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對野生動物偷獵行為的打擊力度逐年加大,法律的利劍、巡查的腳步從未停歇,但總有不法分子被貪婪蒙蔽雙眼,鋌而走險觸碰紅線。
他們從非法布設陷阱、捕捉野生動物,到非法運輸、販賣,早已形成完整的黑色產(chǎn)業(yè)鏈,所到之處,山林間的生靈惶惶不安,生態(tài)平衡遭到嚴重破壞,這些違法行為給無數(shù)野生動物帶來滅頂之災。
而在湖北十堰的相思谷,一場對豬獾的救援,讓我們得以近距離看見盜獵工具對野生動物的殘忍傷害。
01
半山驚魂:捕獸夾下的“暴躁囚徒”
秋日的相思谷,層林盡染,山間的風裹著草木清香穿梭在溝壑間。在相思谷一處半山坡上,村民發(fā)現(xiàn)一只模樣酷似野豬、長著鋒利爪子的動物,被一個冰冷的鐵制捕獸夾死死困住,情況危急。
接到消息后,消防隊員們立刻攜帶救援工具驅(qū)車趕往現(xiàn)場。崎嶇的山路顛簸難行,大家心里都捏著一把汗:被困的動物會不會因失血過多體力不支?會不會因為恐慌做出更危險的舉動?
抵達目的地后,隊員們循著群眾指引的方向撥開草叢,眼前的景象讓人心頭一緊:只見一只黑灰色毛發(fā)的動物蜷縮在落葉堆里,左前腿被銹跡斑斑的捕獸夾“咬”得死死的,鐵齒深深嵌進皮肉,周圍的毛發(fā)已經(jīng)被血漬染成暗紅。
這只動物體型不算龐大,目測體重約10公斤,卻有著極具辨識度的外形——圓滾滾的身體上覆蓋著蓬松的毛發(fā),前端凸起的吻鼻像極了小豬的嘴巴,四肢末端露出的利爪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或許是察覺到人類的靠近,它原本微弱的掙扎突然變得劇烈起來:喉嚨里發(fā)出低沉的“嗬嗬”聲,渾濁的眼睛里滿是警惕與憤怒,只要有人稍微靠近,就會猛地揚起腦袋試圖撲咬,原本溫順的模樣蕩然無存,活脫脫變成了一只“暴躁囚徒”。
“它這是受了刺激,既怕我們傷害它,又疼得慌,所以才這么兇?!庇薪?jīng)驗的消防員輕聲說道。
為了避免救援過程中動物傷人,也防止它在掙扎中進一步撕裂傷口,隊員們決定先穩(wěn)住它的情緒。
大家小心翼翼地用厚帆布罩住它的身體,減少外界刺激,再用柔軟的布條輕輕綁住它的嘴巴和四肢——每一個動作都格外輕柔,生怕加重它的痛苦。
隨后,消防員拿出液壓剪,對準捕獸夾的彈簧處緩緩發(fā)力?!斑青辍币宦暣囗?,冰冷的鐵夾終于被撐開,隊員們立刻小心翼翼地將它受傷的前腿從夾口中取出。
此時,大家才看清傷口的全貌:腿上的皮肉已經(jīng)被夾得血肉模糊,有些地方甚至露出了白骨,看得人陣陣揪心。
經(jīng)過半個多小時的緊張?zhí)幹?,這只動物終于擺脫了捕獸夾的束縛,情緒也漸漸穩(wěn)定下來。
后來,林業(yè)部門的專家趕到現(xiàn)場,經(jīng)過仔細辨認,確定這只“暴躁囚徒”是一只豬獾,民間也常叫它沙獾或山獾,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專家推測,它當時應該是在山坡上溜達覓食——或許是在尋找土里的蚯蚓,或許是在追逐草叢中的昆蟲——卻不小心踩中了盜獵者布設的捕獸夾,才陷入了這場生死危機。
02
鼬科“狠角色”:不逃反打的“暴躁獵手”
提到豬獾,很多人可能會因為它“獾”的名字,聯(lián)想到溫順的小獸,但事實上,它可是鼬科家族里名副其實的“狠角色”。
從分類上看,豬獾屬于鼬科豬獾屬的哺乳動物,體型粗壯敦實,遠遠望去就像一只縮小版的野豬——成年豬獾體長能達到60-70厘米,一些體型較大的個體體重甚至能超過15公斤,站在地上時,腦袋微微揚起,頗有幾分“小霸主”的氣勢。
它的毛發(fā)顏色很有特點,整體以黑灰色為主,夾雜著些許白色毛發(fā),最顯眼的是頭部的“妝容”:從吻鼻部一直延伸到后頸,有一道筆直的白色條紋,就像畫了一條“白眉”;兩側(cè)的顏面也各有一塊白色斑塊,形狀規(guī)則整齊,不像白額貍的白斑那樣雜亂,這也是區(qū)分豬獾和其他獾類的重要特征。
不過,豬獾最標志性的特征,還要數(shù)它那凸起的吻鼻部——又短又圓,還帶著幾分憨厚,活脫脫像安了一個“豬拱嘴”,“豬獾”這個名字也正是由此而來。
別小看這個“豬拱嘴”,它不僅能幫助豬獾在土里拱食,還能敏銳地感知周圍的氣味,是它生存的“秘密武器”。
熟悉鼬科動物的人都知道,這個家族里幾乎沒有“軟柿子”:無論是敢跟獅子叫板的“平頭哥”蜜獾,還是能在雪地中橫行的“金剛狼”狼獾,亦或是體型小巧卻敢捕獵比自己大幾倍獵物的黃鼬、黃喉貂,個個都是出了名的兇悍。
豬獾作為鼬科家族的一員,自然也繼承了這份“暴躁基因”——它性情兇猛,極具攻擊性,一旦感受到威脅,絕不會像其他動物那樣轉(zhuǎn)身逃跑,而是會擺出“戰(zhàn)斗姿態(tài)”,與對手正面硬剛。
當豬獾遇到敵害時,它會先將前腿微微低俯,身體緊繃,喉嚨里發(fā)出連續(xù)的“低吼”,這是它發(fā)出的“警告信號”。
