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都是有條件的。
吧,愿每一份親情都不會走散。
曾聽說過一句古話:
半生父母恩,一世手足情。
在所有的親情關(guān)系中,唯有手足之情存留時間最長,跨越了童年、青年、中年乃至老年。
但現(xiàn)實中,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卻并非總是如想象中那般親密無間。
童年會爭吵,青年各自成家,中年忙忙碌碌無暇他顧,到了晚年,曾經(jīng)的親密可能早已被距離和瑣事沖淡,難以修補。
手足之情不再單純依賴兒時的記憶或血緣的紐帶。
生活中的壓力、觀念的差異以及各自家庭的責任,都會在無形中拉大兄弟姐妹之間的距離。
換句話說,中年以后兄弟姐妹之間的親疏,是一種主動選擇的關(guān)系。
被身邊人所影響,被自己或他人主動地決定。
從血脈相連,到生活交錯。
當中年到來,兄弟姐妹之間是“親”是“疏”,全看這三個人。
父母的態(tài)度
重溫電視劇《小巷人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jié)。
同為家里的老好人大哥,底下都是一串的弟弟妹妹,林武峰和莊超英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
林武峰讀書的時候拿助學金養(yǎng)家,工作了以后拿工資補貼弟弟妹妹。
弟弟妹妹也都念著他的好。
愧疚大哥結(jié)婚生子的時候,家里艱難,什么都給不了;
記得林武峰往家里寄的每一筆錢,高中一塊、大學三塊、工作以后十五、二十塊……
會在自己得了幾塊又細又軟的化肥袋子,急忙忙給對方寄過去;
大哥錢不湊手,弟弟妹妹就一家出一點,幫大哥攢夠了錢。
同樣的經(jīng)歷,莊超英得到的卻是爸媽要錢,弟妹哭窮,為了大家,不斷犧牲小家。
不斷地付出,換來的只有父母的理所當然,弟妹的還不夠。
劇中人莊超英過得糊里糊涂,劇外的觀眾卻一句話道出了本質(zhì):
“其實還是老人的區(qū)別。
林家媽媽會說家里全靠你大哥幫扶,莊家父母只會說有事就找你大哥?!?/p>
兩邊老人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了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模式。
林家媽媽懂得感恩,把大兒子的付出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讓弟弟妹妹明白,大哥的犧牲不是天經(jīng)地義,而是值得珍惜的情分。
以至于家里人始終能有商有量,各自獨立的同時不忘守望相助。
而莊家父母的習慣性地索取,一碗水端不平的同時,也造成了子女之間的不平衡。
大兒子面對底下的弟弟妹妹,永遠心虛氣不直,予舍予求。
弟弟妹妹習慣了索取,有了路徑依賴,得到了也不會珍惜。
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被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冷漠與隔閡。
說到底,父母的態(tài)度就像是一個家庭的風向標,它決定了兄弟姐妹之間是相互扶持還是漸行漸遠。
偏愛某個子女,就會換來兄弟姐妹之間的不平衡;
挑撥子女之間的關(guān)系,就會導致手足之情逐漸疏離。
而糊涂的父母,往往會讓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復(fù)雜。
一句無心之言,會被放大或者誤解;
一次財產(chǎn)分配上的偏差,可能埋下長久的怨恨。
父母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孩子,他們的態(tài)度不僅塑造了家庭的氛圍,影響著每個人對“家”的認知,也決定著關(guān)系的深淺。
人生到了一定階段才會明白,手足情的核心永遠是父母。
父母在,親情在,父母明,手足情則能續(xù)。
伴侶的支持
關(guān)于兄弟姐妹的關(guān)系是否長久,曾有人道出了真諦:
人這一生會和兄弟姐妹有兩次疏遠,一是各自成家的時候,二是父母不在的時候。
第二次疏遠是失去了父母這個紐帶,第一次疏遠是各自有了家庭,成家即分家。
外有現(xiàn)實壓力,工作、育兒、房貸各種急需解決的問題接踵而至,疲于應(yīng)付生活,很難抽出空來與兄弟姐妹聚在一起談天說地。
即使偶爾見面,話題也多圍繞孩子或老人。
內(nèi)有關(guān)系的調(diào)和。
對伴侶來說,兄弟姐妹是“外人”。
對手足而言,伴侶才是“外人”。
防備或不滿,讓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更加微妙。
以至于不少人覺得兄弟姐妹不親了,是各自成家了,也是因為兄弟姐妹的另一半的態(tài)度和表現(xiàn)。
要么拎不清,莫名其妙對自己一頓攻擊;
要么對手足之間的互幫互助有諸多的抱怨不耐煩。
夫妻之間的相處模式,不僅影響著家庭的和諧,也在無形中塑造著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方式。
然而,換個角度來看,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模式,亦在反過來影響夫妻關(guān)系。
電視劇《喬家的兒女》中,喬一成有過兩段婚姻。
第一段婚姻里,他帶著弟妹和妻子同住。
最小的妹妹四美,在嫂子復(fù)習的時候,將電視聲音開到最大。
未經(jīng)允許使用對方的口紅并弄壞,始終認為嫂子“搶走了”大哥而對她抱有敵意。
姑嫂矛盾不休,成為喬一成婚姻破裂的導火索。
等到第二段婚姻,喬一成住進了妻子項南方的家里。
