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茶,曾經(jīng)的世界茶葉“頂流”,能否再次迎來復興?
歷史上,安徽誕生了眾多名茶,到明清中國茶葉走向世界時,徽茶也曾是世界綠茶和紅茶的頂級玩家,在西方世界是王室和貴族才能享受的尊貴飲品。
安徽茶葉的崛起,源于炒青工藝的革新、祁門紅茶的創(chuàng)制和徽商的推波助瀾等因素。在清末民初衰落之后,現(xiàn)在一場茶界的復興與超越,正在安徽的青山綠水間悄然進行。
01.
安徽茶,曾統(tǒng)治了世界綠茶和紅茶兩大市場
上世紀80年代,在一艘沉沒于 1745年的遠洋商船-瑞典“哥德堡號”上,人們打撈出大量來自中國的商品,其中茶葉占了七成以上,近370噸。它們被保存得很好,有一些甚至還能飲用。經(jīng)辨認,這些茶葉除了小部分來自福建,絕大多數(shù)都來自安徽。
在清代,外商采購中國茶葉,“向于福建武夷山及江南徽州等處采買”
(梁嘉彬著《廣東十三行考》,而在西方市場,無論品牌影響、價格還是數(shù)量,安徽茶都要遠遠高于武夷茶。自從17世紀中葉,茶作為商品被荷蘭人輸人歐洲,很快就在各國流行開來。由于只能從中國進口,茶葉賣得非常貴:
1684年,每磅(約454克)茶在阿姆斯特丹竟然開價 80荷蘭盾(約合24兩白銀)。而據(jù)一份英國東印度公司訂單顯示,100年后的 1784年,福建武夷茶每磅批發(fā)價仍要44便士,當時一頓包含砂糖、面包、黃油、牛奶的“高品質早餐”只要4便士)。
其實,喝武夷茶只能算中等消費。
在上面那份訂單上,定價最高的茶葉是“熙春”,每磅批發(fā) 121便士,零售更是高達10先令6便士。
而18世紀英國大多數(shù)家庭女仆全年工資也只有幾十先令?!罢沾骸眱r比珠寶,被稱為 “綠色珍珠”。
價格幾乎是武夷茶三倍的“熙春”,便是來自安徽的綠茶。(這份資料非常有趣,中國人也曾經(jīng)賺取外國人超高額的利潤,而且時間超過100年!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性,與階級無關。)
嫁給英王查理斯二世的葡萄牙凱瑟琳公主,曾是開創(chuàng)英國飲茶風尚——下午茶的一大推手。1662 年,在自己的婚禮上,嗜茶成癖的凱瑟琳公主用紅茶代替紅酒,向各國賓客致意(當時英國從中國進口的基本是綠茶,紅茶極為稀罕)。著名詩人埃德蒙?洪勒因此為她與茶寫了一首贊美詩,其中有兩句:“一為后中英,一為群芳最(原文為:The best of Queens, and best of herbs, we owe)。"在凱瑟琳和洪勒的時代,這種被譽為“群芳最”的中國紅茶,產(chǎn)自福建。
不過,到了兩百年后的19世紀,英國人就把“群芳最”的稱號給了祁門,因為他們認為祁門出產(chǎn)的紅茶——祁門紅茶(以下簡稱祁紅)才是世界上最好的。
祁門屬于安徽。
如果不熟悉中國茶葉的歷史,或許你很難知道安徽茶葉輝煌的往事。
安徽自古以來盛產(chǎn)茶葉。
陸羽的《茶經(jīng)》中轉載《續(xù)搜神記?晉武帝》:
“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這是關于安徽人采茶的最早記錄。(秦精這個要要記住啊,這是第一個采茶人。)
北宋《本草衍義》記載:
“東晉元帝(公元 317—322年)時,溫嶠官于宣城,上表貢茶千斤,茗三百斤”,這說明東晉時期安徽茶就已作為貢茶。宋代朝廷在各主要茶區(qū)設立官立茶場,稱榷(què,舊指某些商品的專營專賣:~茶?!?。)山場, 全國13個榷山場中安徽中占有6席。
安徽茶葉真正在國內(nèi)崛起,源于皖南出產(chǎn)的一種茶葉——松蘿。
松蘿不僅坐上了國內(nèi)名茶的第一把交椅,而且揚名海外,被視為世界品質最好的綠茶。
02.
