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炎癥性腸病,全球發(fā)病率持續(xù)攀升。盡管現(xiàn)有生物制劑和小分子藥物豐富了治療選擇,但多數(shù)患者仍面臨應答不足、療效不持久或耐受問題。患者仍需要更優(yōu)治療方案。
腫瘤壞死因子樣配體1A(TL1A)是炎癥性腸病治療的新興靶點,通過激活T細胞、促進促炎因子釋放及上調促纖維化通路,在炎癥性腸病的炎癥和纖維化中發(fā)揮關鍵作用。Afimkibart可同時靶向可溶性與組織TL1A,早期試驗已初步驗證其安全性和療效。
近期,《柳葉刀-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發(fā)表了afimkibart治療中重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全球多中心IIb期臨床試驗 TUSCANY-2的 結果。研究顯示,afimkibart相比安慰劑將臨床緩解率翻倍有余,內鏡改善率、組織學改善率等均顯著更高,2周即觀察到癥狀改善,在研究56周期間療效可持續(xù)維持。
截圖來源: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這項研究覆蓋23個國家114個中心,納入246名18-75歲中重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總Mayo評分[tMS]6-12分且內鏡分項評分≥2),在誘導期(12周)接受不同劑量afimkibart(50 mg、150 mg、450 mg)或安慰劑治療,每4周一次;在維持期(40周)分別繼續(xù)接受afimkibart(50 mg、150 mg、450 mg)治療,每4周一次;隨后持續(xù)隨訪。其中245例實際接受治療,228例完成誘導治療,178例完成維持治療。
▲研究分組設計(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主要終點為第14周tMS臨床緩解(tMS≤2且無單項評分>1),在誘導治療期間接受至少一劑藥物或安慰劑的患者中進行評估。Afimkibart 50 mg、150 mg、450 mg組的tMS臨床緩解率分別為26%、23%、24%,安慰劑組為12%,afimkibart各劑量組與安慰劑組間無統(tǒng)計學顯著差異。
但研究次要終點表明,afimkibart具有良好的獲益-風險特征。
自2022年起,美國FDA建議采用臨床緩解(定義為改良Mayo評分[mMS]為0-2分,包括排便頻率子評分為0或1等)作為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試驗主要終點。本研究的次要終點改良臨床緩解與美國FDA建議的終點類似,其中改良臨床緩解1將排便頻率子評分設為0,改良臨床緩解2定義排便頻率較基線至少下降1分,以達到排便頻率子評分0或1。
根據臨床緩解1,afimkibart 50 mg、150 mg、450 mg組的緩解率分別為14.9%、13.3%、14.8%,高于安慰劑組的7.0%但尚不顯著;而根據臨床緩解2,afimkibart 50 mg、150 mg、450 mg組的緩解率分別為29.8%、35.0%、31.8%,顯著高于安慰劑組的11.6%,翻倍有余。
無論使用tMS還是mMS定義,在誘導期和維持期接受相同劑量治療的患者中,直至第56周均觀察到臨床緩解的持續(xù)改善。
此外,afimkibart各劑量組的內鏡改善率(內鏡評分為0或1分)達到38%-41%,顯著高于安慰劑組的19%,且這樣的改善維持到第56周。
與安慰劑相比,afimkibart在各個亞組中的臨床緩解和內鏡改善具有一致的獲益,無論性別、疾病嚴重程度如何或既往接受過何種治療。
此外,第14周時,afimkibart各劑量組33%~40%患者達到組織學改善(Geboes評分≤3.1分,且內鏡檢查子評分≤1分),而安慰劑組僅12%,這一療效維持至56周。
研究還觀察到afimkibart起效快、獲益持續(xù),第2周即觀察到afimkibart組患者的便血和排便頻率評分改善,并持續(xù)到第14周;糞便鈣衛(wèi)蛋白在前12周均顯著降低,且持續(xù)至第52周。
各劑量組安全性良好,最常見不良事件為惡心、尿路感染和貧血,嚴重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與安慰劑相當(5%)。
誘導期afimkibart各劑量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與安慰劑組相當,常見(發(fā)生率≥5%)不良事件包括惡心、尿路感染、潰瘍性結腸炎、貧血、疲勞、頭痛和發(fā)熱。
研究團隊指出,總體而言,afimkibart在誘導治療期間即可帶來具有臨床意義的改善,治療早期就出現(xiàn)應答,獲益可持續(xù)至維持治療期間,afimkibart安全性良好,未發(fā)現(xiàn)任何安全信號。目前研究團隊正在開展afimkibart用于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3期試驗。期待這款療法將為炎癥性腸病患者帶來全新治療選擇。
參考資料
[1] Silvio Danese, et al., (2025). Anti-TL1A antibody, afimkibart, in moderately-to-severely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TUSCANY-2):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treat-through, multi-dose,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b trial.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撰文 | 醫(yī)學新視點
編輯 | 木白
版權說明:梅斯醫(yī)學(MedSci)是國內領先的醫(yī)學科研與學術服務平臺,致力于醫(yī)療質量的改進,為臨床實踐提供智慧、精準的決策支持,讓醫(yī)生與患者受益。歡迎個人轉發(fā)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