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遠老中醫(yī):此藥必須久煎,才能降血壓!
岐黃醫(yī)學博大精深,非掌握術(shù)、巧二字難以大顯身手,取得覆杯立療之效?,F(xiàn)代后起之秀,皆為學校培養(yǎng),和傳統(tǒng)由師帶徒者不同,有理論、能寫作、知識面比較系統(tǒng),但缺乏技術(shù),很少靈巧,乃不足所在。
如《傷寒論》苓桂術(shù)甘湯治水飲,臨床應用不局限四味藥物,關(guān)鍵是配伍、加減、投量。
眩暈嚴重,速降水邪,要突出茯苓,超過白術(shù)一倍、桂枝兩倍。血壓偏低,減桂枝一半,加柴胡3~6克、黃芪6~10克。
血壓升高,加桂枝一倍,療力不佳,根據(jù)《金匱要略》加澤瀉15~30克。
煮法亦需考究,方中含有澤瀉,血壓穩(wěn)定,只煮10~15分鐘;超過正常值,要煮30~40分鐘,才能達至施治標準,恰到好處。既往許多名家經(jīng)驗豐富,緣對這些方面存在忽略,結(jié)果功敗垂成。
故人們一再呼吁中藥神秘,具多向性,應加強探討、深入分析、細心觀察、了解實踐,方可揭開面紗,總結(jié)科學的奧妙。
1980年遇一高血壓患者,頭眩眼黑,醫(yī)院診為腦供血不足,吃西藥過敏,委老朽調(diào)理。淺睡易醒,夜臥夢多,舌苔白滑,脈象沉弦,即給予苓桂術(shù)甘湯加澤瀉,計茯苓30克、桂枝20克、白術(shù)20克、甘草10克、澤瀉30克,恐利尿?qū)е履c燥便秘,添入麻子仁15克。飲后血壓、眩暈減不足言,依然如前,囑其先煮澤瀉20分鐘,再放他藥。出乎意料,血壓下降,癥情緩解,繼服六劑轉(zhuǎn)愈。說明澤瀉久煎對降血壓起決定作用。
文源 《張志遠臨證七十年精華錄·上》
溫馨提示: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一人一方,自行購藥服用存在風險,請務必在專業(yè)中醫(yī)指導下,根據(jù)個人自身癥狀辯證加減開方,切不可盲目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