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北作田記:一部未來鄉(xiāng)村實驗志》
作者:劉旻 陳杰 耿繼秋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5年7月
一年四季把自己“種在土里”
稻田之上,蛙聲如潮,這是生態(tài)的禮贊。我是這禮贊的惠及者。這惠及不僅來自自然的饋贈,更來自我對土地與作物逐漸深入的凝視與理解。于是,我追著風,追著雨,追著作物的生長節(jié)奏,用鏡頭捕捉那些細微的變化。在我心中,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如同滋潤土地的雨水,悄然無聲卻深沉有力。
2024年5月8日,永安村,麥田?!盾姹弊魈镉洝凡鍒D
2023年11月,我與劉旻入駐永安村,成為這片土地上既無耕作技能又無農(nóng)事經(jīng)驗的“新村民”。我們居住的房屋是村里為人才引進而特地從村民手里租來的留居住宅之一。這棟三層獨棟樓房孤傲地矗立在廣袤的田野間,周圍三面是成片的農(nóng)田和零星點綴的魚塘。這里是永安村永久基本農(nóng)田的核心區(qū)塊。每年,這片土地主要進行兩季輪作。
一季是水稻。水稻是永安村的靈魂作物,每年5月底播種,經(jīng)歷幼苗期、分蘗期、拔節(jié)期、孕穗期、抽穗期、揚花期和灌漿期,直到11月收割,歷時約五個月。另一季是冬小麥,12月播種,經(jīng)歷出苗、分蘗、越冬、返青、起身、拔節(jié)、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成熟,直到次年5月收割,時間跨度近六個月。偶爾,田里也會間種一些油菜,為這片土地增添一抹金黃。
我們的房屋就被這些作物包圍著,四季更迭,從繁茂的綠色到燦爛的金黃,仿佛是自然的畫布,不斷變換著色彩。院墻和院內(nèi)的櫻花樹成為各種鳥類的停棲之地。尤其是白鷺,它們最初將我們視為闖入者,只要我們出現(xiàn)在院子里,它們便立即飛離。大概一兩個月后,它們逐漸適應了我們的存在。每天早上7點左右,布谷鳥甚至會準時站在我的窗外,用清脆的叫聲將我喚醒。
4月中下旬,田野里開始響起蛙鳴。黃昏過后,雄蛙招引雌蛙,叫成一片,每每持續(xù)到深夜。夜深人靜時,除了鄉(xiāng)村公路上的零星路燈,四周一片漆黑,蛙鳴成了暗夜里唯一的聲音。起初,這聲音讓我無法入睡,但我很快意識到,這其實正是這些生靈對所處生境的肯定。作為同一生境的惠及者,我開始將這聲音視為自然的樂章。它成了我的催眠曲,也成了我與土地對話的一個入口、一種路徑。
我的家鄉(xiāng)在安徽省石臺縣。童年時,縣城周邊有很多田地。周末,我們常常跑到秋浦河邊的草地上玩耍,途中需要穿過一片田野。摔進田里,渾身泥巴是常有的事。那時候,我對田地毫無興趣,甚至怨恨它讓我挨了不少父母的訓斥。
后來,我成了一名記者。尤其是近十年,我走遍全國鄉(xiāng)村,進行調(diào)研、采訪和拍攝。然而,我從未將田地里的作物作為創(chuàng)作的核心。田地更多只是背景板,用來襯托在其中勞作的人們。
2025年2月24日,永安村一戶農(nóng)家的菜園柵欄?!盾姹弊魈镉洝凡鍒D
如今,我就住在這片土地之上,每天與它肌膚相觸。田地和作物不再只是背景,它們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對土地、對作物、對光顧的鳥類、對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一切漸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讓我開始重新認識這片土地,與村干部、老年人和村里的種糧大戶聊天,既沒有明確的目的,也無需刻意追尋和構(gòu)建系統(tǒng),更多是為了清除我對這里的認知盲點。但無論是碎片化的閑聊,還是相對系統(tǒng)化的記錄,都在逐步拼合出一幅完整的認知圖景。從生產(chǎn)生活到歷史人文,這片土地的故事逐漸在我的腦海中成形。
