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guān)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摘要吐魯番出土文書中出現(xiàn)“永昌”這一城市名稱,與麴氏高昌時期對地方行政建制擴大有關(guān),永昌就在這擴建的三郡十八縣之中。依據(jù)吐魯番出土文書所載“永昌捌拾人,出薪肆拾車”推算,永昌已是很大的居民點,故在麹氏高昌初期已設置為縣。經(jīng)過實地考察,永昌城就在今吐魯番七康湖水庫外的東南峽谷中。
關(guān)鍵詞永昌 吐魯番出土文書 麴氏高昌 七康湖
一
永昌城設置時間
永昌城為麴氏高昌時期一處重要的城址,其為永昌縣治所在地(圖版陸:1,圖1)。在吐魯番出土的有明確紀年的文物中,永昌城名最早見于《高昌延昌廿六年(586)十月廿五日張孝武墓表》,此外,永昌城一名還見于延和三年(604)四月廿日前后輸木薪額文書、輸額文書,義和四年(617)兵額文書,重光二年(621)五月四日前名籍一,延壽元年(624)前后糧食帳,延壽十四年(637)七月卅日上現(xiàn)文書等出土文獻中。
陳國燦先生通過吐魯番阿斯塔那48號墓出的五件缺紀年的《諸城丁輸木薪額文書》與哈拉和卓54號墓所出《高昌章和七年(537)張文智及夫人馬氏、鞏氏墓表》進行對比研究,認為:“章和七年以前,橫截已升格為郡。橫截縣升格為郡后,將不再列名于縣丁輸薪名單中。而此丁輸薪木文書卻列有‘橫截肆拾人,出薪貳拾車’,推測此批文書的年代應在橫截縣升格為郡之前,很可能在章和初年或更早?!钡贸鲞@批文書成書時間至遲也是章和七年(537)以前數(shù)年,其所反映的包括永昌城在內(nèi)十二座城當是麴氏高昌初期麴嘉、麴光父子兩代的縣制設置。據(jù)此可見,最遲在章和七年(537)永昌城就已經(jīng)設置。
麹氏高昌時期,由于其統(tǒng)治相對穩(wěn)固,人口有所增加,對地方行政建制作了擴大,高昌國的行政區(qū)劃,由高昌郡時期的一郡(高昌郡)五縣(高昌縣、田地縣、高寧縣、白艻縣、橫截縣),到麴氏高昌國前期(562~612年)發(fā)展為三郡(高昌郡、田地郡、交河郡)和包含永昌在內(nèi)的十八縣(高昌縣、田地縣、交河縣、橫截縣、武城縣、白艻縣、新興縣、永昌縣、威神縣、寧戎縣、高寧縣、臨川縣、安樂縣、洿林縣、永安縣、鹽城縣、始昌縣)。依據(jù)《諸城丁輸木薪額文書》所載“永昌捌拾人,出薪肆拾車”看,永昌的居民不少,一次丁輸木薪就列有80丁,按一丁代表五口之家推算,80丁意味著至少有人口400人,反映出永昌此時已是很大的居民點,故在麹氏初期已具備設置為縣的人口和經(jīng)濟條件。
二
永昌城的名稱由來
關(guān)于高昌國永昌城得名,傳世及出土文獻均無明確記載。永昌作為縣名始于東吳,《宋書》記載:“永昌令,吳立?!逼鋵儆诋敃r的零陵郡管轄,隋平陳后,永昌縣裁撤并入零陵縣。據(jù)《梁書·高昌傳》記載,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5),高昌國王麴堅曾派遣使者向蕭梁王朝進獻鹽枕、葡萄、良馬等特產(chǎn)?!赌鲜贰じ卟齻鳌酚涊d此事亦相同。高昌使者到達南方的梁朝,估計也或多或少了解到一些關(guān)于零陵郡永昌縣情況,但高昌國之永昌縣應與零陵郡永昌縣無關(guān)聯(lián)。從文字角度解釋,“永,長也。象水坙理之長?!对姟吩唬航酪?。凡永之屬皆從永。