問題:“土豆吃多了會變黑是真的嗎”,對此我們?nèi)ゾW(wǎng)上也搜索了一下,發(fā)現(xiàn)網(wǎng)上流傳著不少類似說法,大概是說土豆是感光食物,富含銅元素,所以會導(dǎo)致皮膚變黑。不少人對這些說法信以為真,想美白的人把土豆列為禁忌食物,想美黑的人躍躍欲試,要把它奉為餐桌上的“貴賓”。
流言分析
這是一個謠言。
土豆不屬于光敏性食物,銅含量也很低(100g 土豆約含 0.1mg 銅,屬于“低銅食物”),正常食用不會導(dǎo)致皮膚變黑或長斑。
土豆可能怎么也不會想到,有一天會傳出 吃它會讓皮膚變黑的說法。
之所以會有這個說法,給出的 理由是—— 土豆是感光食物, 因為 含銅元素 ,它 會刺激酪氨酸酶活性,導(dǎo)致皮膚變黑 和 長斑 ……
這個說法看起來有理有據(jù),但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謠言。
今天,我們抽絲剝繭,從科學(xué)角度來進行詳細 分析 。
留言截圖
土豆真的是“感光食物”嗎?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 “ 感光食物 ” (光敏性食物)的定義。
光敏性食物是指含有 一些 光敏成分的食物 , 這些成分在人體內(nèi)代謝后,可能增加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性,從而引發(fā)皮膚反應(yīng) 。光敏成分大概可以分為這樣幾類:
· 呋喃香豆素:這是用最強的天然成分,也是最受關(guān)注的成分。它常見于柑橘類(檸檬、葡萄柚)、芹菜、香菜和無花果等食物。
·葉綠素衍生物:薺菜、莧菜等綠葉蔬菜中的某些成分。
·其他光敏物:例如補骨脂素,可見于某些中藥成分。
舉例來說, 柑橘汁接觸皮膚后暴曬 ,就有可能會 急性的皮膚反應(yīng),比如 紅腫、水皰、瘙癢、灼痛 ,這也叫做“ 植物日光性皮炎 ” 。又比如, 芹菜采摘工人因長期接觸 和 日曬 可以 導(dǎo)致慢性 的皮膚光敏反應(yīng) 。
我們再來看土豆,它 的主要成分是 水、 淀粉、 糖類、蛋白質(zhì)和膳食纖維,另外還有 維生素 C 、 B 族維生素、 鉀 等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 , 它 并 不含呋喃香豆素 、補骨脂素等光敏成分 ,也沒有 其他 被權(quán)威醫(yī)學(xué)機構(gòu)列為光敏 性 食物。
由此可見,土豆這次著實是被冤枉了。如果這個解釋還不夠,那么接著往下看,我們還有更多證據(jù) 來推翻 原有觀點 。
圖庫版權(quán)圖片,轉(zhuǎn)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quán)糾紛
銅元素是光敏成分嗎?
答案也是否定的。
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參與造血、免疫、抗氧化等多種生理功能。 上面也提到,光敏成分主要是 呋喃香豆素 等 有機化合物,并沒有包括銅元素。
另外,謠言里面提到的酪氨酸酶,它確實是黑色素合成的關(guān)鍵酶,但它和銅元素的關(guān)系比較弱,因為 銅只是酪氨酸酶的輔助因子,并非決定性因素。
更何況,飲食中微量銅幾乎不影響,尤其是土豆這種食物。
我們可以來看看數(shù)據(jù)。 根據(jù)《中國食物成分表》數(shù)據(jù):100g土豆的銅含量大約是0.1mg,屬于“低銅食物”。另一方面,成年人每日銅需求量大約是0.9mg。也就是說,吃2斤土豆才能攝1mg銅,這遠低于日常需求。
相比土豆, 銅 含量較高的 主要 是 海鮮、動物 肝臟、 堅果 、谷物和豆類 。
如果吃了土豆都會變黑,那其他食物就更危險了,能吃的東西真是少之又少了。
吃了光敏性食物
皮膚就會變黑?
答案仍是否定的。
即便吃了光敏性食物,也不代表會有問題,比如皮膚過敏、變黑、長斑。這是因為,光敏性食物引發(fā)的皮膚反應(yīng)需要滿足多個條件:
條件 1:大量攝入光敏性食物。
大家可能聽過一個說法,“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這句話就比較適合來描述光敏性食物。日常飲食中攝入的光敏物質(zhì)含量通常比較低,健康人群罕見反應(yīng)。通常來說,只有在大量攝入光敏性食物才有一定的風(fēng)險出現(xiàn)皮膚反應(yīng)。
條件 2:要有紫外線暴露。
也就是有暴曬或者長時間日曬,尤其是紫外線強烈的時候。因為紫外線暴露是引發(fā)因素,好比火藥的引子。
條件 3:個體易感性,也就是個體差異。
因為,遺傳因素(如卟啉代謝異常)會影響個體對光敏性食物的敏感性。另外,膚色很白的人、本身是光敏性疾病的患者(紅斑狼瘡、皮肌炎等)、正在服用光敏性藥物(米諾環(huán)素、氫氯噻氫等)的人,都對光敏性食物會更為敏感。
條件 4:光敏反應(yīng)的程度。
如果出現(xiàn)光敏反應(yīng)了,但比較輕微,并且有及時地正規(guī)治療,出現(xiàn)光敏反應(yīng)后也會有更少的機會遺留色素沉著。
由此可見,即便被認為是真的光敏性食物,比如檸檬、葡萄柚、香菜、芹菜,也不代表要打入黑名單,正常吃的話,幾乎都不用太擔(dān)心。
圖庫版權(quán)圖片,轉(zhuǎn)載使用可能引發(fā)版權(quán)糾紛
如何識別光敏反應(yīng)?
