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涼剛浸到窗欞,張維伊給九六歲姥姥祝壽的視頻就傳得滿網(wǎng)都是。畫面里紅燭映著老人的白發(fā),他捧著蛋糕笑說 “祝您長命百歲”,話音落沒幾秒,評論區(qū)就炸了鍋 ——“九六了還祝百歲,這不是盼著嗎?”“不會說話就別說,多尷尬”,字眼像撒了把碎玻璃,扎得人眼睛疼。
我對著屏幕看了三遍,沒見著半分惡意。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攥著孫子遞的糖,嘴角彎著,眼里亮著光,顯然沒把這話往壞處想。張維伊舉著手機的手還在抖,大概是想把姥姥的笑留住,哪料想一句家常話,倒被人揪著字眼嚼出了苦味。
這世上的話,有時就這么怪。真心實意的祝福,換個角度就成了 “尷尬”;脫口而出的親近,倒被挑出 “不會說話” 的錯處。想起巷口的老王,去年給他八十八歲的母親過壽,舉杯說 “媽您再活二十年”,滿座都笑,說他嘴甜。若是按現(xiàn)在的說法,八十八歲盼著活一百零八,難道也是 “盼著”?可那時沒人較真,都知道這話里裹著的是孝心,不是算計。
偏生到了現(xiàn)在,說話要揣著尺子,每一個字都得量著分寸。祝年輕人 “前程似錦” 怕人說虛,祝中年人 “萬事順意” 怕人說假,連給老人祝壽,都得先算清楚歲數(shù) —— 九六就得說 “祝您福壽綿長”,九五就得說 “祝您松鶴延年”,若是說錯了半個字,就有人跳出來指摘 “不懂事”“沒情商”。仿佛語言成了精致的瓷器,碰不得、錯不得,卻忘了最該珍貴的,是話里的心意。
有人說 “公眾人物說話就得謹慎”,這話聽著有理,細想?yún)s不對。公眾人物也是人,也有祖孫間的尋常對話,難道對著自家姥姥,也要拿腔拿調(diào)地背祝壽詞?若是連家人團聚時的一句心里話,都要被放在放大鏡下挑錯,那這 “謹慎”,倒成了裹住人心的棉絮,悶得人喘不過氣。
視頻里的老人還在笑,伸手摸了摸孫子的頭,沒提 “百歲” 的茬,只說 “蛋糕甜,你也吃一塊”。老人心里門兒清,孫子的話里沒有壞心眼,只有想讓她多活幾年的盼頭。倒是屏幕外的人,替她 “尷尬”,替她 “計較”,把一句簡單的祝福,掰成了七零八碎的議論。
想起小時候跟著祖父去給太奶奶祝壽,太奶奶九歲,祖父說 “您老再活二十年,看著重孫娶媳婦”。太奶奶笑得假牙都露出來,說 “好,我等著”。那時沒人覺得這話不妥,都知道這是最實在的心愿 —— 不是盼著日子到頭,是盼著能多陪幾年,多看幾眼。如今怎么就變了呢?難道人心變得比語言還薄,連一句真心的祝福,都容不下了?
張維伊后來沒再回應,大概是覺得沒必要。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對著姥姥的真心,哪經(jīng)得起旁人的碎語推敲。倒是那些指摘 “尷尬” 的人,不妨想想自家給老人祝壽時的模樣,是不是每一句話都字斟句酌,是不是每一個祝福都精準無誤?若是做不到,又何必拿著尺子去量別人的孝心。
窗外的風卷著落葉,視頻里的蠟燭還在燃著,映得老人的臉暖暖的。那句 “長命百歲” 早被風吹散了,可老人眼里的光,還有張維伊手里的蛋糕,都在說著比語言更實在的東西 —— 那是祖孫間的親近,是尋常日子里的溫情,不是幾句碎語就能沖淡的。
這世間的許多事,本就不必太較真。若是連一句祝壽的家常話,都要揪著字眼找錯處,那日子過得,倒比語言還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