松蘿,曾是“中國綠茶”代稱
在清代販銷遠洋的徽州茶,有一個公認的發(fā)源地——松蘿山。
當時在國際茶葉貿(mào)易中,所有的徽州茶葉都被稱作“松蘿茶”。
我查到的資料顯示,松蘿山在黃山市休寧縣城北9公里萬安鎮(zhèn)附近。萬安是個老碼頭,我來到鎮(zhèn)上,準備打網(wǎng)約車去松蘿山,卻很久沒有司機接單。向當?shù)厝舜蚵犓商}山怎么走,也沒人說得清楚。看來這座山已被很多人遺忘了。如果倒退100多年,即便是歐洲人,也知道休寧有一座松蘿山。
1875年,英國皇家學會亞洲分會派人全面調查中國茶區(qū)。在報告中,他們將中國茶葉分為紅茶和綠茶兩大類:
Green
Teas 在漢語中被稱為綠茶和松蘿茶——松蘿是一座山的名字,據(jù)說那里是綠茶首次被發(fā)現(xiàn)的地方
??這個名字來源于著名的徽州茶市屯溪,松蘿茶即來源于此,皇家學會的人將其看作質量最好、名聲最響的生產(chǎn)地,并成為此類茶葉的通用名。
顯而易見,在當時西方人眼里,松蘿就是中國綠茶的代稱。
松蘿茶的橫空出世,歸功于一位明朝和尚。他的塔墓,就在松蘿山上。
下單近20分鐘后,終于有司機應答了。我來到松蘿山腳,這座海拔只有 881.8米的小山,并沒有什么奇峰秀嶺。
這座看似普通的小山,明朝時卻有好幾座香火頗盛的佛寺。隆慶年間,一座寺里來了一位法名“大方”的外地和尚,向當?shù)厝藗魇诹艘环N獨特的制茶工藝——炒青。
唐、宋兩朝,茶的殺青方式通常都采用“蒸”,即用熱蒸汽破壞鮮葉中的酵素活性,防止其因發(fā)酵而變色。而大方和尚用的,卻是“炒”由“蒸”到“炒”,似乎只是小小的改動,卻是制茶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相比蒸青,炒青溫度更高,更能提高香氣,并且留香持久。
同時,可以避免蒸青茶湯澀味較重的缺點,操作時火候也更容易掌握,故而很快流傳開來,幾乎成了制作綠茶殺青的標準操作,一直流傳到今天。
因為松蘿山,大方和尚的這種制茶方式被稱作“松蘿法”,制成的茶則稱作“松蘿茶”,被后人譽為 “炒青鼻祖”。
在此意義上,若以殺青工藝論,無論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還是廬山云霧,幾乎所有采取炒青的綠茶都是松蘿的晚輩。
從當時人們贊譽松蘿茶的各種文字記載中可知,松蘿炒青茶橫空出世后,短短十數(shù)年便躋身頂級名茶行列,受到狂熱追捧,連龍井都得屈居其后。(此時為明及明未,到清時因為康熙及乾隆的關系,西湖龍井才開始進入綠茶第一的名氣,但其炒青工藝卻是沿襲于此。)自此,一個在中外茶葉貿(mào)易史上赫赫有名的“屯綠” 時代,也被悄然開啟。
03.
從松蘿到屯綠,又是傳奇
在松蘿山,我最終還是沒能見到大方和尚的墓。碎石路斷在了松蘿山腳一座小小的涼亭邊上,再往里便只能步行了。望著蓁莽叢中的羊腸山道以及越來越暗的天色,只能嘆惋而返,轉道屯溪。
入清之后,在大方和尚“松蘿法”的基礎上,徽州人進一步精加工,衍生出一系列綠茶品類,比如珍眉、鳳眉、蛾眉、正雨、眉針、麻珠、寶珠、珍珠、蝦目、貢熙、眉照等,即所謂的“十麗”、“八珠”、“六熙”,二十四種花色。
被英國人稱為“綠色珍珠”的“熙春”,便是“六熙”之一。
而這些松蘿系的炒青綠茶有一個統(tǒng)一名稱:“屯綠”。
“屯”,指的是屯溪,現(xiàn)在已是黃山市的中心城區(qū)。從松蘿山到屯溪老街不到30公里,開車半個多小時便到了。
屯溪早在三國時期就設過縣,到清朝,繁華程度不亞于徽州的府城歙縣?,F(xiàn)今的屯溪老街由 300余幢徽派建筑構成,我沿著正街,從街口的石牌坊一直走到江邊,短短800多米,一共有大大小小45家茶莊,至于橫街和巷弄里的各色茶葉店更比比皆是。