昌,美言也,從日從曰,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坝啦敝?,既像太陽一樣美好而長久。以此命名城,體現(xiàn)出高昌國麴氏政權(quán)希望自己的統(tǒng)治永遠長久,麴氏高昌同時期其他城如南平、始昌、安樂、永安、寧戎、威神等城得名也應如此?!陡卟訅凼哪辏?37)兵部差人往青陽門等處上現(xiàn)文書》“令狐歡悅、竺園得,右伍人往永昌谷中山頭邏伍日。”其中永昌谷應與永昌城存在某種聯(lián)系,永昌城之名來源亦或與永昌谷有關(guān)。
三
永昌城的歷史演變
永昌城與高昌國同時期設置的眾多縣城一樣,隨著時間推移和局勢發(fā)展,經(jīng)歷了由居民點到縣治再回到城的發(fā)展歷程。永昌城首次出現(xiàn)是在上列《諸城丁輸木薪額文書》中,為永昌縣的治所,時間在章和七年(537年)。一個城市的興起,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推測永昌在升為縣之前,此城已經(jīng)存在。孟憲實先生認為高昌國的縣多有高昌郡的鄉(xiāng)改造而來,我們認為有一定道理,至于是否確實,有待以后考古資料的出土證實。
根據(jù)吐魯番出土文書記載,麴氏政權(quán)在永昌縣設置官吏進行有效行政管理。《高昌丑歲兵額》第一行記載:“丑歲兵額:交何(河)付康阿陁兒,永昌付主薄阿那,寧戎付吏青?!边@是永昌縣城分配兵額,丑年這年的兵額分給各個地方,交河交付康阿陁兒,永昌縣的任務交付主薄來負責,這就是綜合性的任務。反映出永昌縣承擔著王國下達給縣所承擔的各種義務,每年有定額,負責此事的人每年并不一樣。
其中出現(xiàn)“主薄”一職,《文獻通考》:“蓋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監(jiān)以至郡縣多置之,所職者薄書,蓋曹掾之流耳。”此處主簿推測應為縣主簿,縣主簿漢代就已設立,“掌付事句稽,省署鈔目,糾正縣內(nèi)非違,監(jiān)印,給紙筆。”其為縣令的屬員,多掌管一縣的文書事務,并從事一些其他雜務。永昌縣存在縣主簿一職,可見永昌作為縣一級行政實體,是有相應的管理機構(gòu)和官員,通過現(xiàn)有出土文書資料,永昌縣管理機構(gòu)和官員承擔著征調(diào)木薪、征發(fā)兵役等任務。
唐貞觀十四年(640),唐太宗派侯君集率部攻滅高昌國,唐朝對高昌國原有行政區(qū)劃進行調(diào)整,將麴氏高昌后期行政區(qū)劃的變更為一州(西州)五縣(高昌縣、交河縣、柳中縣、天山縣、蒲昌縣),麴氏高昌所設立的縣城則大多數(shù)降為鄉(xiāng),如吐魯番文書中出現(xiàn)的南平鄉(xiāng)即南平縣降級設置,寧戎鄉(xiāng)由寧戎縣降級設置,此外,為方便管理,西州出現(xiàn)以城為單位設置城主進行管理現(xiàn)象,根據(jù)張宇統(tǒng)計有交河、柳中、橫截、南平、武城、安樂、酒泉、新興等十三城,無論是鄉(xiāng)還是城,均未見永昌作為行政實體存在,是否存在與臨近新興城、寧戎鄉(xiāng)等合并可能,還有待發(fā)現(xiàn)新的出土材料來進一步證實。
四
永昌城設置的意義
永昌縣的設置,麴氏高昌除考慮到人口增加形成居民點外,因其地處永昌谷這一軍事要沖,事關(guān)高昌北部安全,也是設縣的重要考量因素?!陡卟訅凼哪辏?37)兵部差人往青陽門等處上現(xiàn)文書》是高昌國晚期由兵部派兵到各要害之地巡邏的文書,其中除派駐幾個人到建陽門去值班,由將領秦懷6個人帶領去執(zhí)勤5天之外,還有派“令狐歡悅、竺園得,右伍人往永昌谷中山頭邏伍日?!敝耘晌鍌€人去永昌谷中山頭巡邏五日,是因為永昌谷中,山頭上有個烽火臺,故須巡邏確保時刻能預報敵情。
