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dá)子
本文共5536字,閱讀時長大約9分鐘
前言
說起入鄉(xiāng)隨俗,我們總覺得這是外鄉(xiāng)人到新地方的“適配術(shù)”,可1500多年前有一位皇帝,把這四個字做成了改寫文明的手術(shù)刀。他本是鮮卑拓跋部的草原天子,卻主動帶著全族往中原文化里扎: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甚至把首都從大同搬到洛陽,就為了離漢家文明更近一點(diǎn)。
這個人,就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他不是隨俗的旁觀者,而是造俗的推動者。別人守著草原舊規(guī)當(dāng)蠻夷之主,他偏要讓鮮卑族變成中原人;別人怕被漢化丟了根,他卻堅(jiān)信:真正的根不是穿什么衣服、說什么話,而是能接住更遼闊的文明,讓自己的民族活成更久的模樣。
接下來老達(dá)子要跟大家聊的,就是這位把自己融成中原的草原皇帝,看看他是如何用一場自我革命,讓鮮卑族和漢族變成了我們~
五歲登基
北魏的皇宮,從來沒有母慈子孝的童話。
拓跋鮮卑從草原崛起時,為防外戚專權(quán),定下一條殘酷規(guī)則:兒子立為太子,母親必須賜死。公元467年,拓跋宏出生,他的母親李氏抱著他笑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會和兒子的太子之位綁定(三年后,拓跋宏被立為太子,李氏當(dāng)天就被賜毒酒)
更荒唐的是,他的父親獻(xiàn)文帝拓跋弘,此時才18歲,卻突然要禪位。
獻(xiàn)文帝12歲即位時,由祖母馮太后輔政。馮太后出身北燕皇族(北燕是鮮卑化的漢族政權(quán)),既有草原的果斷,又懂中原的權(quán)謀。等獻(xiàn)文帝長大想收回權(quán)力,才發(fā)現(xiàn)馮太后的勢力早已滲透朝堂。鮮卑貴族里有她的親信,漢族大臣也站在她這邊。獻(xiàn)文帝無奈,干脆擺爛:“我不當(dāng)皇帝了,讓五歲的兒子當(dāng)!”
公元471年的登極大典,成了平城皇宮最尷尬的一天:
五歲的拓跋宏穿著垂到腳踝的鮮卑禮服,站在龍椅前,連冠冕的重量都撐不住,得靠宮女扶著才能站穩(wěn)。滿朝鮮卑貴族竊竊私語,漢族大臣也都低頭不語(等著看馮太后的戲)。而馮太后就坐在龍椅旁的簾子里,輕輕拍了拍拓跋宏的手背:“喊‘諸卿平身’?!?/p>
這一喊,就是15年的馮太后時代——孝文帝從五歲到二十歲,北魏的實(shí)權(quán)全在馮太后手里。但恰恰是這15年,把漢化的種子,種進(jìn)了他的骨子里。
跟著漢族奶奶學(xué)做中原皇帝
馮太后不是普通的垂簾聽政者,她是北魏中原化改革的第一推手。她太清楚:鮮卑族要在中原站穩(wěn)腳跟,不能再靠草原的部落那套——比如宗主督護(hù)制(地方豪強(qiáng)管著農(nóng)民,國家收不到稅)、鮮卑貴族世襲制(沒文化的貴族占高位,漢族士人沒出路),這些舊制早晚會拖垮北魏。
所以,她給孝文帝上的第一課,是讀中原的書,懂中原的理。
她請來了北魏最有名的漢族學(xué)者高允,每天讓孝文帝讀《論語》《詩經(jīng)》《禮記》。孝文帝小時候調(diào)皮,不想讀書,馮太后就把他關(guān)在書房里,罰抄10遍《孝經(jīng)》。
等孝文帝大點(diǎn),馮太后帶他微服私訪,看中原農(nóng)民怎么犁地(和草原游牧不一樣),聽漢族老人講堯舜如何治天下,甚至讓他跟著漢族工匠學(xué)做陶器(了解中原手工業(yè))。
有一次,孝文帝問:為什么我們要學(xué)漢族的東西?馮太后指著窗外的麥田說:草原的草只能養(yǎng)牛羊,中原的田能養(yǎng)千萬人。