作為一名攝影師,這片土地層積的地方性知識,成了我創(chuàng)作的內(nèi)核。它不再只是背景,而是我鏡頭中的主角。進入拍攝階段,我并沒有給自己設(shè)定明確的目標,而是“跟著感覺走”。這種隨性的方式更容易喚起我內(nèi)心對這片土地的情感。
這片土地,正如它從未曾被過度書寫一樣,也從未曾真正被影像深度記錄。
我是從麥子的成熟階段開始我的拍攝的。我會選擇晴天的清晨或傍晚這兩個黃金拍攝時段,站在麥田中,起飛航拍無人機,俯瞰金黃的麥田。在上帝視角下,大地顯現(xiàn)出豐富多變的抽象景象。有些種植密集的麥田里,因連續(xù)幾天的大雨和大風,大片的麥子呈45度左右的倒伏狀態(tài),顯露出如動物皮毛一樣的質(zhì)地,處處刻繪著風的痕跡。麥子收割前,我會背著相機,追隨著在麥田里忙碌的村民。他們把倒伏的麥子扶起,用麥稈一把捆住,讓它們重新站立起來,迎接自動收割機銳利的刀鋒。
2024年7月3日,永安村,苕溪堤塘上,歸圈的羊兒邊走邊吃新長出的嫩草?!盾姹弊魈镉洝凡鍒D
在麥子即將收割的前兩天,總是有大量從江蘇省一路駛來的收割機隊伍抵達,在永安及周邊各村的3萬畝農(nóng)田里往來穿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金黃的麥子迅速脫離養(yǎng)育它們的土地,即將成為養(yǎng)育人和動物的食物——生命的鏈條以土地為依托,環(huán)環(huán)相扣,完美銜接。
記錄下宏闊的場景后,我背起相機,想踏入麥田之間,尋找自己向米勒致敬的那種勞動細節(jié)。但是,現(xiàn)代化的耕作和收割方式,已使人與土地、人與勞動的深層聯(lián)系變得稀薄。我的細節(jié)鏡頭捕捉終究難以達成。
米勒的《晚禱》與《拾穗者》以農(nóng)田為詩篇、農(nóng)民為紐帶,展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畫作既敬畏自然,又歌頌勞動者尊嚴?,F(xiàn)代農(nóng)業(yè)使耕作更高效,但也削弱了人與土地的聯(lián)系。機械與科技讓農(nóng)民從體力中解放,卻也使土地淪為生產(chǎn)資源,勞動的意義被重新定義。效率提升了,但與自然的親密卻消逝了。
英國藝術(shù)史家約翰·伯格曾在《觀看的方式》一書中指出,藝術(shù)中的勞動形象往往是對人類與自然關(guān)系的隱喻。這種關(guān)系在米勒的作品中得到了最直接的體現(xiàn):勞動者的身體與土地融為一體,他的勞動不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對自然的一種虔誠回應。
如今,我又該怎樣審視這片土地?這成了我立足于這片土地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個待解命題。
從前我的鏡頭對準的更多是人和故事,如今作物和土地成了主角。這種視角的轉(zhuǎn)換,讓我重新審視自然與人類的關(guān)系。作物不僅是糧食的來源,更是土地與人類對話的媒介。每一株水稻,每一棵麥穗,都同時承載著自然的律動與人類的期望。
2024年5月10日,北湖草蕩,水杉林中一只飛翔的白鷺。水杉林棲息著數(shù)千只白鷺、夜鷺等鳥類。《苕北作田記》插圖