孫麗萍在《唐西州高昌縣典周達帖》札記一文中,針對德國所藏新疆出土的漢文文獻中,編號為TII1976號的唐代文書作了研究。從編號可以看出這是德國考察隊第二次在吐魯番考察所得,孫麗萍認為德藏文書中的唐代山頭烽就是高昌國時期文書中的山頭。對于德藏這件文書,《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一書將其編為ch2403號,現(xiàn)收藏于德國國家圖書館東方部。該件文書形式為我國古代公文中的“帖”,文書結(jié)尾有“典”的簽署,陳國燦先生曾為其做過錄文,并定名為《唐西州高昌縣典周建帖山頭等烽為差人赴葦所知更事》,并將其系時在唐永徽年間或前后。現(xiàn)將陳先生錄文錄移如下:
1 帖山頭烽
2 叁人并鐮自隨
3 被州帖奉處分,令山頭、橫城
4 烽抽叁人,帖至,仰烽帥
5 各差人付左慈隆進止。
6 日赴葦所,夜依式知更。
7 月十三日典周建帖
8 丞令陳一〇
“帖”這種公文形式,都是上級對下級下的通知,高昌國時的永昌縣入唐以后降為永昌城,屬唐高昌縣所轄。文書第8行中的“丞令陳一〇”應是高昌縣丞兼攝縣令的陳一□簽字下的貼文,說根據(jù)州下貼文,要求轄下的山頭烽、橫城烽各抽調(diào)三人到葦所去服役,并聽從縣里派去的左慈隆指揮。白天到葦所勞作,從“并鐮自隨”,知是在永昌谷中割蘆葦,夜里要按照規(guī)定要求知更巡邏。
《吐魯番出土文書》錄文本中未在“山頭”兩字旁劃豎線,顯然,文書整理者未將“山頭”看做是專有名詞,只是將它看做山頭的泛指。五人巡邏,應該有明確的烽戍地點,文書中的其他烽戍地點都是確指,因而此處應該是專指“山頭烽”,Ch2403號證實了“山頭烽”的“身份”。山頭烽在延壽十四年(637)的時候就已經(jīng)存在,其地理位置就在永昌谷?!吧筋^烽”也就在此山谷或附近的山頭上,在山頭去巡邏五日,為什么會去守勤,筆者認為這是個往北去的通道,所以就在這設了個烽火臺,如果北邊游牧部族人來襲,那么這個烽火臺就可首先報警。這個山頭烽很重要,到了唐代仍然存在。
《高昌延壽十四年(637)兵部差人往青陽門等處上現(xiàn)文書》第11行:“往永昌谷中橫城門里還五日”。橫城作為城門早已有之,鄭炳林先生在《高昌城諸門考》中認為橫城門或為高昌城三個南門中的一個,但是否正確要等待更多的地下資料證明。孫麗萍認為,學者們的觀點主要還是來自《高昌延壽十四年(637)兵部差人往青陽門等處上現(xiàn)文書》,但文書中稱“永昌谷中橫城門里”,顯然此橫城門里在永昌谷中,并不一定就是指高昌城南門,文獻資料中也并沒有證明橫城門即高昌南門的直接證據(jù)。延壽十四年文書中的橫城門應該是永昌城的一個城門,或是橫在永昌城與永昌谷之間的一道防守門,這也被《高昌兵部差人上現(xiàn)文書》中所載“次趙養(yǎng)憙、左憙兒、樊相憙、李□憙、陰歡子,右五人往永昌谷中橫城門里邏伍日”所證實。
