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覓科技創(chuàng)始人俞浩的造車夢想正式落地。讓子彈飛一會兒,關于追覓造車的信息越來越多。
追覓造車之所以如此出圈,不僅在于一家科技企業(yè)跨界,而在于其極其鮮明的目標:對標布加迪。
圖片來源:追覓科技
追覓造車令人震驚,不在于大眾為俞浩汽車夢想窒息的情感共鳴,而在于其超強的造車執(zhí)行力。信息顯示,2027年,追覓至少會有一款乘用車和一款房車產品推出,均面向海外市場。
再往后,令人震驚再上一層樓。追覓造車不僅目標高大上,執(zhí)行穩(wěn)準狠,還要做到無邊界。有媒體報道,追覓汽車BU規(guī)劃S/A/B/C/D五大產品線,從大到小,從高到低,幾乎實現汽車品類和價位的全覆蓋。
無論是快而準的目標,還是大而全的規(guī)劃。速度是最容易被驗證的指標,也是最容易被證偽的泡沫。追覓能否“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車”,答案只剩不到24個月。
從吸塵器馬達到超跑夢想
8月28日,追覓科技官宣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yè),首款產品定位超豪華純電車型,對標布加迪威龍,計劃2027年亮相,并高調宣稱要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車”。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看似突兀的跨界決策,早在十二年前就已埋下伏筆。
時間回溯至2013年,當時還在清華大學“天空工場”帶領團隊研發(fā)飛行器的俞浩,就已撰寫了第一份造車計劃書。這位中國最早的四旋翼開發(fā)者、三旋翼飛行器發(fā)明者,似乎從那時起就注定要在移動載體領域施展才華。
2017年追覓科技成立后,俞浩將這份造車野心暫時封存,轉而深耕智能清潔賽道。在高速數字馬達、智能算法、流體力學等領域積累的一系列核心專利,為追覓贏得了小米生態(tài)鏈的入場券,也悄然構建起未來造車的技術基底。
圖片來源:追覓科技
2024年,追覓首次傳出造車消息,其規(guī)劃的首款車型為增程式SUV,預計2027年量產上市。這一相對務實的選擇與一年后官宣的超豪華純電路線形成鮮明對比,折射出決策層在市場定位上的戰(zhàn)略搖擺。
2025年1月,追覓注冊成立造車主體星空計劃(上海)汽車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星空計劃”),注冊資本10億元,俞浩通過多層持股結構實際控制80%股權,為這一項目注入了強烈的個人意志。工廠選址上海臨港新片區(qū)也頗具深意,緊鄰特斯拉、寧德時代的生產基地,享受產業(yè)集群的配套紅利。
從為小米代工到打造自有品牌,再到如今跨界造車,追覓的發(fā)展軌跡清晰地展現了一家科技企業(yè)的野心膨脹。追覓在內部信中表明,“在中國,我們已成為清潔領域的絕對領導者;在全球,我們在2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穩(wěn)居市場第一?!?/p>
這樣的成績?yōu)槠淇缃缭燔囂峁┝说讱?。追覓內部信中“歷經十二年在清潔領域登頂后,迎來‘時代時機’”的表述,既是對多年實力積累的自信,也暗含著對市場風口的判斷。
除了對標超跑之外,追覓還規(guī)劃了房車。在公開信息中,星空夢屋是和星空計劃關聯的房車企業(yè)。星空夢屋的計劃同樣自信滿滿,預計到2025年底亮相首款概念車,全功能樣車開發(fā)完成;2026年,首發(fā)量產產品則將正式推向市場;2027年,公司以多元產品線全面進軍全球市場。
用24個月造車,時間夠不夠?
雖然2025年宣布造車信息,追覓造車計劃的實施并不算晚。
2014年10月,有信息透露,追覓科技造車項目已經擁有200人左右的造車團隊,計劃之中的增程產品,處于Demo階段,未來新車還會有出口歐洲的計劃。
蓋世汽車通過招聘平臺發(fā)現,早在2024年12月,追覓就開始招聘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師,并且給出3萬-5萬元/月的薪酬。這也說明,追覓造車已經提前準備。
今年年初,追覓入局汽車業(yè)再進一步。1月,星空計劃成立,經營范圍涉及除整車制造外的諸多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相關領域。
盡管進行了諸多準備工作,選擇在2025年官宣造車,業(yè)界仍舊擔心追覓時間夠不夠用。從2025年8月官宣,到2027年8月交車,期間只有24個月,行業(yè)里幾乎找不到同速先例。在外界看來,追覓造車時間緊,任務重,幾乎沒有容錯的機會。
有業(yè)內人士對追覓造車的時間節(jié)點進行了推算。按照傳統車企節(jié)奏,車輛的高寒、高原、高溫測試跑完至少兩輪,這一項就要耗費10個月時間。追覓如果要在2027年春節(jié)前完成測試,只能把第一輪高寒測試壓縮到2026年1月,再搶3月前跑完高原,窗口期非常窄。
圖片來源:攝圖網
另外,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三大件,追覓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板塊均沒有自研,大部分必須外采。有信息透露,寧德時代、比亞迪弗迪、華為數字能源等頭部核心三大件企業(yè),2026年產能已被主機廠鎖走七成。追覓如果要“插隊”,很可能要接受溢價+賬期問題,成本直接或將提升10%以上。