過去徽商產(chǎn)業(yè)有四大支柱:鹽、典、茶、木。松蘿茶所在的皖南,通往外界的水路分為東、西兩路:
西邊的祁門和婺源通過閶江與樂安江下到江西景德鎮(zhèn),經(jīng)鄱陽湖至九江進人長江航道轉運全國各地;
東邊的歙(shè)縣、休寧、黟縣、績溪,則經(jīng)新安江人浙,與浙水并成錢塘江,可直抵杭州,轉運上海、蘇州都很方便。
“屯”在古漢語中可解為 “聚”,屯溪所在,是橫江、率水匯為新安江之地,所謂“諸溪聚合”,故此得名。
也就是說,徽州除了祁門和婺源(現(xiàn)已劃歸江西)外,其余四縣所產(chǎn)茶葉,只要順流而下,都可以送達屯溪,實為皖南水運中類似于集結碼頭的一大樞紐。明嘉靖年間,屯溪已是中國最大的茶市之一。到了清朝,更是發(fā)展成舉世聞名的“茶務都會”。
同行多了,勢必要競爭。為脫穎而出,各家各號絞盡腦汁,精益求精,推出與眾不同的個性茶品。
于是“十麗”、“八珠”、“六照”,五花八門,不勝枚舉,以至于只能統(tǒng)一稱之為“屯綠”,即在屯溪集散、加工、輸出的綠茶。
大方和尚傳下的一支松蘿,就此開枝散葉,化為“屯綠” 系列,馨香萬里。
04.
祁紅:打敗印度和斯里蘭卡同行的“紅茶皇后”
離開屯溪后,我到了東至縣。
東至是池州市下面的一個縣,與祁門只隔一個山頭,也是一個老茶區(qū)。城里有條堯渡河,據(jù)說遠古時堯帝到過這里。
河邊有條老街,通常認為,安徽最早的紅茶,就出在這條街上。
鴉片戰(zhàn)爭逼出的五口通商,令徽茶外銷不必再南下廣州,可經(jīng)長江或錢塘江航道,就近通過上海出口。于是徽商迅速調整業(yè)務,從“首重鹽業(yè)”,轉為“以茶為大宗”,迎來一段茶葉外貿(mào)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中國采購的綠茶,幾乎全部來自徽州。
英國政府不甘心豐厚的茶業(yè)利潤外流,想方設法在自己殖民地種植茶葉。
為獲取優(yōu)質茶源,1839年到1860年,植物學家兼商業(yè)間諜羅伯特?福鈞先后四次來華(其中一次專程去了休寧松蘿山),竊走2000株茶苗、1.7萬顆茶樹種子,還帶了8名制茶的中國技師,這直接催生了印度的制茶產(chǎn)業(yè)。(這在當時根本不可能防得住,英國人拿走茶苗,種子后還要將其本土化,還有很多工作,這里面更有賴于西方科學及生物學的發(fā)展,沒有科學,無從談起。)
印度茶園強勢崛起,對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的銷售造成了很大沖擊。當時我國近十個紅茶產(chǎn)區(qū)都先后衰敗。為應對挑戰(zhàn),一直只做綠茶的徽州人,突然推出一款紅茶——祁紅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問世的。
公元1875年,徽人余干臣從福建任上罷官,回鄉(xiāng)后到東至的堯渡街開了一個茶莊,仿照閩紅試制工夫紅茶,不想大獲成功。之后工藝推廣到鄰縣祁門,打造出了與印度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錫蘭紅茶并稱為 “世界三大高香紅茶”的“祁紅”。
不過,另一種說法是,祁門本她商紳胡元龍被認為是“祁紅”的創(chuàng)始人。(不管是哪一種說法,反正都在祁門附近。)
歐洲人發(fā)現(xiàn)祁紅茶湯紅濃,口感酣厚,還帶著一種似花似果的獨特甜香。更奇妙的是,加入牛奶和糖調飲后,香氣不僅不減,反而更加濃郁持久,比印度、錫蘭的紅茶更適合做下午茶。
被市場接受后,祁紅一路高歌猛進,很快就橫掃歐美,打敗印度和斯里蘭卡的紅茶,連英國女王都成為祁紅的忠實擁躉。(這是20世紀初的情況,現(xiàn)在的市場呢?)
05.