“右伍人往永昌谷中橫城門里邏伍日”,表明在永昌谷里還有個橫城門,此橫城門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還要常派兵到“橫城門里”去“邏伍日”?陳先生推測這個橫城門里應該就是高昌國的畜牧業(yè)養(yǎng)殖基地,特別是軍事上養(yǎng)馬場的所在地?!端鍟じ卟齻鳌份d:“國中羊馬牧于隱僻之處,以僻外寇,非貴人不知其所”。由于永昌谷處于兩山之間的谷地,水草豐美,地形隱密,故設牧場于此,并設橫城以圍之,以固其密。故“非貴人不知其所。”而橫城門里正是其“羊馬牧于隱僻之處”。此外,Ch2403號文書記載:唐西州時期,在橫城門附近的山頭上設置了一烽燧——橫城烽。由此可見,從高昌國至唐西州時期,永昌城橫城門的軍事及交通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設置改城的重要意義之所在。
五
永昌城址今地考
根據(jù)《高昌延壽十四年(637)兵部差人往青陽門等處上現(xiàn)文書》中有“右伍人往永昌谷中橫城門里邏伍日?!庇钟小坝椅槿送啦戎猩筋^邏伍日?!钡扔涊d,關(guān)于永昌城址今地,榮新江認為:“出土文物中有從高昌城派人到“永昌谷”的記載,表明永昌縣應位于高昌北部某山谷附近?!狈较蛎鞔_,但不具體。郁越祖認為:永昌“是橫截郡屬縣,其地應當在火焰山北”,根據(jù)研究,高昌國,郡縣互不統(tǒng)屬,永昌并非橫截城屬縣,所論缺據(jù)。錢伯泉認為:永昌“當由新興縣改名”。王素已用出土文獻證明兩縣一直并存,不存在改名問題。然則,永昌的今地究竟應在哪里呢?筆者以為應在鄭勝金口北的烏爾塘。1971年在今勝金口北面,有一名烏爾塘的地方,出土了《高昌延昌廿六年(586)張武孝墓表》,編為71TWM1:1號,表文載:“延昌廿六年丙午歲,十月廿五日。以散今補永昌令(領)兵將,后遷戶曹參軍,張武孝之墓表。”可見永昌在高昌延昌廿六年(586)已作為縣置存在。張武孝原本永昌人,故死后葬在永昌,今名烏爾塘,實由古代漢名“永昌”回鶻語音轉(zhuǎn)而來。
王素依據(jù)1971年烏爾塘出土延昌廿六年十月廿五日《張武孝廿墓表》所記“以散,今補永昌領兵將”,推測“張武孝本為永昌人,在永昌任職,卒葬亦在永昌。如此,墓表的出土地烏爾塘,即為永昌的今地?!贝苏撜_。為查訪古永昌城址陳國燦先生于2014年10月31日,2017年6月1日,先后兩次帶領古地名查訪小組人員來到七康湖水庫旁,找到了永昌城遺跡,就在水庫外的東南峽谷中,城址尚在城墻已被損壞(圖版陸:2,圖2)。俄國探險家奧登堡來此地考察時永昌城保存完好(圖版陸:3,圖3)。山頭烽在永昌谷(今七康湖烽火臺)旁高山頭上,至今烽址屹立,山下通北蕃之道路(圖版陸:4,圖4)其地現(xiàn)尚存有古寺院遺址(圖版陸:5,圖5),城的西北兩塊獨立的臺地上遍布晉唐時期的墓葬(圖版陸:6,圖6),低洼處長滿了蘆葦,延昌廿六年(586)張武孝墓即在其中。
在永昌城址東北尚存有古代烽燧,可能是上文所提到的麹氏高昌國及唐西州時期永昌城居民戍守的“山頭峰”。靠山根處還有開鑿的佛窟,今名七康湖石窟,其中壁畫頗具魏晉時期特征,此處乃四面環(huán)山之窟地(圖版陸:7,圖7),高昌國時之秦城澤即在此處。此地地理座標東經(jīng)89°40'24"北緯42°57'48"。秦城澤即今之七康湖水庫,其水逕向南流至古新興城,將北面的永昌城、南面的新興城貫穿在了一起。通過我們對該古城遺址的多次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七康湖東南峽谷中的遺址就是吐魯番出土文獻記載中的永昌城。
作者:于海琴
來源:《吐魯番學研究》2024年第3期
選稿: 宋 柄 燃
編輯: 耿 曈
校對: 賀 雨 婷
審訂:歐陽莉艷
責編: 耿 曈
(由于版面內(nèi)容有限,文章注釋內(nèi)容請參照原文)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