于是,我開始一年四季擇時把自己“種在土里”。冬天霜降,剛剛從泥土里伸展出的嫩綠的麥苗,成了我觀察的對象,陽光還沒有照射到大地,我便匍匐在土地上,用微距鏡頭,觀察霜打在麥苗上,在漸漸升起的陽光照射下,發(fā)生千變?nèi)f化的神奇細節(jié);春天來了,我還是在清晨撲在麥田里,看露水在每片麥苗上凝結(jié)成一個個晶瑩剔透的露珠;夏天麥子成熟時節(jié),我在麥田里,用微距鏡頭捕捉一顆顆糧食飽滿的模樣;秋天,我還會支起攝像機,復刻下大風拂過稻田時所形成的金黃色波浪,并用視頻和聲音的形式,記錄下風和作物的自然對話。
在一年四季輪回的拍攝中,有一個景象我過去從未見過,那就是鳥兒、人和土地的共舞。收割后的麥田與稻田,就像一片片被剝離了外殼的軀體,泥土的氣息撲面而來,濕潤而濃郁。旋耕拖拉機的轟鳴聲劃破了寂靜,鐵犁緩緩推進,泥土被一層層翻開。一時間,蚯蚓、泥鰍與昆蟲,這些原本隱藏在黑暗中的微小生命,突然顯露在陽光之下。
這只是故事的開始。隨著旋耕拖拉機節(jié)奏鮮明的步伐,成百上千的白鷺與牛背鷺翩然而至。它們的羽翼在陽光下閃爍,仿佛一片片被風卷起的紙張,輕盈、優(yōu)雅,充滿靈性。它們俯沖、啄食,動作迅速而精準,像是技藝高超的舞者,在一場即興的表演中捕捉每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泥土的芬芳、鳥類的鳴叫與機械的轟鳴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奇異的和諧。這是人類勞動與自然呼應之間的對話。
每一次把鏡頭聚焦在稻田與麥田,我記錄的都是這片土地的呼吸與生長。從前,我只是匆匆過客,只看到表面的風景。如今,我成了這片土地的一部分,開始用鏡頭與它對話。這是一種雙向的交流。我在記錄土地的同時,土地也在塑造著我。這讓我對自然與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為土地的新村民,我無法復刻農(nóng)人的辛勞,卻能用鏡頭銘刻他們的痕跡。每一幀都是傳承,讓土地的故事生生不息。
北湖草蕩是一處被歷史浸染的獨特地景,兼具地理特征與文化積淀。我?guī)е鄼C和無人機多次造訪這里,想要記錄這片區(qū)域的真實面貌。意外的是,無人機在此墜毀過兩次——這些失敗恰好促使我重新思考拍攝的初衷。
2024年1月2日,苕溪晨霧。《苕北作田記》插圖
我所追尋的不只是視覺上的風景,更是這片土地背后沉淀的故事與記憶?;蛟S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意義,正是在于發(fā)現(xiàn)和傳遞這些潛藏的情感脈絡。
雞鳴鴨叫鵝聲里:養(yǎng)殖場觀察筆記
家禽從破殼到羽翼豐滿,它們的成長如同一場亙古的生命儀式,帶著天然的喜悅與感動。人們輕喚一聲,它們便翩然聚攏,仿佛在回應一種深藏于生命血脈中的古老默契。
每一次,這種深入鄉(xiāng)村肌理的觀察,都為我的影像創(chuàng)作帶來了更多靈感。我把這理解為一種身體的視覺體驗。梅洛·龐蒂說:“必須使看的人在他所看的世界中不是一個異鄉(xiāng)人?!彼?,我們能感覺到我們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是相當重要的。主體/客體二元論中所產(chǎn)生的距離會產(chǎn)生一種隔閡,必然會對我們所展現(xiàn)的世界的完整性帶來破壞。所以,這樣的體驗尤其珍貴。
2024年5月10日,北湖草蕩的夜鷺幼鳥?!盾姹弊魈镉洝凡鍒D
在下陡門村附近的中苕溪和仇山之間,有一片低洼的土地,形狀像個魚鉤。仇山是鉤尖,鉤腹處是大片的農(nóng)田。靠近溝底的區(qū)域沒有農(nóng)舍,只有田地和池塘。在那片低洼之處,51歲的種糧大戶沈耀祥有自己承包的一個養(yǎng)殖場。
