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的朋友圈一定被吳京刷屏了。
不是因為新電影,而是因為他8年前的一段采訪。視頻里,他搖頭晃腦,一臉“你懂個屁”的自信,說著那句魔性的咒語:“坦克是沒有后視鏡的,槍炮是不長眼的,還有黑哥們的語言是不通的。”
一夜之間,全網掀起了“吳京渲染大賽”。AI換臉、鬼畜特效、瘋狂模仿……那個曾經在銀幕上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戰(zhàn)狼,轉眼就成了社交網絡上人人調侃的小丑。
更慘的是,他出品的新片《再見,壞蛋》,上映6天票房僅26萬,在一片嘲諷聲中,倉皇撤檔。
很多人都在問:吳京到底怎么了?
但今天,我想問一個更深的問題:是我們變了,還是吳京變了?
我們親手“殺死”了一個英雄
讓我們先把時間調回到2017年的夏天。
那一年,《戰(zhàn)狼2》像一顆核彈,引爆了整個中國電影市場。56.8億的票房,至今仍是很多人心中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你還記得電影院里的情景嗎?當吳京飾演的冷鋒,手臂纏著國旗,帶領車隊穿越非洲的交戰(zhàn)區(qū)時,整個影廳里彌漫著一種近乎神圣的激動。許多人眼含熱淚,攥緊拳頭,那是一種壓抑已久的情緒釋放。
電影結尾,一本中國護照上出現的那行字——“在你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更是成了年度金句。
那時候的吳京,不僅僅是一個演員。他是一個符號,一個圖騰。他用拳頭和子彈,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完美的英雄夢:中國人走到哪里,都會被尊重和保護。
這個夢,在當時,是我們最需要的精神食糧。
可短短幾年過去,夢,好像醒了。
當緬甸妙瓦底的電詐園區(qū),成為無數中國家庭的噩夢時;當同胞王星被騙至海外,靠女友在網上哭訴求救才引發(fā)關注時;當“一本護照就能把你從任何地方帶回來”的豪言壯語,撞上了冰冷的現實時……
大家猛然發(fā)現,電影里的爽文,并不能照進現實。
于是,失望的情緒開始蔓延,并最終找到了一個宣泄口——吳京。
人們沖到他的微博下,用一種近乎殘忍的黑色幽默“召喚”他:
“冷鋒,妙瓦底需要你!”
“別拍了,快去救人啊!”
他們真的指望吳京去救人嗎?不,他們是在用這種方式,親手“殺死”那個曾讓他們無比信賴的英雄符號。
這像極了一場遲來的叛逆。我們當年把他捧得多高,現在就把他摔得多狠。因為那個由他構建的、關于絕對安全的英雄夢,碎了。
而夢碎之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滿身“爹味”、搖頭晃腦、讓我們感到不適的“油膩中年”。
硬漢的B面,是拿命換飯吃
在我們開始嘲笑他“坦克沒有后視鏡”之前,我們似乎忘了一件事。
吳京,是真的差點死在坦克履帶下的。
為了拍《戰(zhàn)狼》,他主動申請到特種部隊服役18個月,吃住訓練都和真正的士兵一樣。5+2負重越野、武裝泅渡、跳傘……所有項目他都玩命上。他身上那些傷,不是特效化妝,是真刀真槍留下的勛章:
6歲斷鼻子,8歲腦袋開瓢,14歲下肢癱瘓,17歲斷腳……拍《太極宗師》打斷手指,拍《殺破狼》對打甄子丹,4根實心木棍硬生生打在他身上。結婚那天,他是拄著拐杖去的。
他那些被我們當成笑料的“狠話”——“我跳過樓你跳過嗎?中國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過嗎?”