要當(dāng)‘天下之主’,不是靠馬刀,是靠讓天下人吃飽飯的制度。
而馮太后自己,早已開始用中原的方法改北魏的舊制:
公元485年,她推行均田制,把國家荒地分給農(nóng)民,農(nóng)民向國家交租稅,直接解決了流民問題。
公元486年,又搞三長制,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由國家派官員管理,代替了原來的宗主督護(hù)制(地方豪強(qiáng)被削弱)。
這兩項(xiàng)改革,讓北魏的財(cái)政收入翻了一倍,更讓漢族農(nóng)民第一次覺得:這個鮮卑皇帝,好像懂我們的日子。
從傀儡到有自己想法的皇帝
很多人說,孝文帝早期是馮太后的傀儡,但其實(shí),他是在傀儡的位置上,偷偷攢自己的力量。
他不但會觀察:看鮮卑貴族怎么反對改革,看漢族大臣怎么支持改革,看馮太后怎么平衡兩邊。這些觀察,讓他后來推行遷都洛陽時,知道該怎么對付反對者。
還很隱忍:馮太后有時候會故意試探他:比如把他的親信貶官,看他會不會鬧;比如故意說鮮卑舊俗好,看他會不會反駁。孝文帝都忍著,要么說奶奶說的對,要么低頭記筆記。但私下里,他會找漢族老師討論如何讓鮮卑族接受漢化,會把《左傳》里居安思危的句子抄下來,貼在床頭。
甚至,他連興趣都在漢化:
孝文帝小時候愛騎馬打獵,馮太后說:“皇帝要學(xué)的是‘治天下’,不是‘打獵物’。”后來,他再也沒打過獵,反而愛上了寫漢詩,他寫過白日光天無不曜,江左一隅獨(dú)未照,寫過萬里何足言,心心期歲暮(想念漢族朋友),字里行間,全是中原文人的影子。
五歲登基的孝文帝,看起來是權(quán)力的受害者,但其實(shí),他是漢化的受益者。馮太后用15年,把中原文明的種子,種進(jìn)了他的骨子里。等他20歲親政時,早已不是那個連冠冕都撐不住的小孩,而是一個想讓鮮卑族變成中原人的皇帝。
接下來,他要做的,是把種子變成森林:一場讓鮮卑族徹底融入中原的革命,即將開始。
孝文帝殺太子
孝文帝親政后的第六年(493年),洛陽城的春天格外熱鬧,他剛把首都從平城遷到這里,街頭巷尾都是穿漢服的鮮卑人,孩子們追著賣紙鳶的漢人老人跑,連皇宮里的御廚,都開始做漢族的湯餅(類似面條)。就在這年冬天,他立了長子拓跋恂(后來改元恂)為太子。
沒人想到,這個被孝文帝抱在懷里親額頭的孩子,會在四年后,成為他漢化革命里最鋒利的祭品。
元恂的出生,本就是權(quán)力規(guī)則的產(chǎn)物——他母親林氏是漢族女子,因?yàn)樽淤F母死制度,元恂剛被立為太子,林氏就被賜死。孝文帝把對妻子的愧疚,全變成了對兒子的嚴(yán)格栽培??稍话磩”緛?。
他生得膀大腰圓,像極了草原上的鮮卑壯漢,他偷偷把漢服的袖子撕了,換成鮮卑人的短褐(方便騎馬的短衣)。把孝文帝賜的漢式高冠扔在地上,梳成鮮卑人椎髻;甚至在課堂上,故意用鮮卑語罵漢族老師酸腐。
最讓孝文帝頭疼的是,元恂總說平城好:“平城的風(fēng)是涼的,能騎馬打獵;平城的人說鮮卑話,不用學(xué)那些繞口的漢詞;平城的帳篷能拆能裝,不像洛陽的房子,悶得慌。”
孝文帝以為孩子大了就懂,直到496年的夏天,他徹底慌了。
那年六月,孝文帝去嵩山祭祀,讓元恂留守洛陽。這孩子像脫了韁的野馬,翻出壓在箱底的胡服套在了身上,還召集了幾十個親信宦官要回平城。大臣高道悅趕來阻止,還被砍死在了宮門口。
孝文帝在嵩山接到消息,連夜趕回洛陽,把元恂關(guān)在了南宮,讓他抄《孝經(jīng)》,每天親自去看他。元恂哭著說我錯了,孝文帝就坐在他身邊,摸著他的頭說:“等你想通了,我還讓你當(dāng)太子?!?/p>
可他沒想到,元恂不是不懂事,是成了舊勢力的旗幟。鮮卑貴族們開始圍過來,偷偷給元恂送胡服,傳消息:“太子沒錯,是皇帝走得太遠(yuǎn)了!等你出來,我們幫你回平城!”甚至有人寫匿名信給孝文帝:“太子是鮮卑人的希望,你不能毀了他!”