養(yǎng)殖場里有一座木結(jié)構(gòu)的坡頂房,面積大約200平方米。房子周圍是一片池塘、一條河溝、一片竹林和幾片小樹林,還有大片剛剛長出麥苗的農(nóng)田。雖然略微顯得有些凌亂,但這種自然的地形卻為上千只家禽提供了自由活動和繁育的空間。
2025年2月26日清晨,天上下著小雨。沈耀祥開著他的皮卡車來到養(yǎng)殖場。前一天,我們約好在這里見面。他帶我走進了這個屬于家禽的世界。
他在生產(chǎn)用房里放了一個1米多高、占地20平方米的大木箱,里頭裝了3萬斤稻谷。這些稻谷是他去年承包的幾百畝稻田的收成。他留了一小部分,飼養(yǎng)雞、鴨、鵝。稻谷由一只叫小黑的6個月大的田園犬和兩只1歲的橘貓守著。木箱朝外的木板是活動的,用木耙子一扒,稻谷就撒在地上。人一走開,家禽們立刻圍過來啄食。
他在別的地方還有大片魚塘、承包地和蔬菜大棚要照看,所以每隔兩天才來一次養(yǎng)殖場,來了就喂喂家禽,撿撿它們在草叢、水塘邊,甚至麥地里下的蛋。做完這些,他也不多停留,讓家禽們繼續(xù)享受無人打擾的生活。
2024年1月9日,北湖草蕩一處濕地?!盾姹弊魈镉洝凡鍒D
在養(yǎng)殖場的田地里,我注意到散養(yǎng)的公雞和母雞個個毛色發(fā)亮,神采奕奕。沈耀祥告訴我,這些散養(yǎng)的雞自由覓食稻谷、昆蟲、蚯蚓和草籽,還有土壤里的微量元素,它們曬著陽光,在新鮮空氣里刨土、追逐、飛翔,沒有籠養(yǎng)雞的壓力,激素水平更加平穩(wěn),羽毛自然光潤,精神飽滿。
出于我對養(yǎng)殖家禽習性的濃厚興趣,沈耀祥多停留了一些時間,帶著我從生產(chǎn)用房到周邊仔仔細細轉(zhuǎn)了一大圈。
在撿雞蛋和鵝蛋的過程中,他比往常更加仔細地搜尋。母雞和母鵝通常喜歡在房屋周邊,靠近墻根、稻草覆蓋的區(qū)域下蛋,并用稻草將蛋掩藏得嚴嚴實實。沈耀祥對它們的藏匿之處了如指掌,彎腰用手輕輕扒開稻草,總能發(fā)現(xiàn)幾個整齊排放在一起的蛋。
在一處堆放磚塊和雜木的地方,我們聽到了一只母雞“咯咯”的叫聲,還伴隨著幾聲清脆稚嫩的小雞叫聲。沈耀祥咧嘴笑著對我說:“有小雞仔出生了!”他小心地扒開雜木,發(fā)現(xiàn)了一只老母雞。他輕輕抱起母雞,看見幾只毛茸茸的小雞搖晃著腦袋,還站不太穩(wěn)。還有一只小雞正在破殼,旁邊躺著幾顆尚未孵化的雞蛋。
沈耀祥告訴我,在自然環(huán)境中,母雞孵育小雞通常需要21天。母雞自然孵化小雞主要集中在春夏季節(jié),尤其是4月到7月。春季溫暖的氣候也更容易觸發(fā)母雞的“抱窩”本能,使它們更“愿意”進行孵蛋。小雞1—2周需母雞保護,學習覓食;3—4周開始嘗試獨立;約6周羽毛豐滿后完全獨立。
沈耀祥找來一個紙箱,小心翼翼地將老母雞和小雞放到紙箱里。他準備將它們送到三公里外的蔬菜大棚里,那邊食物豐富,也避免養(yǎng)殖場的兩只橘貓打小雞的主意。
沈耀祥養(yǎng)殖的許多三花鵝,見到陌生人時,會昂著頭在田地里發(fā)出嘶啞的叫聲,隨后迅速跑遠。田間沒有圍欄,我便問沈耀祥,這些鵝會不會跑丟。他笑著回答:“它們聰明得很,不會跑遠,更不會跑丟?!?/p>
2025年2月19日,北湖草蕩內(nèi)的小湖泊?!盾姹弊魈镉洝凡鍒D
鵝的活動范圍比較固定,它們的領(lǐng)地意識強,習慣在固定區(qū)域覓食、棲息;群居性也強,都是在領(lǐng)頭鵝的帶領(lǐng)下活動,行動一致;經(jīng)過長期馴化的大鵝已經(jīng)適應了人工飼養(yǎng)的環(huán)境,依賴固定棲息地,也不會輕易跑遠。
遷徙季節(jié)(春3—5月/秋9—11月),天鵝會暫棲鵝群中補給休整,享受一段“吃喝不愁”的生活,過后,它們會與大鵝告別,繼續(xù)遷徙,這是鳥類對資源的巧妙利用。
