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3年,一座質(zhì)樸的骨灰盒被靜靜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但有些“格格不入”的是,此座骨灰盒只能看到四個簡簡單單的大字——“啞巴同志”。
直到前來祭奠的戰(zhàn)友出現(xiàn),這段塵封已久的記憶才終于被世人知曉。
原來躺在墓碑下面的,竟是一位長征時期的老革命戰(zhàn)士。
啞巴同志早在長征時期就成為一名紅軍戰(zhàn)士,歷經(jīng)千辛萬苦,最終于1935年10月抵達陜北。
1955年授銜儀式上,啞巴同志被授予少尉軍銜。
他看似普通的一生,實際上卻充滿眾多傳奇色彩。
他就像一面無言的旗幟,見證著中國人民一步步站起來并走向輝煌的偉大歷程!
1
故事還要從紅軍部隊抵達大渡河畔說起。
1935年5月,紅軍部隊抵達大渡河,此時局面被動,首先便是路線選擇。
一是前往大樹堡,渡過河流抵達對岸的富林,其次便是穿過冕寧西北,從安順渡口渡過河流。
雖然此處水流湍急,但敵人數(shù)量比大路要少很多。
況且這時國民黨反動派的追兵還在不斷接近,初來乍到的紅軍部隊并不熟悉當?shù)氐牡匦?,急需找個領(lǐng)路人。
一籌未展之際,政治保衛(wèi)處的肖士杰馬不停蹄地帶來個好消息:“我倒找了個合適的人選?!?/p>
跟在肖士杰身后的便是一位眼神躲閃的漢子,只見他不斷觀望四周,可半天不說一句話。
難不成是敵人喬裝打扮的特務(wù)?政治保衛(wèi)處的同志們立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為確保萬無一失,肖士杰等人只能將漢子帶了回去。
在這荒郊野嶺的,找個當?shù)厝舜_實不容易,雖然漢子回了家,但紅軍戰(zhàn)士并未著急回來,而是留在那觀察。
兩天之后,眾人疑惑迎刃而解,此人并非裝聾作啞的特務(wù),而是一位聾啞人。
雖然排除了危機,但紅軍戰(zhàn)士還是有些失望,好不容易找到個當?shù)氐睦相l(xiāng),結(jié)果還不能帶部隊認認路。
可啞巴的反應(yīng)卻十分強烈,知曉來找自己的是紅軍戰(zhàn)士后,說啥也不肯走。
雙手合十嘴巴不停地發(fā)出聲音,眼見紅軍戰(zhàn)士準備離開,他死死地抓住戰(zhàn)士的衣角。
雖然不能說話,但他能有這份心,著實讓部隊大為感動。
當下正是需要補充力量之際,既然想要加入紅軍部隊,倒不如順水推舟為他送個成人之美。
部隊里沒人知道啞巴同志叫什么名字,但他熱情的性格卻深深打動著戰(zhàn)士們。
部隊里的臟活累活,啞巴同志總是沖在最前面積極承擔。
最終部隊領(lǐng)導一錘定音,決定讓啞巴同志留在部隊,他的主要任務(wù)就是背著軍鍋、炊具轉(zhuǎn)移。
2
這一決定真是畫龍點睛之筆,啞巴同志雖然不能帶路,但自從進入政治保衛(wèi)處后勤部門后,做飯?zhí)羲畼訕泳ā?/p>
喂馬和背負炊具轉(zhuǎn)移的工作更是出色完成,成為部隊中人人稱贊的好同志。
和往日砍柴背火的生活相比,啞巴同志當下確實面臨眾多危險,但在他看來,能夠為祖國的革命事業(yè)添磚加瓦,實屬莫大的榮幸。
啞巴同志深知紅軍部隊條件艱難,自己在后勤部門工作,但一切物資都緊著前線作戰(zhàn)的兄弟們,自己看著熱氣騰騰的飯菜,從來不肯多逗留一步。
有一次連續(xù)多天未進食,啞巴同志昏倒過去,蘇醒后要不是其他同志將飯送到嘴邊,啞巴同志還要起身干活!
“這是一位靠得住的同志!”
得到領(lǐng)導的認可,啞巴同志來到了毛主席、周總理身邊的炊事班工作。
這位特殊的戰(zhàn)士,在自己的崗位上同樣走出風采,成為解放軍歷史上首位參軍的聾啞人!