當我們把這些話從他的人生經歷里剝離出來,它們聽起來確實狂妄、刺耳。但如果你知道,這是一個從6歲就開始受傷,靠著一身傷病和一股不服輸的狠勁,在娛樂圈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才熬出頭的人說出來的,你或許會多一分理解。
他不是在炫耀,他只是在用一種最笨拙的方式,訴說他拿命換來的履歷。
還有一個我們幾乎都不知道的吳京。
2008年,汶川地震。那時的吳京遠沒有現在這么紅,十字韌帶斷裂,剛剛傷愈。他沒有通知任何媒體,自己拉著物資,以一個普通志愿者的身份,一頭扎進了重災區(qū)什邡。
他不是去拍幾張照片就走,而是在那里待了整整3個月。
他和救災的僧人、志愿者一起睡帳篷,40多度的高溫下搬運物資,累了就睡在水泥地上。因為物資緊缺,他跟著寺廟里的僧人一起吃素。
當地羅漢寺在地震后接納孕婦,誕生了108個“羅漢娃”。吳京深受感動,認了其中兩個孩子做干兒子。直到后來謝楠采訪他,這段往事才被外界知曉。
羅漢寺的住持素全法師后來回憶說:“如果有人再對我說,演員到災區(qū)是作秀,我會反對。至少我見到的吳京不是這樣。他留給我的是真男兒的本色,是善良的本色。”
你看,這個被我們貼上“小丑”、“油膩男”標簽的吳京,他的B面,是一個拿命拍戲的瘋子,也是一個在無人關注的角落里,默默行善的普通人。
我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當我們將吳京的A面(戰(zhàn)狼英雄)和B面(拼命三郎、慈善義工)放在一起,一個巨大的矛盾體就出現了。
我們究竟該如何評價他?
其實,吳京從來沒變。他還是那個有點直男、有點糙、信奉“爺們兒就該流血流汗”的北京漢子。
真正變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風向,和我們每個人的心態(tài)。
在那個國家自信心急速攀升的年代,我們需要《戰(zhàn)狼》這樣的敘事,來確認我們的強大,來安放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吳京精準地捕捉到了這種集體情緒,他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也吃到了最大的紅利。
但現在,風向變了。
宏大敘事開始退潮,個體的悲歡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當一個年輕人要為下個月的房租發(fā)愁時,你再跟他講“雖遠必誅”,他會覺得無比遙遠和虛無。
我們不再需要一個英雄來告訴我們“你很強”,我們需要的是現實能給我們一份“你很安全”的保障。
這就是為什么,當王星事件發(fā)生后,輿論的矛頭會不約而同地指向吳京。因為他所象征的那個“絕對安全”的承諾,在現實面前失效了。大家把對現實的失望,轉化成了對這個符號的嘲諷。
在這個過程中,吳京有錯嗎?沒有。
那追捧或嘲諷他的人有錯嗎?也沒有。
只是,我們都長大了。
長大了,就不再輕易相信童話了。我們開始明白,國家的強大,不應該僅僅體現在電影里英雄的拳頭上,更應該體現在現實中完善的法律、高效的領事保護、以及對每一個普通公民權利的尊重與捍衛(wèi)上。
回過頭看,吳京就像我們這個時代的一面鏡子。
我們通過他,看到了自己的熱血與激情;也通過他,看到了自己的焦慮與失望。
如今,全網對他的群嘲,與其說是一場網絡暴力,不如說是一場集體的“祛魅”。我們不再把任何人神話,開始用一種更審慎、更批判的眼光看待那些被推上神壇的偶像。
這,或許就是認知覺醒的代價。
或許,我們從來就不需要一個完美的英雄。我們需要的,是看清英雄也是凡人的勇氣,以及,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選擇親手去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世界的努力。
至于吳京,當潮水退去,喧囂散盡,他依然是那個滿身傷痕、還在堅持拍自己想拍的電影的動作演員。
而我們,也終將告別那個需要“戰(zhàn)狼”來壯膽的自己,走向一個更成熟、更理性的未來。
歡迎在文章結尾給我點一個【贊】和【小紅心】,你的支持就是我們堅持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