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九三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中國正一絲不茍地籌備著一場莊嚴的閱兵儀式。
而此時,太平洋彼岸的特朗普卻有些“坐不住了”。
距離那場被外界調侃、并令總統(tǒng)本人大失所望的陸軍閱兵僅僅過去兩個月,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便突然要求軍方,必須再辦一場“更宏大”的盛典。
為何這個幾十年來對閱兵興致寥寥的國家,會突然在短期內對“正步與隊列”如此執(zhí)著?
今年的6月14日,既是美國陸軍建軍250周年的重要紀念日,也是特朗普本人的79歲生日。
為此,美國政府可以說是下了血本,耗資約4500萬美元,動用了超過7000名士兵,意圖打造一場自1991年海灣戰(zhàn)爭勝利游行以來,規(guī)模最為盛大的閱兵。
特朗普所期待的,是一場“威風凜凜”、能充分彰顯美利堅軍事實力的壯觀場面。
然而,現(xiàn)實卻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閱兵式開始后,現(xiàn)場很快就在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
畫面中,部分美軍士兵隊列行進時步伐不整,顯得稀稀拉拉,被網(wǎng)民毫不客氣地調侃為“像霜打了的茄子”。
更讓白宮顏面無光的是,現(xiàn)場觀眾人數(shù)遠未達到預期,場面冷清。有媒體甚至捕捉到特朗普在檢閱臺上“閉目養(yǎng)神”的瞬間,其失望之情幾乎要溢出屏幕。
這場閱兵的失敗,并不僅僅是場面上的難堪,它更深層次地引爆了美國國內早已存在的政治矛盾。
就在閱兵當天,一場名為“不要國王”的大規(guī)模抗議活動在全美50個州同時爆發(fā),總計約有2000場示威。
抗議者將矛頭直指特朗普政府,指責其“炫耀軍力”的行為違背了美國的民主傳統(tǒng)。
這種強烈的民意反彈,使得本應是主角的閱兵儀式,反而成了社會分裂的背景板。
特朗普本人,也不得不坐在比人還高的防彈玻璃后面,完成了整場檢閱,這一幕本身就極具諷刺意味。
可以說,這場耗費巨資的“生日禮物”,最終變成了一場徹頭徹尾的公關災難。
它不僅未能展現(xiàn)特朗普想要的國家力量,反而暴露了其政策引發(fā)的普遍反感和公眾信任度的下降。
閱兵非但沒有凝聚人心,反而加劇了對立。
正是這種從場面到政治的全面失敗,直接點燃了他要“再來一場”,并且必須“辦得更好”的決心。
特朗普對大型閱兵的癡迷,其實并非一時興起。
早在2017年,他以總統(tǒng)身份訪問法國,在出席法國國慶日閱兵后,便被香榭麗舍大街上那種集中展示國家力量的“大場面”深深震撼,從此便“念念不忘”。
他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表示,美國也應該舉辦一場那樣的閱兵,那才是世界第一強國該有的樣子。
這種執(zhí)念,更多是源于他個人的審美偏好和對“形象工程”的熱衷。
從歷史上看,美國并沒有頻繁舉辦大規(guī)模閱兵的傳統(tǒng)。特朗普的堅持,實際上是以個人意志在嘗試扭轉一種國家慣例。
他甚至在2018年自己首個任期內就簽署過行政命令,要求五角大樓籌辦閱兵,但最終因預算過高和爭議巨大而被國會攔下。
這次陸軍閱兵的失敗,無疑再次刺痛了他對于“強大形象”的極度重視。
于是,在陸軍閱兵的失望情緒還未散盡時,特朗普便迅速將目光轉向了海軍。
據(jù)《華爾街日報》援引白宮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對幕僚表示,他希望海軍能呈現(xiàn)出“更宏大的場面”,尤其是艦艇在海上排開的“壯觀景象”,以此來挽回陸軍閱兵丟掉的面子。
他認為,軍艦列隊航行的視覺沖擊力,遠非陸地上的方陣所能比擬。
但今年6月,在陸軍閱兵前兩周左右時,美國海軍發(fā)言人就表示,海軍將于今年10月慶祝成立250周年,但沒有“與陸軍類似的閱兵計劃”。
海軍方面稱,紀念建軍250周年的系列活動,其實自今年1月起就已經(jīng)陸續(xù)展開,其形式包括高級軍官的對外交流、多國聯(lián)合軍事演習以及面向公眾的民間開放日等等。
這清晰地表明,海軍更傾向于通過展現(xiàn)專業(yè)能力和開放姿態(tài)來紀念周年,而非服務于總統(tǒng)個人的一場政治秀。
但因特朗普對 6 月陸軍閱兵活動不滿,美海軍不得不策劃在今年秋季舉辦一場更大規(guī)模的慶典活動,以紀念海軍建軍 250 周年。
這種內部的矛盾與分歧,讓特朗普的閱兵計劃顯得更加一廂情愿。
當我們將目光同時投向中美兩國時,這種差異就變得更加深刻。
特朗普推動的閱兵,從動因到形式,都更像是一場圍繞其個人意志的“政治秀”。
其直接動機是彌補上一次的失望,滿足其對“宏大場面”的個人偏好,并借此向國內外傳遞“美國軍力未衰”的政治信號。
然而,這場活動缺乏深厚的歷史共識作為支撐,反而因其濃厚的個人色彩,在美國國內激起了強烈的政治反彈。
反觀中國的九三閱兵,其立足點是清晰而深刻的“國家記憶”。
這是一場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而舉行的國家典禮。
它所要講述的,是一個民族如何從苦難走向復興的宏大歷史故事。
為了凸顯“銘記歷史”這一主題,中方還曾特意向在二戰(zhàn)期間與中國軍民并肩作戰(zhàn)的美國“飛虎隊”后裔發(fā)出了觀禮邀請函,此舉意在強調一段不應被遺忘的共同奮斗史。
中國的閱兵,是一次集體歷史的回溯與和平愿景的宣告。
一場閱兵,猶如一面棱鏡,不僅折射出軍隊的風貌,更能映照出不同國家的精神氣質與時代心態(tài)。
當特朗普焦灼地催促著一場旨在“挽回顏面”的盛大表演時,他或許并未意識到,一個國家真正的實力,并非僅僅體現(xiàn)在精心編排的隊列和耗資巨大的場面中,而是根植于深刻的歷史共識與強大的民心凝聚力之上。
這場圍繞閱兵的政治風波,最終所揭示的,并非是美國的軍事實力是否衰退,而是其國內政治的深刻撕裂與領導層在國家形象上的焦慮。
當一場慶典淪為一場關乎個人“面子”的豪賭,其所展示的,便不再是國家的威嚴,而是其內部的摩擦與迷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