六安瓜片、黃山毛峰、 太平猴魁:徽商在茶葉江湖中的開疆拓土
我來到六安市下轄的金寨縣麻埠鎮(zhèn),這里被認為是六安茶的發(fā)源地,據(jù)說最早的老茶樹就是在鎮(zhèn)上齊頭山山腰一個蝙蝠洞洞口發(fā)現(xiàn)的,在茶界有著相當于武夷山九龍窠之于大紅袍、杭州獅峰之于龍井的地位。
除了徽州所在的皖南,安徽的主要產(chǎn)茶區(qū)還有大別山的皖西。與祁紅創(chuàng)制之前的皖南一樣,皖西也以綠茶為主,傳統(tǒng)品種有六安茶、岳西翠蘭、舒城蘭花等,尤以六安茶最為著名。
明代科學家、政治家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對其有“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之贊;《紅樓夢》中有八十多處提及;就連慈禧,也要到生下同治皇帝后,方有資格每月享受十四兩六安茶的待遇。
提起六安茶,一般人會聯(lián)想到六安瓜片,事實上這兩者有所區(qū)別。
瓜片由來雖然尚存爭議,但較為認可的說法是1905年前后,六安州某茶行一個“秤桿先生”,即評茶員,將收購的上等綠大茶摘去老葉和茶梗,只余嫩葉,作為新品種銷售,結果賣出高價。
其他茶行聞風而動,如法炮制。其中有一家直接在采茶時去梗,分老嫩炒制,品質愈發(fā)優(yōu)異,眾行紛紛仿制,并將這種無芽無梗、形如葵瓜子的茶,稱為“瓜片”。
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六安瓜片,是傳統(tǒng)六安茶的一次主動升級。(也就是說,六安瓜片質量遠好于六安茶,這是區(qū)別,更上一層樓。)
除了瓜片,六安茶歷史上還出現(xiàn)過其他多種精制茶。
乾隆年間的袁枚,便在《隨園食單 》中提到六安茶有“銀針、毛尖、梅片” 等品類。事實上也是一個類似于松蘿或者屯綠的龐大綠茶體系。(這個類比很好)
但與后者主打海外市場不同,以六安茶為代表的皖西茶主要面向華北銷售。從瓜片的創(chuàng)制可以看出,當時國內(nèi)的茶葉市場同樣硝煙四起,令安徽茶商感覺到了危機。
事實上,黃山毛峰也是在清朝光緒年間—差不多祁紅問世的同時,歙縣謝裕大茶行為了迎合市場,優(yōu)選原茶,在傳統(tǒng)屯綠“黃山云霧”基礎上精加工而成的。
太平猴魁的推出,也是在差不多的時間。
先是當時太平縣(今黃山區(qū))的一些茶商,專門請人將尖茶中枝頭大小一致的芽葉單獨揀出包裝,運往南京高價銷售。后來干脆在采摘時,就專揀壯而嫩的一芽二葉分期采、分批制。還摸索出“捏尖”的獨特工藝,用手工精細揩托,以達到每一根都符合“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的形態(tài)要求,最終形成了這種被譽為“茶中魁首”的名茶。
安徽這幾種名茶,都創(chuàng)制于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期的50 余年,應該不是巧合。輝煌背后,隱約可見當時徽商在茶葉江湖中的開疆拓士與左沖右突。(這很有道理,在生死關頭才會有這樣的創(chuàng)新。)
06.