軟件或許是追覓造車最自信的部分。追覓作為一家以高速數字馬達、智能算法、運動控制技術為核心的消費電子及智能制造公司,其積累的算法或許可復用。不過,在車規(guī)級芯片、操作系統、功能安全等方面,有可能面臨新的問題。
房車2027年量產的挑戰(zhàn)性也不容忽視?!俺擞密嚨妆P可以外購,房車艙體需重新開模。”汽車行業(yè)人士張明(化名)告訴蓋世汽車,“但是從我們了解到的信息來看,這套動輒幾百萬的模具,開發(fā)周期就需要10-15周,目前還沒有看到企業(yè)方進一步的動向。”
也就是說,如果2026年春節(jié)前拿不到模具,后續(xù)內裝、家具、管線全部順延,房車也存在“跳票”風險。
當然,上述的時間節(jié)點都是業(yè)內按照正常造車節(jié)奏進行的合理推算。追覓造車也不排除走“借腹生子”的道路。有業(yè)內人士透露,追覓正在與國內一些車企商談代工事宜,利用合作車企的成熟產線和公告資源,也有可能把量產節(jié)點提前3-4個月。
蓋世汽車通過多方咨詢,統一整理了業(yè)內人士的看法,追覓在24個月造出一輛車,不是不可能,但容錯率幾乎為零。只要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掉鏈子,2027年就有可能兌現不了承諾。
大眾在討論追覓能否24個月造出一輛車的時候,追覓自身的野心早已不止于此。
相關媒體報道,追覓汽車BU規(guī)劃了S/A/B/C/D五大產品線。其中,既有與邁凱倫、蘭博基尼、小米、特斯拉、蔚來、理想、問界、仰望、大切諾基(參數丨圖片)等做對標的產品,也規(guī)劃了類似甲殼蟲、寶馬mini等產品。
從這份規(guī)劃來看,追覓的產品譜系已經幾乎覆蓋了汽車的各個品類和價位,不管是A級車,還是高端超跑,亦或是越野車型,都有覆蓋,可謂是追求無極限。
造車先聞質疑聲,這些問題如何破?
追覓在內部信中強調,造車是“十二年技術積累的必然選擇”,而非追逐風口,其信心主要來源于公司在高速數字馬達、AI算法及機器人傳感與控制等領域的積累。但從吸塵器到超跑的技術鴻溝,遠非一句“必然選擇”就能彌合。
追覓引以為傲的“心臟”高速數字馬達,確實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在家電領域,18萬轉的高轉速意味著清潔效率的革命性提升,但這與汽車需要的持續(xù)高功率輸出是截然不同的技術指標。
在智能技術方面,追覓在掃地機器人上應用的導航算法和多傳感器融合技術,被認為有望遷移至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領域。但其四足機器人搭載的伺服電機、高速算力平臺,與汽車所需的線控底盤、冗余控制系統之間,仍存在巨大的工程化差異。
需要注意的是,汽車作為移動的安全載體,對系統可靠性的要求遠高于家電產品,任何單點故障都可能導致致命后果。
圖片來源:攝圖網
更關鍵的是資金門檻。追覓在內部信中指出,“我們已做好充足的戰(zhàn)略儲備。但我們更相信:真正的壁壘不是資金,而是做出‘正確產品’的能力。我們絕不浪費一分錢在錯誤的路上?!?/p>
這樣的表述,顯然是低估了造車的資金需求。早在2016年,蔚來汽車創(chuàng)始人李斌就拋出經典造車門檻論:新創(chuàng)企業(yè)要造車,至少需要200億元以上的資金準備。2021年12月,李斌再次提高造車門檻論:“幾年前我說是200億元,現在沒有400億元可能干不了?!?/p>
李斌的資金門檻論并非危言聳聽。2024年底,小米創(chuàng)始人雷軍就曾表示,小米造車總支出大概在300億元左右。
信息顯示,追覓科技2024年公司整體營收突破150億元,業(yè)務遍及全球超100個國家和地區(qū)。盡管已經有高達百億的營收,但是對于花錢如流水的造車賽道來說,這樣的資金量尚顯“余額不足”。
有業(yè)內人士分析,追覓可能會采用“左手代工現金流、右手自研融資”模式,雖能緩解短期壓力,但長期來看,仍需資本市場持續(xù)輸血。在新能源汽車融資環(huán)境趨緊的當下,這種“兩條腿走路”的策略能否持續(xù)奏效,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政策環(huán)境也呈現雙刃劍效應。追覓需要解決資質這項重要的問題,國家發(fā)改委對新建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的審批日益嚴格,追覓若不能通過收購獲得現有資質,可能面臨項目延期風險。
另外,追覓在家電領域積累的品牌形象,與超豪華汽車所需的高端認知存在巨大落差。消費者是否愿意為一個“吸塵器品牌”打造的超跑買單?
對于此,追覓或許已經考慮到,因此采取“優(yōu)先面向海外市場,隨后轉向國內”的策略。這樣或可規(guī)避品牌認知不足的問題,不過追覓還需要認識到,海外市場對新品牌的挑剔程度更高,認證壁壘也更為嚴苛。
在大洋的另一邊,布加迪、法拉利等傳統超豪華品牌已紛紛進行電動化轉型。留給追覓的機會窗口并不寬裕。
蓋世小結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jié)點回望,追覓的造車野心值得敬佩,但前路布滿荊棘。2027年的量產承諾能否兌現?“世界最快”的目標,是技術里程碑還是營銷噱頭?答案還是要交給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