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梳子姐
最近有人投訴魯迅公共畫像抽煙誤引青少年的話題爭議頗大,事件本身微不足道,但折射出來的時代癥候卻值得深究。
這并非關于一支煙該不該畫的爭論,而是一場關于精神空氣能否自由呼吸的預兆性震顫。
投訴文化的泛濫已成社會肌體上的痼疾,當舉報從維護公益的利器異化為排除異己的捷徑,當?shù)赖聦徟腥〈硇杂懻?,我們不得不警惕這種"正義過敏癥"的蔓延。
魯迅畫像前的投訴者或許未曾想過,當年正是先生用文字痛斥的"看客心態(tài)"與"告密習氣",如今卻借道德之名還魂。
這種動輒投訴的惡習,本質是公共討論能力的退化,是理性讓位于情緒的精神懶怠。
從商鞅“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到明清“風聞言事”,再到動亂年代里的“大字報”“小報告”,歷史一次次證明,當社會鼓勵盯著別人而非反省自己,結果一定是人人自危。
魯迅抽煙畫像被投訴,正是告密型人格、告密型文化借尸還魂
魯迅手持煙卷的經(jīng)典形象,早已超越物理意義上的吸煙動作,成為批判精神與思想鋒芒的文化符號。
要求抹去這支煙,恰如試圖稀釋其思想的烈度,將棱角分明的文化圖騰打磨成溫順無害的裝飾畫。
歷史告訴我們,文化凈化運動往往從象征性符號開刀,當我們在細節(jié)上妥協(xié)寬容的底線,就可能為狹隘思維打開閘門。
狹隘的可怕,在于它永遠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為了風氣正。
保守的可怕,在于它總把過去當成黃金年代。
僵化的可怕,在于它用靜止的條文裁判流動的現(xiàn)實。
狹隘、保守、僵化,三者合流就會形成一種軟暴力。
不燒書,卻讓書進庫房;不殺人,卻讓人噤若寒蟬。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軟暴力往往打著“進步”的旗號,以保護未成年人之名行“消滅復雜真實”之實,以“維護公共健康”之名行抹平歷史褶皺之實,以“倡導文明”之名行整齊劃一之實。
魯迅之所以至今仍被需要,正因其批判性思考成為防止社會意識板結化的活性因子。
投訴事件引發(fā)的集體焦慮,實則是人們對重返精神禁閉時代的深層恐懼——當抽煙畫像都需要"消毒"時,那些真正需要直面的社會癥結、需要爭鳴的思想議題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
這種焦慮不是杞人憂天,而是經(jīng)歷過思想荒蕪年代的文化記憶在預警。
回望歷史長河,社會活力的標志從來不是整齊劃一的純潔無瑕,而是不同觀念在碰撞中激發(fā)的創(chuàng)造力。
文藝復興的輝煌孕育于美第奇家族對異端思想的包容,盛唐氣象離不開胡漢文化的交融激蕩。
一支畫中煙斗引發(fā)的風波,測量著我們時代的精神氣壓:
當社會能夠寬容一幅畫中的煙霧,才可能接納思想市場上的百家爭鳴;
當文化記憶不再被輕易修改,民族的精神圖譜才能保持其豐富性與真實性。
魯迅曾在《無聲的中國》中吶喊:
"我們要說現(xiàn)代的,自己的話;用活著的白話,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說出來。"
今天重讀此言,猶感振聾發(fā)聵。
保護魯迅抽煙畫像的存在,不僅是守護歷史真實,更是捍衛(wèi)那種不妥協(xié)的批判姿態(tài)和思想自由。
與其糾結于畫布上一縷青煙是否政治正確,不如思考如何讓現(xiàn)實中的思想之火繼續(xù)燃燒。
容得下一支煙斗,才容得下一本書、一種思想、一個參差多態(tài)的未來。
-完-
筆不阿貴,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