復興抑或超越?在江淮之間的青山綠水間
“吾國茶葉,每年輸出歐美約二億余萬斤,而皖茶幾占銷路三分之二?!?/strong>(王金紱著《中國經(jīng)濟地理》)憑著過硬的茶葉質量,加上徽商苦心經(jīng)營,徽茶始終占據(jù)著中國茶葉出口的主導地位。(這兩點總結的太到位了,質量加苦心)
然而清末民初動蕩不定,與此同時,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除了印度,錫蘭、日本等國茶葉也相繼興起,如狼群般強勢擠占中國茶的市場份額。
不久歐洲又爆發(fā)經(jīng)濟危機,茶價暴跌,之后又是日寇侵華、國共內(nèi)戰(zhàn)——
毋庸諱言,隨著近代以來徽商的落幕,相比歷史上的輝煌,安徽茶葉有過一段沉寂。
但此行安徽,我也察覺到,這個名茶大省已經(jīng)開始強勁復蘇。
無論六安、金寨、東至,還是休寧、祁門、屯溪,一路走來,隨處可見茶場、茶店、茶莊、茶博物館。
我還感受到,這一波徽茶復興,相比徽商時代,有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
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對徽產(chǎn)名茶進行研究和提升,在上世紀30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嘗試。
比如說,祁門茶廠的前身,便是茶界泰斗吳覺農(nóng)主持的茶葉改良場,后來還成為了全國性的茶學教育培訓基地,各省茶企貨責人多數(shù)都在這里學習過,號稱中國茶產(chǎn)業(yè)的黃埔軍校。
一些相對冷門的傳統(tǒng)茶種,也得到了大力挖掘和推廣。
比如祁門,除了紅茶之外,歷史上還有一種創(chuàng)制于雍正年間的半發(fā)酵黑茶“安茶”,據(jù)說可 “安六氣養(yǎng)六腑”,尤能消瘴去火,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非常流行,有“圣茶”、“神仙茶”之譽,不僅當作貴重物品用來陪嫁、祭祖,甚至還供起來辟邪,可惜在日寇侵華后失傳了。(人沒了,幫失傳了,這就是戰(zhàn)爭的看不見的破壞)
如今,安茶己經(jīng)成功復產(chǎn)。同樣獲得重生的還有敬亭綠雪。這款產(chǎn)于宣城敬亭山的傳統(tǒng)名茶,因沖泡后白毫飄落有如綠雪而得名,極受文人雅士喜愛,但在清末失傳,也于上世紀70年代復產(chǎn)成功。
霍山黃芽是至今文獻記載最早的安徽名茶,唐代便被列為貢品,曾因為流傳中工藝缺失,一度僅聞其名未見其茶,目前已經(jīng)完全恢復了生產(chǎn),成為全國黃茶中的代表性名茶。
除了傳統(tǒng)名茶,今天的安徽茶人還在不斷探索新的茶品。比如祁門就新出了幾教“蘆溪白”、“麗后白”,填補了白茶頭的空缺。
如果說,松蘿與祁紅象征著徽茶的綠、紅時代,那么,今天的徽茶已經(jīng)變得更為五色斑斕。
一場茶界的復興,抑或超越,正在江淮之間的青山綠水間悄然進行……
當然,還有一些人們關心的話題,比如真正重頭且市場最大的綠茶及紅茶,作為曾經(jīng)都得過第一名的茶,現(xiàn)在動作如何?
有什么樣的產(chǎn)業(yè)規(guī)劃?產(chǎn)學研聯(lián)合到怎樣的程度?市場數(shù)據(jù)如何?是否已有重新?lián)寫?zhàn)市場之勢?
至于海外市場紅茶之爭,是否還有我們的半席之地?在科技已發(fā)展至信息AI時代的今天,茶葉消費出現(xiàn)了哪些變化?我們怎么去應對?
不了解過去,我們就無法感知并設計將來,這些完全有助于我們?nèi)ハ胂髮?,去感知將來,去更加自信地面對將來。至于真正的結局,可能要再等幾十年吧,任重道遠,弘毅前行。
來源:富春山房望公居
近期熱門文章推薦
回復關鍵詞閱讀
- 濱湖區(qū)的咖啡店,正在治愈我的精神內(nèi)耗(關鍵詞:咖啡店)
紅星美凱龍老板廢掉了(關鍵詞:紅星美凱龍)
阿滿百香雞大戰(zhàn)紫燕百味雞,為何選擇南京(關鍵詞:紫燕百味雞)
新質蛋白賽道,無錫高新區(qū)用“頂級陣容”殺進來了(關鍵詞:新質蛋白)
清華大學,為什么會在這里進行一場AI賦能科研的深度布局(關鍵詞: AI布局 )
江浙皖“C城”暗戰(zhàn):徐溫二州爭萬億,蚌埠突入高端局(關鍵詞:“C城”暗戰(zhàn))
- 江蘇,依舊是最堅定的出海者(關鍵詞:出海)
- 如果不是蘇州這個園區(qū),中國自動駕駛第一股可能要晚來兩年(關鍵詞:蘇州園區(qū))
80歲的上海財閥,依然強得可怕(關鍵詞:上海財閥)
3年從0到25億,惠山經(jīng)開區(qū)相準了這批新能源“千里馬”(關鍵詞:惠山經(jīng)開區(qū))
一支穿云箭,中國創(chuàng)新藥出海千軍萬馬來相見(關鍵詞:創(chuàng)新藥出海)
淮安低調王氏兄弟,硬控國內(nèi)兩大產(chǎn)業(yè)(關鍵詞:淮安)
常州龍頭200億砸向淮安,這個全球第一穩(wěn)了(關鍵詞:常州龍頭)
一千年的二泉映月,值得出一個這樣的文旅爆款(關鍵詞:文旅爆款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