因為兩個家庭懸殊的經(jīng)濟條件,他對弟妹們仔細交代,有事盡量不要去項家。
這一番話,引起了喬四美的反感,覺得是大哥嫌棄他們麻煩。
倘若四美就此心生芥蒂,又會認為是嫂子影響了他們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不復(fù)從前。
倘若喬一成對此耿耿于懷,也許會對這段婚姻抱有不滿,對妹妹的不理解產(chǎn)生怨懟。
事實上,伴侶的態(tài)度和行為往往像一面鏡子,映射出兄弟姐妹關(guān)系的現(xiàn)狀。
若伴侶能夠理解并支持手足之情,多半是因為伴侶本身擁有良好的家庭觀念和相處智慧。
亦或者,是處在兩段關(guān)系中的自己找到平衡點,調(diào)停得當。
伴侶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與原生家庭之間的距離。
而自己的處事,則影響伴侶決定支持與否。
伴侶需要少插手兄弟姐妹的事情,不需要完全置身事外,而是適度的參與。
對于自己,則有兩不談:
不和伴侶談太多原生家庭兄弟姐妹之間的事;
不和兄弟姐妹談夫妻之間的不是。
自己的經(jīng)營
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個故事。
強哥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四個弟弟妹妹。
逢年過節(jié),父母便會叫子女回家團聚,子女也都很捧場回來,打牌、放煙花、喝酒嘮嗑,一家人過得無比熱鬧。
等到父母接連去世,這樣和睦的團聚也不曾少過。
只是負責拉人的,從父母,換成了強哥。
為了延續(xù)大家庭的熱鬧,強哥總會提前準備好一大家子愛吃的菜,做臘腸臘肉,他的妻子則忙活種蔬菜、養(yǎng)雞鴨。
到了節(jié)日,一家人又能歡聚一堂,像父母還在時那樣。
但后來一切都變了。
強哥妻子生病,強哥希望親人們能搭把手,但主動上門的人寥寥無幾。
強哥果園被征收時,他們卻全部到齊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在其他人眼中,強哥的用心經(jīng)營是理所應(yīng)當。
所謂的熱鬧不過是表面的假象,一旦涉及利益,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便顯露出脆弱的本質(zhì)。
父母在世時,家庭的凝聚力來源于他們的權(quán)威。
當父母走后,手足情才迎來真正的考驗。
習慣了接受的人,會忘記了付出。
習慣了依賴的人,會忽略了回饋。
維系手足之情并非單靠某一方的努力,而是每一個“自己”的共同維護和珍惜。
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努力維系,而其他人選擇袖手旁觀甚至索取無度,那么這種關(guān)系終究會走向失衡。
說到底,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都是有條件的,取決于每個人是否愿意承擔起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
有人選擇逃避,認為“反正血緣關(guān)系擺在那里,不需要刻意維護”;
有人選擇主動靠近,哪怕只是簡單的一通電話、一句問候,都能為這段關(guān)系注入新的活力。
關(guān)鍵在于,你是否真的重視它,并愿意為此做出改變。
人生走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真正能夠陪伴你走過風雨的,除了伴侶,可能就是那些曾經(jīng)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
但關(guān)系的變化是人生的常態(tài),親情的走散,亦是常態(tài)。
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走到最后,靠的是主動選擇,更是主動靠近。
主持人陳魯豫曾經(jīng)說過: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是自然發(fā)生的,我們成為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我們?yōu)槟硞€人怦然心動,也讓某個人墜入情網(wǎng)。
但我們只有拼盡全力,把為人子女、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和親密愛人的使命做到最好,這努力的過程就是我們愛與被愛的證明。
人生在世,有很多可得和不可得。
親情的維系,也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你有你的日子要過,他們有他們的生活要忙。
生活的洪流將人推向不同的方向,彼此的世界開始有了各自的邊界,曾經(jīng)共享的記憶漸漸被現(xiàn)實的瑣碎所覆蓋。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手足之情就此終結(jié)。
多相聚,少干涉;
沒事多潤滑,有問題多溝通。
這些微不足道的舉動,可能就是重新拉近距離的起點。
等到了一定年紀回頭看會發(fā)現(xiàn),那些能夠長久維持親密的兄弟姐妹,往往都有一個共同點:
懂得珍惜。
珍惜父母留下的血緣羈絆,珍惜成年后的每一次相聚。
中年以后,你的身邊,與兄弟姐妹的關(guān)系是親還是疏?
批注:
兄弟姐妹的緣分,是前世修來的福氣。父母有愛,手足才有情;伴侶有心,親情才不冷;自己有度,緣分才長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