口頭上說的 食物 光敏反應(yīng),在醫(yī)學(xué)上分為兩類:光毒性反應(yīng)以及光過敏反應(yīng)。
二者的表現(xiàn)見下表:
表 1. 光毒性反應(yīng)和光過敏反應(yīng)的區(qū)別
大家可以試一試,看下面的皮膚反應(yīng)分別是哪一種光敏反應(yīng)。
圖1. 不同的光敏反應(yīng)(圖片來自參考資料)。左滑查看更多
答案是:第一張圖(手臂)的病變是光毒性反應(yīng),以水皰、紅斑為主,像嚴(yán)重的曬傷,發(fā)生在曝光部位;第二張圖(軀干和上肢)是光過敏反應(yīng),以紅斑、斑塊為主,像濕疹,發(fā)生在曝光和非曝光部位。
如果出現(xiàn) 上述表現(xiàn),并且近期剛好攝入了光敏性食物,則要就是就醫(yī)評估,看是不是食物引起的反應(yīng)。
食物的光敏反應(yīng)
如何應(yīng)對?
如果確診是食物引起的光敏反應(yīng),需要科學(xué)合理地應(yīng)對。我們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步驟來治療:
第 1 步:遠離紫外線,減少紫外線暴露,包括避免直接日曬、物理遮擋防曬以及使用防曬霜。
第 2 步:暫時避開有嫌疑的食物,以后要吃的話,要注意食用量以及注意防曬。
第 3 步:用藥治療,急性反應(yīng)可以外用糖皮質(zhì)激素緩解皮膚炎癥,必要時會搭配抗組胺藥物、短期口服糖皮質(zhì)激素等治療。具體治療方案要由醫(yī)生制定。
第 4 步:如果出現(xiàn)持久性色素沉著,可以考慮淡化色素的辦法,比如外用氫醌、外用維 A 酸類藥物、醫(yī)學(xué)刷酸等。
總結(jié)
首先,我們要為土豆鳴冤,建議大家不要抵制土豆。它 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食物,不屬于光敏性食物,銅含量 也很 低,正常食用不會導(dǎo)致皮膚變黑或長斑。
不過也沒必要過于寵幸土豆,而是要 保持飲食多樣化 , 均衡的營養(yǎng)攝入對整體健康更重要。
即便是其他有光敏風(fēng)險的食物,比如菠菜、香菜、檸檬等,也不用太擔(dān)心,正常量攝入沒太大風(fēng)險。如果 因為擔(dān)心某些食物對皮膚的影響而過度限制飲食, 其實會喪失很多吃的樂趣。
要是 在戶外活動較多, 則要注意不要 大量 地 攝入已知的光敏性食物,尤其是在暴曬前。
另外,如果是 光敏感疾病患者 ( 紅斑狼瘡、 皮肌炎、 日光性蕁麻疹 等 ) , 應(yīng) 多多警惕 光敏性食物和藥物 ;如果正在 服用光敏藥物者(如 米諾環(huán)素、氫氯噻氫 、喹諾酮類抗生素) ,服藥期間要注意加強防曬。
總之, 科學(xué)飲食的關(guān)鍵 不在于盲目忌口,而 在于多樣化和適量。
照“謠”鏡
這類謠言通常具備幾個鮮明特征:
一是簡單歸因,將復(fù)雜現(xiàn)象粗暴歸結(jié)為單一食物(如“吃醬油變黑”也是這個類型);
二是概念混淆,偷換科學(xué)術(shù)語(如錯把土豆當(dāng)“光敏食物”);
三是脫離劑量。
識別這類謠言時需牢記:真正影響皮膚或健康的因素多為長期、累積且與劑量相關(guān),遇到夸張結(jié)論,先查證權(quán)威信源,警惕那些將普通食物妖魔化的傳言,科學(xué)飲食的關(guān)鍵永遠是均衡與適量。
參考文獻
[1]Phytophotodermatitis. https://dermnetnz.org/topics/phytophotodermatitis
[2]中國營養(yǎng)學(xué)會.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yǎng)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 科學(xué)出版社.
[3]DeLeo VA. Photocontact dermatitis. Dermatol Ther. 2004;17(4):279-88.
[4]Breakell T, Kowalski I, Foerster Y, et al. Ultraviolet filters: dissecting current facts and myths. J Clin Med. 2024;13(10):2986.
[5]Phytophotodermatiti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medicine-and-dentistry/phytophotodermatitis
[6]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Phytophotodermatitis. https://www.webmd.com/skin-problems-and-treatments/phytophotodermatitis
[7]Pai SB, Anchan VN. Phototoxicity and photoallergy - A brief review on pathogenesis, recent advances, and approach to a patient with photosensitivity. Indian J Skin Allergy. 2024;3:28-35.
[8]Phototoxicit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ototoxicity
來源:科學(xué)辟謠
編輯:王露洋
初審:張文琦
復(fù)審:佟劍博
終審:佟 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