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唐·王維《終南別業(yè)》
我們所熟知的詩詞如《鹿柴》、《竹里館》、《辛夷塢》等等都是屬于輞川這個地方,是王維隱居的場所,在陜西省藍(lán)田縣境內(nèi)終南山的北麓。他的《輞川別業(yè)》《終南別業(yè)》都是同一個地方,就是在終南山。
王維退隱后自得其樂的閑適情趣,都發(fā)生在輞川二十處勝景里。集詩人,畫家,虔誠的佛教徒于一身的他,很多作品都有一種空明虛靜的美學(xué)意境,滿滿禪意趣味。
王維晚年雖然擔(dān)任尚書右丞的官職,但不再參與實際政務(wù),已經(jīng)過上了半官半隱的生活。
安史之亂中,叛軍占據(jù)長安,王維被迫接受了“偽職”。唐軍收復(fù)長安之后,他受到了追究,后受弟弟王縉的周旋才得以保全。
經(jīng)歷過仕途風(fēng)波之后,他愈發(fā)感覺到了人世的虛幻,對佛家的超脫精神有了更親切的體會,隱居山林成了最好的生活方式。
晚年之后的隱居生活孤獨而隨閑自適,興致來了便獨自外出漫游,遇到符合心中的“勝景”,思路便一發(fā)不可收拾。
是日,沿著山溪散慢而行,不知不覺走到了流水的盡頭,像是無路可走卻不以為然,隨適坐下,抬頭遙望遠(yuǎn)山,看見水汽飄浮,漸漸凝聚為曼妙的云朵,看著云起云涌,聽著身邊淙水潺潺。
原來,走到路的盡頭無路可走,并不是挫折也不是所謂的困頓,隨遇而安,你會發(fā)現(xiàn)到處都有佳境。這大概就是陸游說的“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
不經(jīng)意外出,不經(jīng)意發(fā)現(xiàn)一個“新天地”,不經(jīng)意間在返回途中遇一林嗖笑談而忘返。
一切都是沒事先的設(shè)計,沒有預(yù)期的目標(biāo),無需苦心經(jīng)營。人在這種不受外力壓迫也不受欲望牽引,自在自足,飄然如云,在這機(jī)緣湊泊的遇合中感受到人生的樂趣,事物變化的神奇與美妙。
這么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游,行到水的盡頭便坐看行云變幻,真的把閑適情趣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詩味、禪理二者兼?zhèn)洹?/p>
02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唐·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
韋應(yīng)物做過唐玄宗宮廷侍衛(wèi),年輕時好勇斗狠,中年以后浪子回頭,折節(jié)讀書,曾經(jīng)不畏強暴為民請命,與神策軍發(fā)生了沖突,最后對薄公堂,他憤然辭職回到長安閑居,遭遇挫折后性情大變,與世無爭,修一顆清幽淡遠(yuǎn)的心境。
公元(781年)四月,韋應(yīng)物擔(dān)任尚書比部員外郎,建中四年(783年)夏,韋應(yīng)物改任為滁州(今安徽省)刺史
山澗邊的草得到水的滋潤,春天的到來顯得格外蔥翠引起詩人的偏愛,這“幽草”它富有生氣,同時也是孤潔和遠(yuǎn)離塵囂,對這澗邊春草獨憐的偏愛,正好是作者的人生情懷。
黃鸝鳴于深樹,得使景物于幽靜中又添了幾分歡愉,滿滿的富有生活氣息和情趣。
雨后的山澗到了黃昏時分愈發(fā)流的湍急,澗邊渡口的小舟卻自在地漂泊著,一種擺脫約束,輕松悠閑的樣子,令人感到愜意閑適。
人總是活得很匆忙,無數(shù)的生活事件迭為因果、相互擁擠,造成人們心理的緊張和焦慮;在這種緊張與焦慮之中,時間的頻率顯得格外急促。
假如我們把人生比擬為一場旅行,那么渡口、車站這一類地方就更集中地顯示了人生的慌亂。
舟車往而復(fù)返,行色匆匆的人們各有其來程與去程??墒且獑柸说降讖哪睦飦硗翁幦?,大都卻又茫然。
人安靜下來,把事件和焦慮放在身心之外。于是,那些在生活的事件中全然無意義的東西,諸如草葉的搖動、小鳥的鳴唱,忽然都別有韻味;
你在一個渡口,卻并不急著趕路,于是悠然空泊的渡舟,這條不說話的小船靜靜的飄蕩著,忽然有了一種你從未發(fā)現(xiàn)的情趣。
03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唐·李白《山中問答》
李白被年長的賀知章賦予了“謫仙人”的美稱。“謫仙”是從天宮里被貶謫到凡間的仙人,我們可以想象,那一襲白袍的李白仗劍走天涯,一派飄飄然仙風(fēng)道骨的樣子。
這首詩里有一個問話的人。這個人問李白:你為什么要隱居在山里呀?