孝文帝這才清醒:如果不殺元恂,那些反對漢化的人,會打著太子的旗號造反,毀了他十幾年的努力。
497年正月,他在清徽堂召集群臣,宣布廢元恂為庶人,流放到河陽(今河南孟州)??蓻]幾個月,又有人告發(fā):元恂在流放地,還在說鮮卑語,畫平城的地圖,甚至和舊貴族通信等機(jī)會反。
孝文帝終于狠下心來,他派使者給元恂送了一杯毒酒,附了一張紙條:我對不起你母親,但我要對得起鮮卑族的未來。
元恂接過酒,哭著喊父親,可使者只說:“喝了吧,陛下說,來世再做父子?!?/p>
這一年,元恂15歲。
孝文帝的改革
可以說,他用兒子的血,在文明和退路之間,劃了一道不可回頭的線,沒有人能阻止他的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從來不是拍腦袋定政策:他像個精密的文明工程師,先選好施工地點(diǎn)(遷都洛陽),再一步步鋪漢化的磚: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最后用制度把鮮卑和漢族焊成一個整體。
這些措施不是一刀切,而是用溫柔的強(qiáng)制,把被迫改變變成主動融入——他知道,革掉一個民族的舊習(xí)慣,得給他們新的體面。
1.遷都洛陽
要推漢化,先得離中原近點(diǎn),首選肯定是在中原腹地的洛陽,它也是東漢、曹魏的舊都,滿街都是漢文化的活標(biāo)本。
但遷都哪有那么容易?鮮卑貴族們喊著平城是祖宗龍興之地,打死不愿走。孝文帝想了個曲線救國的招:借口南征南朝。
公元493年,孝文帝帶著30萬大軍(其實(shí)是文武百官+家屬)從平城出發(fā),沿著當(dāng)年曹操征烏桓的路線往南走。走到洛陽時,天開始下雨,連續(xù)下了一個月,道路泥濘得能陷住馬腿。貴族們穿著沉重的鮮卑鎧甲,腳泡得發(fā)白,紛紛跪在孝文帝馬前:“陛下,南征太苦了,還是回去吧!”
孝文帝等的就是這句話,他勒住馬,皺著眉說:“我們帶十萬大軍出來,半途而廢像什么話?要不……就把首都定在洛陽吧?既不用南征,又能守著中原!”
貴族們愣了——這哪是商量,是逼宮!但看看身邊的士兵,個個疲憊不堪;再看看洛陽城的輪廓,畢竟是天下之中,比平城繁華十倍。沒辦法,只能咬著牙答應(yīng)。
2.換衣服
遷都后第一件事,就是換衣服。鮮卑人的傳統(tǒng)是短褐窄袖,而漢族是寬袖長袍。孝文帝說:“要當(dāng)中原的皇帝,就得穿中原的衣服?!?/p>
他先以身作則:上朝時穿繡著龍紋的漢式袞服,戴垂著玉珠的冕冠,連鞋子都是漢式的舄(木底鞋)。然后下詔書:從今天起,朝堂上不許穿胡服,違者降職。
就這樣,洛陽的街頭再也看不到短褐了,就連賣羊肉的鮮卑小販,都穿著漢式短打,笑著用漢話喊:“新鮮的羊肉,要嗎?”
3.說漢話
衣服好換,說話才是最難的。鮮卑語是阿爾泰語系,和漢語完全不搭邊。但孝文帝下了條狠規(guī)定:
30歲以下的官員,必須學(xué)漢話;30歲以上的,慢慢學(xué),但朝堂上不許說鮮卑語。
他自己先做學(xué)生,找漢族學(xué)者劉芳當(dāng)老師,每天清晨在書房里練平上去入,連吃飯時都在背《論語》里的句子。有一次,他召見鮮卑貴族賀賴岳,賀賴岳一開口就是鮮卑語,孝文帝皺著眉說:賀將軍,你才28歲,連漢話都不會?明天開始,去太學(xué)跟孩子們一起學(xué),學(xué)會之前,不許上朝。
賀賴岳急得直哭——但沒辦法,只能抱著《三字經(jīng)》去太學(xué),跟著漢族小孩念人之初,性本善。
更妙的是,孝文帝把說漢話和仕途綁定:會說漢話的鮮卑官員,優(yōu)先提拔;不會的,直接降職。比如鮮卑貴族獨(dú)孤信(后來的北周開國元勛),本來是個粗人,為了升官,每天跟漢族妻子學(xué)漢話,后來居然能寫漢詩,孝文帝直接升他為尚書左仆射(相當(dāng)于副宰相)。
不到三年,洛陽的朝堂上,再也聽不到鮮卑語——連賣茶的老太太,都能用漢話跟鮮卑顧客討價還價。
4.改漢姓+通婚姻
穿了漢服、說了漢話,下一步是改個漢姓,認(rèn)個漢族的‘親戚’。
孝文帝先拿自己開刀——拓跋氏是鮮卑皇族,他改成元氏(取元者,萬善之長之意)。然后給鮮卑貴族們列了個改姓清單:
- 獨(dú)孤氏→劉氏(因?yàn)閯钍菨h族真龍?zhí)熳?,夠體面);
- 賀賴氏→賀氏(簡單好記,符合漢族單姓習(xí)慣);
- 丘穆陵氏→穆氏(穆是漢族美德的字,比如穆如清風(fēng));
- 尉遲氏→尉氏(保留原音,又像漢姓)。
貴族們一開始不愿意:我們的姓是祖宗傳下來的!孝文帝說:祖宗要是知道我們能和漢族士族通婚,只會高興——你們看,崔、盧、鄭、王(漢族四大士族),哪個不是千年名門?改了漢姓,才能娶他們的女兒!
