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主流相聲,真的有那么不招人待見嗎?
最近這陣子,主流相聲圈的事兒有點讓人唏噓,先是前曲協(xié)主席姜昆說相聲被嘲“老套公式化”。
后來現(xiàn)任主席馮鞏帶商演,80塊錢門票都賣不動。
就這樣,這兩個行業(yè)領頭人接連“翻車”,不少人都琢磨,相聲不受歡迎,會不會是郭德綱的原因.......
姜昆的“公式相聲”
就在8月底,姜昆和搭檔戴志誠去新疆昌吉參加惠民活動,本是給老百姓送歡樂的事兒,結果表演一出來,不少人都覺得“尬住了”。
上臺沒說三句,全是夸當?shù)氐脑挘赫f喝昌吉的水能變美,吃昌吉的菜能變帥,連姑娘減肥都得吃昌吉的肉。
旁邊戴志誠倒是配合,一口一個“不錯”、“這真好”,捧哏捧得挺賣力,可臺下觀眾沒咋笑。
當然不是不給面子,是這詞兒太老套了,聽著不像相聲,倒像提前背好的“城市廣告詞”。
后來這段表演被傳到網(wǎng)上,網(wǎng)友們吐槽得更直接:“這就是所謂的公式相聲吧?”
其實這不是頭一回了,去昌吉前兩天,姜昆他們還在新疆塔城演了一場,套路一模一樣:大段溢美之詞,沒什么正經(jīng)包袱。
所以臺下觀眾坐著聽,線上網(wǎng)友看視頻,都覺得“聽著聽著就想睡覺”。
但是,要是擱三四十年前,這種段子或許還行——那時候娛樂少,聽段相聲就新鮮。
可現(xiàn)在不一樣了,現(xiàn)在的網(wǎng)友們,啥相聲沒聽過?
從侯寶林、馬三立到后來的郭德綱,好段子聽得多了,再拿這種“換地名就能用”的老套路,誰能買賬?
最后發(fā)視頻的當?shù)匚穆貌块T也慌了,看著吐槽越來越多,趕緊把評論區(qū)關了,可關了評論,觀眾心里的不樂意也藏不住啊。
馮鞏的商演:80 塊門票沒人要
這邊姜昆的相聲受爭議,那邊接任曲協(xié)主席的馮鞏,也遇到了麻煩。
國慶節(jié)要帶團隊去深圳坪山搞商演,宣傳做得挺熱鬧。
又是 “國家級曲藝演出”,又是“三代人都能會心一笑”,最低票價才80塊,本以為能賣得不錯。
結果購票軟件上一看,“想看”的人才 41 個,冷清得不行。
為啥沒人買?觀眾扒了節(jié)目單才知道,里面全是老作品,還有倆剛在“第六屆非遺相聲大會”演過沒多久的。
說不好聽點,老作品再演不是不行,可你好歹改改???結果倒好,大部分作品幾乎沒動,就換了個地名。
比如董建春、李丁的《北京北京,了解一下》,就把里面“北京”的地名換成了“深圳”,其他內(nèi)容一字沒改;
馮鞏自己的《一個大瓜》更離譜,核心內(nèi)容沒變,地名改了好幾回。
更讓人不舒服的是,這次商演還不讓觀眾拍照錄像,說是 “保護版權”。
可誰心里都明白,這哪是保護版權???是怕觀眾把老段子拍下來,大家一看 “這不就是以前演過的嗎”,更沒人買票了。
所以,現(xiàn)在真是時過境遷,畢竟之前馮鞏以前的作品多好。《五官爭功》、《小偷公司》,哪個不是讓人笑完還能記住的?
可現(xiàn)在呢,拿老作品“炒冷飯”,連點新東西都沒有,觀眾憑啥花錢去現(xiàn)場。
80 塊錢雖不多,但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誰愿意花這錢聽重復的段子。
郭德綱咋做到的?
然而,就在主流相聲冷清的時候,德云社反倒越來越火,甚至火到了國外。
今年6月份,郭德綱帶著于謙和徒弟們?nèi)ツ戏?,給當?shù)刂袊菹嗦?,在約翰內(nèi)斯堡的桑頓會議中心。
2000 個座位一下就坐滿了,連過道都站了人,那場面跟主流相聲的冷清比,簡直是兩個極端。
為什么這么火,答案也很簡單,高峰、欒云平說《數(shù)來寶》,貫口說得又溜又清楚,包袱一個接一個,臺下笑得前仰后合;
燒餅、曹鶴陽更懂年輕人,把網(wǎng)上的熱梗揉進傳統(tǒng)相聲里,又新鮮又好笑;
郭德綱和于謙一上臺,全場立馬沸騰,倆人互動特別自然。
不是硬背臺詞,觀眾接一句話,他們就能順著往下說,還把“三翻四抖”的技巧用得特別好,最后因為觀眾太熱情,返場了三次才下來。
更難得的是,德云社不光能讓老觀眾喜歡,還能吸引年輕人。
去年在深圳的商演,門票一開售就賣光,單場收入超300萬,買票的人里“00后”占了34%。
所以說火的真正原因,就是因為德云社的相聲“接地氣”。
還有個細節(jié),德云社這次南非演出,連中國新聞網(wǎng)都專門采訪了郭德綱,他說的一句話特別實在:“我只負責中國人的快樂?!?/strong>
這話聽著簡單,可做起來不容易,畢竟不管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就是讓咱中國人聽相聲能開心,不搞那些虛頭巴腦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所以說現(xiàn)在的郭德綱,真是可以用苦盡甘來來形容了。
畢竟想想以前,郭德綱多不容易啊,沒得到曲藝協(xié)會的認可,還三次被體制內(nèi)排除在外。
但那時誰能想到他的民營相聲社團,現(xiàn)在能撐起相聲界的半邊天?
現(xiàn)在還真是應了那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其實主流相聲不是沒人才,姜昆、馮鞏的基本功都扎實,以前也出過好作品,可為啥現(xiàn)在不行了。
其實說到底,還是沒跟上時代,沒抓住觀眾的心思。
首先是“創(chuàng)作套路化”。
就像姜昆的“公式相聲”,換個地名就能演,沒有一點新意;馮鞏的老作品改個地名就上臺,觀眾早就聽膩了。
其次是“不接地氣”。主流相聲總想著“高大上”,卻忘了相聲的本質(zhì)是“逗樂”。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沒頂住短視頻的沖擊”。
現(xiàn)在打開手機,隨便刷刷就能看到相聲片段,好笑就多看兩眼,不好笑就劃走,誰還愿意專門花時間、花錢去劇場看?
在這種情況下,主流相聲要是還拿不出好作品,觀眾肯定不買賬——80塊錢門票賣不動,不是觀眾小氣,是作品不值得。
結語
當然,大家對姜昆、馮鞏是有情懷的??汕閼巡荒墚旓埑?,觀眾也不會因為情懷,一直包容不好的作品。
相聲好不好,不是哪個專家說了算,也不是哪個機構說了算,最終還是要看觀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