如果對方?jīng)]有退縮,它就會猛地挺立起前半身,露出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朝著對手瘋狂撲咬、抓撓。
有村民曾親眼見過,一只豬獾為了保護幼崽,竟然敢跟一只體型比它大不少的野狗對峙——它一次次沖向野狗,爪子在野狗身上劃出一道道血痕,最終把野狗逼得落荒而逃。這份“不逃反打”的勇氣,讓不少捕食者都對它敬而遠之。
03
山林“宅家派”:不愛遠行的“雜食吃貨”
雖然豬獾性情兇猛,但在生活習性上,它卻是個十足的“宅家派”——不喜歡遠距離奔波,更愿意在自己的“小地盤”里安穩(wěn)度日。
從分布范圍來看,豬獾在我國算是“廣布物種”,除了西北部分干旱地區(qū)外,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等諸多省份都有它的身影,尤其是在南方的山林里,更容易發(fā)現(xiàn)它們的蹤跡。
它們對棲息地的要求不算苛刻,森林、灌木叢、平原、丘陵地帶都能生存,但有一個“硬性要求”——必須有可以藏身的洞穴。
豬獾是典型的“洞穴愛好者”,對洞穴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平時,它們會四處尋找天然的“住宅”:比如巖石縫隙、大樹的空心樹洞,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天然洞穴,就會自己動手“蓋房子”。
豬獾的爪子又長又鋒利,掘洞本領(lǐng)堪稱“一流”——它們會選擇荒丘、田埂或者路邊的松軟土地,用前爪一點點刨土,再用后爪將土推出洞外,短短幾個小時就能挖出一個一米多深的直洞。
不過,跟“建筑大師”狗獾比起來,豬獾的洞穴可就簡單多了——狗獾的洞穴不僅深度能達到數(shù)米,還會設置多個出入口、臥室、儲藏室,堪稱“豪華別墅”;而豬獾的洞穴大多是“一洞到底”,內(nèi)部沒有復雜的結(jié)構(gòu),只能滿足基本的藏身需求。
有趣的是,憑借著兇猛的性情,豬獾偶爾還會“搶別人的房子”。比如遇到體型比自己小的野兔、野雞的洞穴,它會直接將“原主人”趕走,霸占洞穴作為自己的新家——這種“霸道”的行為,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它的“不好惹”。
作為“宅家派”,豬獾的活動范圍非常小,通常只在巢穴周邊幾十米的區(qū)域內(nèi)活動。每天清晨和傍晚,它們會從洞穴里出來溜達覓食,吃飽后就回到洞穴里休息,很少會跑到更遠的地方。這種“宅”屬性,也讓它們更容易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躲避危險、尋找食物。
說到食物,豬獾可是個不折不扣的“雜食吃貨”,食譜之廣堪比野豬——只要能吃的東西,幾乎來者不拒。
從食性上看,豬獾屬于夜行性動物,主要在傍晚和夜間出來覓食。在野外,它們的“葷菜”包括青蛙、泥鰍、蜥蜴、蚯蚓、螻蛄、金龜子等小型動物,偶爾也會捕捉小鳥、鼠類;而“素菜”則以農(nóng)作物為主,比如玉米、小麥、土豆、花生、紅薯等——每到農(nóng)作物成熟的季節(jié),豬獾就會悄悄溜進農(nóng)田里,用“豬拱嘴”拱開泥土,偷吃地下的根莖類作物,因此也常被農(nóng)民視為“害獸”。
不過,豬獾的視力并不好,屬于“高度近視”,但它的嗅覺卻異常靈敏——嗅覺靈敏度是人類的幾十倍。憑借著強大的嗅覺,它能在厚厚的落葉下找到藏在土里的蚯蚓,能在草叢中發(fā)現(xiàn)潛伏的昆蟲,還能準確找到農(nóng)田里的根莖類作物??梢哉f,嗅覺就是豬獾生存的“導航儀”,幫助它在黑暗中精準找到食物。
結(jié)語
豬獾的種群分布并不零散,只要有合適的棲息地和充足的食物,它們就能在自然中繁衍生息。但即便如此,豬獾的生存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威脅——而最大的威脅,恰恰來自人類。
盜獵是懸在豬獾頭上的“一把刀”。由于豬獾的皮毛可以制作皮具,肉質(zhì)被一些人誤認為“滋補佳品”,還有人將它的骨骼當作藥材,這些錯誤的認知催生了非法盜獵市場。
除了盜獵,棲息地破壞也讓豬獾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山林被開發(fā)成農(nóng)田、工廠,豬獾的洞穴被摧毀,食物來源減少,不得不冒險進入人類活動區(qū)域?qū)ふ疑尜Y源,從而增加了與人類沖突的概率。
保護野生動物,從來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的責任。在日常生活中,拒絕購買野生動物制品,不食用野生動物。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都是在為野生動物撐起一把“保護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