這句話戳中了貴族們的痛點(diǎn)——漢族士族看不起鮮卑人,說他們是蠻夷,不肯通婚。孝文帝干脆帶頭聯(lián)姻:他自己娶了崔家的女兒(崔宗伯的孫女)當(dāng)皇后。鮮卑貴族們一看皇帝都娶了漢族媳婦,趕緊跟著來——獨(dú)孤信娶了崔家的女兒,賀賴岳娶了盧家的女兒,連最頑固的拓跋丕(后來改元丕),都把孫女嫁給了鄭家的公子。
姓變了,血緣也混了——鮮卑族的草原基因,慢慢融進(jìn)了漢族的中原血脈。后來的隋唐皇帝,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祖母是獨(dú)孤信的女兒)、唐高宗李治(母親是長孫氏,鮮卑族),都是鮮卑+漢族的后代——這就是孝文帝要的我們。
5.制度改革
馮太后留下的均田制三長制,孝文帝給深化了:
- 均田制:不僅給農(nóng)民分地,還給鮮卑貴族分露田(種糧食)和桑田(種桑樹),讓他們從草原牧民變成中原地主;
- 三長制:把鄰-里-黨的管理體系推廣到全國,連鮮卑聚居的地區(qū)都要按漢族的戶籍制度登記;
- 官制改革:模仿漢族的九品中正制,把鮮卑貴族的世襲爵位改成按政績升官,還讓漢族士人進(jìn)入朝堂(比如崔浩的后人崔光,當(dāng)上了北魏的宰相)。
這些制度不是照搬,而是鮮卑化的中原制度——比如均田制里,給鮮卑貴族分的地比漢族地主多一倍(照顧他們的舊利益);三長制里,允許鮮卑人當(dāng)里長(保留他們的統(tǒng)治權(quán))。
孝文帝太懂了:改革不是消滅舊人,而是給舊人新的蛋糕——讓鮮卑貴族從草原的奴隸主,變成中原的地主;讓鮮卑士兵從馬背上的獵人,變成土地上的農(nóng)民。這樣,他們才會主動擁抱漢化。
6.改籍貫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了最后一道詔書:所有遷到洛陽的鮮卑人,籍貫改成‘洛陽’,死后不許葬回平城!
他自己先做榜樣——把父親獻(xiàn)文帝的陵墓從平城遷到洛陽北邙山(漢族帝王的風(fēng)水寶地),還在陵墓旁建了一座靜陵(自己的壽陵)。然后對貴族們說:我們的‘根’不是平城的草原,是洛陽的中原——以后,我們都是‘洛陽人’。
鮮卑貴族們終于明白了:孝文帝不是要消滅鮮卑族,而是要讓鮮卑族活成更久的樣子——以前,鮮卑人靠馬刀搶地盤,遲早會被漢族推翻;現(xiàn)在,他們變成洛陽人,穿漢服、說漢話、和漢族通婚,就能永遠(yuǎn)守著中原的土地。
孝文帝的改革,用了10年(490年親政到499年去世),卻讓鮮卑族用100年,走完了漢族2000年的文明路。連南朝的使臣來洛陽,都驚嘆:這哪里是鮮卑的都城?分明是漢魏的洛陽!
孝文帝要的,就是這句話——他把鮮卑族,變成了中原的一部分。
老達(dá)子說
孝文帝的改革,從來不是崇拜漢族,而是崇拜文明。他知道,草原的舊習(xí)慣能讓鮮卑人崛起,但不能讓他們長久。只有接住中原的文明火種,才能讓鮮卑族從游牧部落,變成中原王朝。
他殺太子、遷首都、改漢姓,不是瘋了,而是清醒得可怕。他用最痛的方式,把鮮卑族的退路堵死,讓他們只能往中原走。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鮮卑族徹底融入漢族,元氏成了漢族的大姓,獨(dú)孤、賀賴等姓也變成了漢族的常見姓;隋唐的統(tǒng)一,靠的就是鮮卑+漢族的融合力量——孝文帝的改革,給中國埋下了多民族統(tǒng)一的種子。
就像他當(dāng)年說的:“真正的‘根’,不是穿什么衣服、說什么話,而是能接住更遼闊的文明,讓自己的民族活成更久的模樣?!?/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