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明確指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極限,任何具有靜質量的物體都無法達到光速。
例如,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科學家們將質子加速到接近光速,但無論投入多少能量,質子的速度始終無法觸及光速。
同時,光速也是信息傳播的速度極限。
在這個信息時代,信息的快速傳遞對人類至關重要。在地球上,信息以光速傳播,幾乎可以實現(xiàn)瞬間到達,讓我們能夠實時溝通交流。然而,一旦將視角擴展到浩瀚太空,情況就截然不同。以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為例,它遠在 4.3 光年之外。這意味著從地球發(fā)送的信息,需要長達 4.3 年才能抵達比鄰星。如此漫長的時間延遲,使得在星際間進行實時通信成為了天方夜譚。
銀河系是一個包含太陽系的棒旋星系,其直徑大約20萬光年,這意味著光以每秒約 30 萬公里的速度,也需要花費20萬年才能從銀河系的一端穿越到另一端。銀河系中的恒星數(shù)量大約在 1000 億至 4000 億顆之間,而行星的數(shù)量更是不計其數(shù),保守估計也有數(shù)千億顆。
太陽系只是銀河系中一個普通的恒星系統(tǒng),它距離銀河中心約 2.6 萬光年,處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的獵戶臂內側邊緣。在這個龐大的星系中,恒星、行星、星云、星團以及大量的星際物質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銀河系復雜而又壯觀的結構。
若人類以光速探索銀河系,面臨的挑戰(zhàn)超乎想象。銀河系直徑為 20 萬光年,即便以光速飛行,穿越銀河系也需要長達 20 萬年。這與人類的平均壽命形成了鮮明對比,現(xiàn)代人類平均壽命不過七八十歲 ,即便是有記載的最長壽的人,法國老太太讓娜?卡爾芒也僅活到 122 歲。如此懸殊的時間差距,使得人類在以光速探索銀河系的道路上顯得無比渺小和無力。
除了時間上的巨大跨度,信息傳遞也是一個難題。
在地球上,信息以光速傳播幾乎能實現(xiàn)瞬間到達,讓我們可以實時溝通交流。但在銀河系中,星際間動輒以光年計算距離,信息的傳遞需要漫長的時間。從地球發(fā)送的信息到達距離太陽最近的恒星比鄰星,就需要 4.3 年。這意味著如果人類在銀河系不同區(qū)域建立殖民地,彼此之間的通信將存在嚴重的延遲,這對于協(xié)調行動、共享資源和維持社會聯(lián)系來說,是一個幾乎無法克服的障礙。
星際旅行所需的能量也是巨大的。
根據(j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其質量會增加,需要的能量也隨之增加,要將一個物體加速到光速,需要的能量幾乎是無窮大的。
目前,人類主要依靠化學燃料推進技術,然而,這種傳統(tǒng)化學燃料存在質能轉換效率瓶頸,燃燒時只能將極少部分的質量轉化為能量,大部分能量都以熱能等形式被浪費掉了。這使得飛行器在獲取足夠動力以實現(xiàn)高速飛行時面臨巨大挑戰(zhàn)。以現(xiàn)有的能源技術,根本無法滿足星際旅行對能量的需求。
例如,要將一艘飛船加速到接近光速,所需的化學燃料質量將遠遠超過飛船本身的承載能力,這在現(xiàn)實中是不可行的。為了實現(xiàn)星際旅行,人類迫切需要開發(fā)新的能源技術,如可控核聚變??煽睾司圩儽灰暈槲磥砟茉吹睦硐敕较颍啾群肆炎冊诎踩?、綠色、能量密度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一旦實現(xiàn)核聚變商業(yè)規(guī)模發(fā)電,將為星際旅行提供強大的能源支持。但目前,可控核聚變技術仍處于研發(fā)階段,面臨諸多技術難題,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星際旅行的時間漫長,對人類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長時間的太空旅行,會對宇航員的身體和心理產生嚴重影響。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人體的骨骼和肌肉會逐漸萎縮,心血管系統(tǒng)也會發(fā)生變化 。同時,長期處于封閉的太空環(huán)境中,宇航員還會面臨孤獨、壓力和心理疲勞等問題,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
宇宙空間中還存在著諸多危險因素,如宇宙輻射、微流星體撞擊等。宇宙輻射由高能粒子組成,主要來自太陽和其他天體,長時間暴露在宇宙輻射下,航天器及其攜帶的設備可能會受到損壞,宇航員的健康也會受到嚴重威脅,增加患癌癥、輻射病等疾病的風險。微流星體和太空碎片對航天器也構成潛在威脅,它們可能導致碰撞、碎片撞擊或其他損害。由于這些微流星體和碎片的速度極快,即使是微小的顆粒,一旦撞擊到航天器,也可能造成嚴重的破壞,危及宇航員的生命安全。
盡管相對論給光速限制設定了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但科學家們并沒有放棄尋找突破的可能。目前,有兩個理論方向備受關注,分別是蟲洞理論和曲率引擎概念。
蟲洞,又稱愛因斯坦-羅森橋,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最早源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在廣義相對論中,時空是可以彎曲和扭曲的,當時空受到極度扭曲時,理論上可能形成一種連接不同區(qū)域的 “隧道”,即蟲洞。從理論上來說,蟲洞就像是宇宙中的一條捷徑,通過它,物體可以瞬間穿越遙遠的星系,甚至跨越不同的時間維度。例如,假設在銀河系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間存在一個蟲洞,那么人類就可以通過這個蟲洞,在極短的時間內從銀河系的一端到達另一端,而無需花費傳統(tǒng)方式所需的數(shù)萬年時間。
然而,蟲洞理論面臨著諸多難題。
首先,蟲洞的穩(wěn)定性是一個關鍵問題,根據(jù)目前的物理學理論,蟲洞可能是極其不穩(wěn)定的,稍有擾動便會迅速崩塌。其次,要讓蟲洞穩(wěn)定存在并允許物體通過,可能需要一種具有負能量密度的 “奇異物質” 來維持其開放,但至今科學家尚未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任何形式的奇異物質 。
此外,即便蟲洞能夠形成并穩(wěn)定存在,維持蟲洞開放所需的能量也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巨大數(shù)值,遠超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所能提供的能量。
曲率引擎是另一種備受關注的超光速旅行概念,最早由墨西哥物理學家明戈?阿爾庫貝利在 1994 年提出。
其原理基于對空間翹曲的操縱,通過在飛船周圍產生一種特殊的物理場,壓縮前方時空并擴張后方時空,從而讓飛船在自身參考系內保持低于光速,卻在宏觀上實現(xiàn)超光速移動。這就好比是在宇宙的 “時空海洋” 中制造一個特殊的 “波浪”,飛船在這個 “波浪” 上航行,實現(xiàn)超光速的效果 。
形象地說,如果把宇宙時空比作一張平坦的紙張,那么曲率引擎就是將這張紙折疊起來,讓原本相距遙遠的兩點變得非常接近,飛船就可以通過這條捷徑快速到達目的地。NASA 也曾資助相關研究項目探討其可能性。
然而,曲率引擎的實現(xiàn)同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目前,人類對時空結構和物質交互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還沒有足夠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來實現(xiàn)對時空的精確扭曲和控制。
此外,曲率引擎要求能夠控制極強的能量和所需的物質,以產生足夠強大的時空扭曲場,這種能量和物質的獲取和控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目前還沒有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而且,扭曲時空可能會對航行物體產生巨大的能量負擔,如何確保飛船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安全運行也是需要克服的挑戰(zhàn)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