沈耀祥養(yǎng)殖的鴨子是德國野鴨品種,產(chǎn)蛋率非常高。母鴨通常在五到六個月大時開始產(chǎn)蛋,如果食物充足,每年能產(chǎn)下300多枚蛋,遠超過普通鴨的150到200枚。
春來時,母鴨會隱匿于溪邊林叢中筑巢,以高草落葉掩護躲避天敵,包括兩只“監(jiān)守自盜”的1歲橘貓——它們偶爾會偷食幼禽,留下羽毛痕跡。
母鴨每天或隔天下一次蛋,直到巢中積攢了8到12枚蛋。然后,它會靜坐在巢中,用體溫孵化鴨蛋,只在覓食或喝水時短暫離開。經(jīng)過25到28天的孵化,小鴨破殼而出。它們先在巢中停留一天,待身體干燥、羽毛蓬松后,便跟隨母鴨離開巢穴,回到田地和淺水潭中。小鴨天生會游泳,緊緊跟隨在母鴨身后,在水面上劃出一道道細小的波紋。
接下來的幾周,母鴨寸步不離,悉心教導小鴨如何覓食和躲避危險。小鴨的成長速度非???,6到8周后,羽毛已完全長齊,并具備了飛行的能力。到了8到10周,它們開始獨立生活,在水潭和田地間游蕩,尋找食物,逐漸形成自己的小群體。至此,母鴨的任務完成,再次融入大鴨群中,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在田間,沈耀祥精心種植了一片片蔬菜。肥沃的土壤孕育出茁壯的菜苗,葉片寬厚,莖稈挺拔。然而,每到成熟期,收成卻總是不盡如人意。傍晚時分,當田地和農(nóng)舍歸于一片寧靜,棲息在附近濕地中的野鴨便會從北湖和南湖成群飛來,鉆入菜地,專挑最嫩的菜葉啄食,吃飽后振翅離去,留下凌亂不堪的菜畦。
沈耀祥偶爾會低聲抱怨幾句,但很快便釋然了。他說,這些野鴨從濕地飛來,嘴巴格外挑剔。打過農(nóng)藥、施過化肥的菜,它們碰都不碰。它們來吃,恰恰證明他種的菜是真正的生態(tài)產(chǎn)品。漸漸地,這一消息傳開了,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都專門前來購買他的蔬菜。
73歲的沈志聯(lián)以前是種植專業(yè)戶,如今退休了也沒閑著。自從兒子沈耀祥開始種菜,他每天騎著電動車去菜地幫忙,育肥、播種、摘菜一樣不落。他常對人說:“土地是個寶,只要勤勞就會豐收?!痹挷欢?,卻透露著老農(nóng)樸實的道理。
北湖草蕩:荒野之境
北湖草蕩以其季節(jié)的變幻吸引著我。春夏的蒼翠中,百鳥齊鳴,生命勃發(fā);秋冬的荒蕪里,寧靜深沉,張力充盈。風在怒吼,雨在輕撫,而我內(nèi)心深處,渴望一場大雪——那是我對荒野最純粹的想象。我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么,或許是某種無法言說的東西,像一根無形的繩索,牽引著我,讓我一次次深入這片荒野。
我在尋找什么?也許是我鏡頭中短暫定格的那一瞬間;也許是我耳邊回蕩的自然交響;也許是荒草在風中起舞的狂野姿態(tài);又或許,我只是想將自己完全包裹在這片荒野里,直到腳底的酸痛提醒我時間的流逝,直到最后一絲霞光沉入娘娘山的背后。
每次離開,我都像從野性的夢境中醒來,重新被人類的羈絆束縛,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遺憾和充盈的想象力,回到那飄著咖啡香的溫室。
我找到了什么?沒有。但我未曾失去。在這里,我似乎握住了整個荒野的力量。
2024年6月29日,苕溪和北塘?!盾姹弊魈镉洝凡鍒D
湖泊
海德格爾說,藝術(shù)作品是物的裂縫——光從那里涌入。
此刻的北湖正以液態(tài)青銅的質(zhì)地向我展開:春晨的光刃剖開霧氣,兩只初生野鴨的蹼掌劃破鏡面,水紋如噴氣式飛機在鈷藍畫布上拖曳的尾跡。這是自然界的即興蝕刻,唯有當瞳孔卸下理性的柵欄時,偶然性才會顯影。
