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引發(fā)的中央文件《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中,確定了中國城市的未來發(fā)展新格局。
其中放在最前面的就是以下兩條:
第一條: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qū)城市群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推動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成為高質量發(fā)展增長極。
第二條:增強超大特大城市綜合競爭力。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以上兩條中央文件的意見呢?
北京模式取代雄安模式
京津冀重回以北京為核心的發(fā)展模式
中央文件中提到兩點:
第一點是將“京津冀城市群”升級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第二點是要“增強超大特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一旦把京津冀城市群升級成為“世界級城市群”,那就意味著其核心城市將會持續(xù)虹吸整個周邊的資源。
最典型比如日本東京都市圈和韓國首爾城市群,這兩個城市群都是依靠東京和首爾,虹吸了全國差不多30%以上的人口,從而成為世界級城市的。
東京和首爾是發(fā)展起來了,但其他地方都被虹吸干凈,破落頹敗。
同時這次文件還特別強調“增強超大特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讓超大特大城市持續(xù)虹吸全國資源。
這就意味著中國城市群的發(fā)展,要以“超大特大城市”為核心,而放棄了之前的“均衡性發(fā)展思路”。
而在京津冀城市群中,超大特大城市僅有兩個:一個是北京,一個就是天津。
尤其是北京,在進入2024年之后,不僅大規(guī)模放松“住房限購條件”,同時還給“北京城市副中心”實施升級計劃。
把原來計劃疏解到雄安新區(qū)的“央屬資源”,也可以疏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持續(xù)做大做強北京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的京津冀,距離北京越近,就越有競爭力和價值。
雄安模式,似乎已經越走越遠。京津冀似乎正在重新回到北京模式。
中國的城市群發(fā)展模式,重新走向重點發(fā)展核心大城市的新模式,只有把核心大城市的發(fā)展起來,才能帶動整個城市群的發(fā)展。
武漢升級,成都重慶降級
中國確定五大城市群的經濟格局
8月28日《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正式下發(fā),在這份中央的最新文件中,對中國城市發(fā)展格局做了全面的定調:
第一,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qū)城市群打造成為世界級的城市群。
第二,推動成渝地區(qū)和長江中游城市群成為高質量發(fā)展增長極。
我們應該如何讀懂這個中央文件的最新定調呢?
非常簡單,核心就是三點:
第一點,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qū)這三大城市群,被中央全面升級,定位成為世界級城市群。
也就是說,這三個城市群未來是要成為全球最頂尖的城市群,重點是要和美國的紐約城市群、日本的東京城市群、英國的倫敦城市群去競爭的。
這三個城市群將會聚集中國的全球要素,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領頭羊,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將會持續(xù)領先全國。
第二點,長江中游城市群首次被中央文件提及,武漢升級了。
以前國家提到城市群的時候,一般都只說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qū)和成渝四大城市群。
這一次終于把長江中游城市群加入進來,將長江中游城市群定位成為全國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增長極。
很顯然,長江中游城市群被國家升級了,從一個區(qū)域級的城市群直接升級成為國家級城市群。
這就意味著武漢未來從中部中心城市升級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僅有一步之遙了。
中部地區(qū)和長江中游地區(qū)迎來史上最大的利好。
第三,一直以來被稱為中國經濟第四極的成渝雙城城市群在這次印發(fā)的文件中,脫離三大城市群,首次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并列。
很顯然,成渝城市群被國家降級了。
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qū)和長江中游城市群都得到了升級,而成渝這一次卻降級了。
背后的原因其實也比較簡單。
第一是因為成渝城市群的經濟總量還不足夠成為世界級城市群,2024年成渝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僅有5萬多億。
而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中最弱的京津冀城市群,經濟總量也達到了11.5萬億,是成渝的一倍。
因此成渝被稱為中國經濟第四極,本來就比較勉強。
現在國家把以前的四大經濟區(qū)調整為3+2的五大經濟區(qū)模式,這樣的定位更準確。
第二就是未來5-10年,是中國的國內大循環(huán)經濟的重要時期,中部崛起將會成為最重要的國家戰(zhàn)略。
在中美貿易戰(zhàn)的背景下,面臨出口經濟的重重困局,做大內循環(huán)經濟,做大國內消費市場,是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
在這種背景下,中部地區(qū)作為全國的經濟地理中心,貫穿中國的東西南北,可以說中部的崛起是中國國內大循環(huán)經濟的關鍵。
在如此重大的國家戰(zhàn)略轉變下,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性就明顯凸顯了,長江中游城市群必須升級。
這就造成了成渝降級,武漢升級的中國城市大變局的結果。
綜上所述,中國城市發(fā)展未來將會面臨最重要的兩個背景下:一個是人口的存量時期,一個是國內大循環(huán)經濟時期。
在以上兩個背景下,做大做強核心大城市和超大特大城市,持續(xù)把資源、人口、資金、產業(yè)放在核心大城市,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簡單來說,中小城市除非是距離核心大城市非常近,同時具備很強的競爭力,否則在未來的城市發(fā)展中,必將被逐漸淘汰。
同時在國內大循環(huán)經濟的背景下,中部的重要性得到凸顯,長江中游城市群明顯升級。
可以說,沒有中部的崛起,就沒有國內大循環(huán)經濟。
最后大家如果想要加入我的北京群和新一線城市群,請發(fā)私信進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