這個問話的人是誰?不知道。這個人真的存在嗎?也不一定,也許是他自己而已。
有人不明就里問我,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卻一片輕松坦然。桃花飄落溪水,隨之遠(yuǎn)遠(yuǎn)流去。此處別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大概李白也喜歡陶淵明,學(xué)著他尋找著心中的桃花源,水上的鮮艷桃花瓣緩緩流走,它們輕輕地流向幽靜深遠(yuǎn)的地方,生命的自由自在。
一般說來,中國古詩寫到落花,多有傷感的意味,是春去秋來,光陰快逝,美人遲暮,物是人非,但這里完全沒有。
其實花謝了,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過程的結(jié)束,而人們?yōu)橹畟?,是因為?lián)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長久。
但在大自然的無限生機(jī)里,花落只是一個變化;在落花隨流水而去的所在,有另一片美好的天地向你展開。
自然有枯榮,萬物有興衰。花也好,人也好,你在這一邊落幕之后,一個無限舒展的世界又開始上演,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點明了生活的本質(zhì),人所獲得的將是一個新的世界。
禪是精神的解脫,從自設(shè)的、他設(shè)的羈絆與枷鎖中解放心靈。到了禪里面,很多所謂“常識”被瓦解了,于是有更廣闊的空間展現(xiàn)出來。
04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唐·布袋和尚《插秧偈》
布袋和尚相傳姓張,生于五代后梁,因云游四方總背著一口布袋而得名。他長得頭圓肚大,身子肥胖,好行善事,笑口常開。
明白如話的敘述了農(nóng)夫插秧時,一根接著一根往下插滿整片田地,低下頭就能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
民間諺語說:“抬頭三尺有青天”,或者“抬頭三尺有神明”,是告誡人們所作所為要光明正大,不可暗懷歹意。
插秧時云天映于水面,不要說抬頭見天,低頭何嘗不能見天,“天”也罷“神明”也罷,說到底只是人心向善之意,不能說頭一低、咬咬牙,就什么也不顧了。如果心里一片光明,什么情形下人都是堂堂正正的。
佛曰: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清凈,貪欲充塞,就會胡作非為,造下無窮惡業(yè)。
“六根清凈方為道(諧音‘稻’)”,用根健康秧才能長成稻的生活常識,比喻六根清凈才能成道的人生道理,十分貼合,也非常巧妙。
如何才能保持六根清凈?要懂得掌握進(jìn)退,能夠容讓。插秧時人是向后退的,退到頭,一行秧就插完了,成功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再一次拿插秧做譬喻,說明人生在世,有時看起來是退,其實是進(jìn)。相反,事事爭勝,處處用強,反而很容易一敗涂地,不可收拾。
常語云“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這個道理。而這首詩始終緊扣插秧農(nóng)事,層層設(shè)譬,步步推進(jìn),讓人贊嘆布袋和尚有智慧。
“進(jìn)”“退”,其實都是相對的,本身就是虛妄的,你將目標(biāo)設(shè)在東,往西就是退,目標(biāo)返過來,就是進(jìn)。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向前奮斗,追求無限多的金錢,權(quán)利,榮譽,其實,在追求的同時也在失去。
人生,中規(guī)中矩的獲得與你相匹配的財富,拒絕任何貪嗔煩惱,其實這就是真正的快樂人生。
王維寫“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是精妙的句子,布袋和尚說“退步原來是向前”,是樸素的格言,但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滾滾紅塵,漫漫長路,莫要偏執(zhí),隨緣自適,以一種安靜而活潑的心情對待世間的變化,你便獲得人生最美妙的樂趣。
禪首先不是宗教,不是哲學(xué),而是生活方式,人生的態(tài)度,希望這些簡短精美的詩詞,能給你帶來通透頓悟吧。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聯(lián)系我立即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