北湖的濕地沼澤,隨著季節(jié)而變幻。每年的5月到9月,雨水充足,湖面擴張,甚至作為泄洪區(qū)的北湖,一旦泄洪,散落的水洼便集體湮滅,形成一個面積接近西湖大小的湖泊。從地理位置來看,處在余杭區(qū)中心的北湖,仿若一個銀色巨肺。
湖泊表面平靜,但內(nèi)里豐富。春天,湖水清澈,微風拂過,波光粼粼,吸引著空中的飛禽翩翩而下;夏天,風浪波動,湖泊中沉積的泥沙被攪動,顯得渾濁,有種深不可測的昭示;秋冬,越冬的鳥類稀少了些,湖面更加寧靜,似乎在靜默中積蓄著生命的力量。這種變化讓我看見湖水不只是水,它還是生命的映像。
湖泊是孤獨中的慰藉。在這里,我深入自我,不受外界的干擾。湖泊的清澈水面能激發(fā)人對“清澈思想”和“純粹感知”的追求。人類應當像湖泊一樣,清澈,能反射周圍的事物,但不因這些事物而受污染。
我從不同視角觀察湖泊,更重要的是,我能感受到湖泊的溫度、脾性和孤獨。我不再執(zhí)念于創(chuàng)作本身,而是在內(nèi)心表達的時候,讓創(chuàng)作自然而然地發(fā)生。
暮色中,湖水開始分泌汞藍色的憂郁。我忽然理解凡.高為何要在瘋癲前夜描繪星月夜:所有偉大的創(chuàng)作都是靈魂的泄洪,而藝術(shù)家不過是替湖泊說出那句——“我在這里,始終在場”。
森林
森林、海洋、沙漠、冰川、洞穴……這些地方對人類有一種原始的吸引力。它們是未知的,是危險的,但它們喚醒了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某種東西。
北湖的中間地帶有一片水杉林。嚴格來說,它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森林,遠未具備森林的復雜性。然而,它給予我的包裹感,讓我仿佛置身于森林深處,可以心無旁騖地觀察每一個細節(jié)。
從春到秋,這里棲息著成千上萬只白鷺、大白鷺、夜鷺。在林中行走,我看到鳥類繁衍生息,也看到它們自然死亡后墜落的尸體,慢慢腐爛,成為土地的養(yǎng)分。森林、動植物、微生物,甚至細菌,構(gòu)成了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我是闖入者,唯恐驚擾它們,但我又被它們深深吸引,心懷敬畏步入其中,融入它們的能量場。
森林是庇護所,也是未知與挑戰(zhàn)的空間。它是靈魂的避難所,讓人在遠離社會喧囂的地方找到寧靜與平和。樹木的堅韌、土壤的滋養(yǎng),讓我感受到自然界的支撐。現(xiàn)代社會的壓力讓人遠離了自然,而森林可以幫助我們恢復內(nèi)心的平衡。
2025年2月23日,下陡門村的廢棄鐵道?!盾姹弊魈镉洝凡鍒D
森林象征著自然界的原始力量和生命的無限潛力。每一棵樹、每一株草,都展示著生命的活力。它也象征人類內(nèi)心的復雜性。我們常常在自己內(nèi)心的“森林”中迷失,面對未知時產(chǎn)生恐懼與迷茫。森林提醒我們要勇于直面內(nèi)心的未知,只有走進這片“黑暗”,才能感受真正的自我。
森林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智慧與美。在森林中,我是與其共生的存在。森林中的每個生命都有其價值,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應當是平等的,而非人類對自然的控制。
