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新聞讓不少家長后背發(fā)涼:福建廈門,一名6歲男孩在沙灘上光腳玩耍,不小心踩到了一條死魚,魚鰭扎破了腳。起初只是一個小小的傷口,父母沒太在意??蓻]想到,第二天孩子就高燒、嘔吐、暈倒,被緊急送進ICU,差點截肢!兇手不是鯊魚,不是水母,而是——創(chuàng)傷弧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說,在海邊,創(chuàng)傷弧菌的確每年都在真實奪走生命。所以,別小看任何一個小傷口。
創(chuàng)傷弧菌:海洋里的“無聲殺手”
說到海邊危險,大家第一反應可能是鯊魚、海蜇??墒聦嵤牵罕弱忯~更致命的,其實是一種看不見的細菌。
創(chuàng)傷弧菌(Vibrio vulnificus),喜歡待在溫暖的海水里(20–30℃最活躍),偏愛咸味(嗜鹽性),常藏在魚蝦蟹的體表和貝類里。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發(fā)病快、進展猛、死亡率高。傷口感染后數(shù)小時內(nèi)紅腫劇痛,出現(xiàn)水皰,組織壞死,嚴重時需截肢?;颊邥l(fā)熱、休克、血壓下降,48小時內(nèi)死亡率可超過50%。
你可能會想——“這么嚇人,我是不是只要去海邊就有危險?”其實并不是,健康人感染幾率很低,但一旦中了招,后果就會非常嚴重。
為什么有人更容易“中招”?
很多人可能會問:我吃了這么多年海鮮,也在海邊玩過水,怎么沒事?王新宇說,大部分健康人被創(chuàng)傷弧菌感染的機會很低。但有一些人群是“高危人群”:有慢性肝?。ǜ斡不⒕凭蔚龋?、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長期嗜酒者、年老體弱者等。如果家里有老人、糖尿病患者、肝病患者,最好告訴他們——生蠔刺身不是“補品”,而是“高危食品”。
哪些行為是高風險?哪些沒風險?
光腳在沙灘上踩到貝殼、魚骨、死魚等利器劃傷、處理海鮮時被魚蝦蟹刺傷,以及生吃或半生吃生蠔。近年來,經(jīng)常會聽到處理海鮮時被魚蝦蟹刺傷導致感染的案例。有些患者為了保命不得不截肢。
但也不要過度緊張,只要做到有傷口別下海,哪怕是小口子,也要避免接觸海水和海鮮。其次,海鮮徹底煮熟后食用,處理海鮮戴手套,防止被刺傷。此外,生熟食材及廚具分開處理就基本安全了。
經(jīng)常有人會問——“被扎了一下,用碘伏消一下就行了吧?”答案是:如果只是表淺小傷口,可以自行清理;但一旦出現(xiàn)劇痛、紅腫、發(fā)熱,千萬別拖,立刻去醫(yī)院。不要覺得“等一等,看看會不會自己好”。對于創(chuàng)傷弧菌,等一等就可能錯過黃金救治期。
它和“食肉菌”到底啥關系?
“食肉菌”并不是某一種特定細菌,而是對能引起壞死性筋膜炎、快速“吃掉”組織的細菌的統(tǒng)稱。
引起“食肉菌感染”的可能有A族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等,創(chuàng)傷弧菌是其中“最致命”的代表之一,所以媒體常把它叫做“食肉菌”。
所以說,“食肉菌”并不是一個科學名字,而是一種形象的說法。但創(chuàng)傷弧菌,的確是最危險的“狠角色”之一。
原標題:《6歲男童踩到死魚險截肢!“海洋無聲殺手”創(chuàng)傷弧菌有多可怕?》
欄目編輯:陸梓華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