進入了深冬,從南方趕來的啞巴同志,之前甚至都沒怎么穿過棉衣。
可隨著不斷向北方轉(zhuǎn)移,天氣變得嚴寒無比。
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苦行軍生活,雖然充滿諸多艱辛,但啞巴同志卻咬緊牙關(guān),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看著受傷的戰(zhàn)士還背負物資,啞巴同志于心不忍,走到戰(zhàn)士身邊指著包袱比劃著。
戰(zhàn)士明白了啞巴同志的意思,但說什么也不肯把包袱交給他。
畢竟在啞巴同志肩上,還有一口大鍋和幾十斤的炊具。
啞巴同志用雙手取下了戰(zhàn)士的物資,朝他使了個眼神,迅速又回到轉(zhuǎn)移部隊中。
一百多斤的擔子,筐中放滿物資,啞巴同志剛開始還有些踉蹌,可看到身邊的戰(zhàn)士,他再一次咬緊牙關(guān)。
3
戰(zhàn)場形勢多變,隨時都有可能爆發(fā)戰(zhàn)斗。
身邊的戰(zhàn)友們一個接一個的倒下,啞巴同志甚至都來不及傷心,就要將犧牲同志的槍支扛在自己肩上。
他瘦弱的肩膀,扛起的是炊具、是軍鍋、是槍支,更是革命的希望!
噩耗突然出現(xiàn),敵機在上空嘶吼,啞巴同志負重前行,卻不承想一枚炸彈突然在身旁爆炸。
萬幸的是,背上的軍鍋保住了性命,沒有傷及腦部,但大腿處卻鮮血不止。
望著止不住的鮮血和縫了足足二十多針的大腿,醫(yī)生無奈地搖了搖頭。
但誰也想不到啞巴同志竟然用驚人的毅力創(chuàng)造出奇跡,不久后蘇醒過來。
從鬼門關(guān)得以脫身的啞巴同志,經(jīng)歷了生死的考驗。
除了在部隊中表現(xiàn)英勇外,對待戰(zhàn)友,他更是無可挑剔。
當班長肖士杰深陷泥潭,揮手示意隊友先行轉(zhuǎn)移的時候,啞巴同志卻沖了上來。
將繩子一端交給隊友,自己拿著另一端繩子不斷往肖士杰身邊靠。
大家咬著牙一齊使勁,合力將肖士杰拖了上來。
草地中空氣濕度很高,炊事班的同志干瞪著柴火只能發(fā)愁,正當眾人手足無措時,啞巴同志卻走到柴火面前。
他挑出幾個沒被水浸濕的柴火,不緊不慢地掏出小刀,將表面的樹皮削去。
當小小的火苗不斷壯大,眾人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諦。
長征即將進入尾聲,此時紅軍部隊后勤物資供應(yīng)的情況明顯有所好轉(zhuǎn),而啞巴同志終于等到了心心念念的八角帽和粗布軍裝。
他眼含熱淚地看了一遍又一遍,這一幕令他終生難忘。
1935年10月,歷經(jīng)千辛萬苦,紅軍部隊終于抵達陜北。
而啞巴同志也憑借出色的表現(xiàn),成為一名合格的革命戰(zhàn)士。
他不會說話,不會手語,更不識字,但卻贏得了部隊中每一位戰(zhàn)士的尊重。
1955年,授銜儀式召開,當啞巴同志得知自己被授予少尉軍銜后,眼中的淚水奪眶而出。
這是極少數(shù)憑借炊事員身份獲得軍銜的同志,但戰(zhàn)士們卻十分認可這一決策。
這位無聲的英雄,在革命事業(yè)的道路上奮斗了幾十年,這是他應(yīng)得的!
經(jīng)后人調(diào)查,啞巴同志的真名叫做熊世皮,是四川瀘定縣人。
1983年6月14日,熊世皮走完自己一生,骨灰被安放在八寶山公墓。
結(jié)語
“聾啞英雄熊世皮,紅軍戰(zhàn)士志如磐。長征路上無言語,只把忠誠化行動。烽火連天戰(zhàn)不休,炊煙裊裊暖人心。一生奉獻為人民,青史留名萬古存?!?br/>
當“啞巴同志”四個字出現(xiàn)在后人面前時,至此已成經(jīng)典。
謹以此文向熊世皮同志致以崇高敬意。
參考資料:
1、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1949年以后的“聾啞紅軍”》
2、啞巴紅軍傳奇——《中國作家(紀實版)》2006年第8期4-75,共72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