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同一個人的感情并非具有時間一致性,在前一天還恨得牙癢癢,在今天或許就會因為對方的存在而深感幸運。而造成這樣情感波動的原因是由自己的切身利益到底是因為對方增長還是降低決定的。
比如夫妻兩人相處,前一天她對著年輕的帥哥眉來眼去,做事情也不能符合自己的訴求,自然是對對方相當(dāng)不滿。但是第二天她掏出了一大筆錢,讓你想去哪兒玩去哪兒玩,想干嘛干嘛,馬上心情就不一樣了。
本身這個人沒有發(fā)生變化,只是對方在生活不同方面的做法對我們產(chǎn)生的影響不同,而這種影響讓我們獲利我們就愛,有損失就恨。
“愛”這種情緒意味著靠近、依賴。因為對方能讓自己獲利,身體本能生出這樣的一種想要和對方在一起的意愿。換而言之,“愛”這種美好的感受是對靠近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人的一種獎勵性行為。
“恨”意味著遠離或改變。因為對方讓自己利益受損,此時要么警惕對方并遠離,要么改變對方。“恨”這種情緒是敦促人去重新進行利益分配行為的指示,是服務(wù)于此目的的一種身體反應(yīng)。
“愛與恨”是人對于這兩種本能行為的包裝和概括,其本質(zhì)上與貓上完廁所要刨沙可能沒有太多區(qū)別。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愛給人的感受更好,因為其是一種獎勵,而恨是一種進入激烈戰(zhàn)斗準備的情緒。
愛與恨可以只存在于內(nèi)心也可以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來意味著不回避爭吵,試圖改變對方等。而存在于內(nèi)心意味著對對方于自己的利弊權(quán)衡后,選擇沒必要改變對方,這種沒必要可以是要分開了避免矛盾激化造成自己的損失,也可以是因為利大于弊選擇接受現(xiàn)狀不謀求改變。
如果無法客觀評價自己對對方的價值,反而想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最大化,試圖通過言語、身體暴力等來改變對方,那么最后的結(jié)果概率上更容易事與愿違,搞砸一段自己實際上認可的關(guān)系,并且讓自己更多地處于戰(zhàn)斗而非被獎勵的情緒狀態(tài)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