藝術(shù)家伊特卡在她的《森林》影像作品中寫道:“我走過的路是我回頭看見未來的路。”我被這句話所傳遞的欲說還休的意味迷住了。我時常在自己的意識里把時間的沙漏倒轉(zhuǎn),不斷地在過去、當下和未來穿越,似乎想探明一些事情。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有一些不能命名、形容的事情,它們就在那兒。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藝術(shù)作品除了物的因素外,還有某種別的東西。那么,我所執(zhí)拗于探明的,就是“某種別的東西”。
起風
“起風了!”每次在我所住的孤懸在田野里的屋子里聽到風聲從窗戶的縫隙里發(fā)出尖銳的呼嘯聲,我尤其興奮。
我拉開窗簾,透過窗戶玻璃,我能夠看見風從麥苗、抽穗的麥田、稻禾、金黃的稻田掃過,從田里種下的這兩種作物的四季生長中掠過。這一切溫柔而激勵人心。
我對自然凸顯性格的氣象尤其著迷,它讓田野里、荒野里的生命格外有生命力。風、雨、霧、雪,都是我體驗自然多樣性的不同視角。
大風的天氣,我最熱衷的就是一頭扎進北湖草蕩的荒野之中。在這里,風的形狀和氣質(zhì)來自它掠過的可以塑形的事物:樹、水、草,等等。
風在與樹木、草地、水面接觸時,會根據(jù)這些物體的特性改變自己的表現(xiàn)方式。它吹過樹梢時,樹葉晃動,枝條擺動;它拂過湖面時,水面泛起波紋。風的形態(tài)是它與其他自然元素之間關(guān)系的反映,自然界的互相依存與互動。
風象征著精神的流動和自由。它總是自由地流動,不受拘束,穿越森林、山谷,掠過湖面,帶來變化與新鮮感。
而雨,滋潤著這片土地。亙古以來,雨自天而下,傾瀉驚人,讓旱地變成澤國。雨對于農(nóng)人,是生命之源,而暴雨,也是令他們敬畏的自然力量。隨著經(jīng)濟和科技的發(fā)展,對暴雨形成的洪流進行科學的疏導和防范,人們受災的頻次也越來越少。所以,暴雨,于這片土地,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人與自然博弈的生命史。
2024年10月18日,下陡門村的廢棄鐵道。《苕北作田記》插圖
梅雨季節(jié),我能夠在幾乎蓄滿水的苕溪看見暴雨形成的洪流那狂暴的樣子。我遇到過多年不遇的水位告急的苕溪向北湖草蕩泄洪的時刻。北湖的寬闊閘門打開的那一瞬間,沸騰激流在閘口擴音器尖利的警報聲的伴奏下,如同一群沖破柵欄的猛獸,向低洼處俯沖而下,發(fā)出低沉的轟隆聲,勢如破竹。
霧,四季不缺席。夏季大雨后的清晨,我曾見過最壯觀的霧。遠處的樹木幾乎被淹沒,而高處的樹梢卻清晰可見。通過無人機的俯瞰視角,大地與天空之間隔著一片無邊無際的霧,如紗帳般籠罩著田陌、村莊和山丘,如詩如畫。
而雪……我駐留了兩年,依舊沒有遇到這片土地白雪皚皚的景象。每次收到雨雪預報,通常飄下的只是短暫的肉眼難覓的小雪花,而新聞報道里的都是幾十公里外的高海拔山頂?shù)拇笱┚跋?。氣候變暖,大地是能夠用事實證明的。于是,雪與這片土地的因緣,也是我至今的期盼。
在我心中,自然從未以平和的姿態(tài)存在,而是以各種力量展現(xiàn)其豐富性。田野和荒野,正是它性格的縮影。在這里,每一個生命都充滿活力,令人著迷。
連我自己都很意外,至今,我腦海中印象最深的畫面,是在冬日的北湖草蕩的荒野中,我壓低身體,幾乎坐在土地上,專注于觀察一大片在風中起伏的茅草。其中一根長長的茅草,在勁風中狂舞,仿佛要掙脫大地的束縛,努力探向空中。
本文選自《苕北作田記:一部未來鄉(xiāng)村實驗志》,較原文有刪節(jié)修改,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該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quán)刊發(fā)。
原文作者/陳杰
摘編/何也
編輯/何安安
校對/張彥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