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日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紀念日。這一天,《江西日報》9版以整版篇幅重磅推出報告文學作品《烽火丹心“抗戰(zhàn)瓷”》,并同步推出紀錄片《尋找“抗戰(zhàn)瓷”》。通過聚焦江西一家民間博物館館藏的200多件珍貴的“抗戰(zhàn)瓷”,記者穿越歷史的塵煙,“以瓷為證”,一路追尋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歲月,挖掘江西人民和新四軍將士同仇敵愾、肝膽相照、可歌可泣的真實歷史故事,深情講述了抗戰(zhàn)時期中華兒女抵御外辱的赤子丹心與英雄氣概。
“抗戰(zhàn)瓷”這組融媒體報道視角獨特,緊扣偉大抗戰(zhàn)精神關鍵詞,以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這一極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載體為突破口,寫法上以記者深入實地采訪調研為依據(jù),拍攝真實自然,主題突出、氣勢恢宏,點面結合,多層次多角度地記錄和詮釋著新時代贛鄱兒女對偉大抗戰(zhàn)精神的不舍“追尋”。
稿件經(jīng)過《江西日報》、學習強國總平臺首屏、《人民日報》、新華社、“江西宣傳”微信公眾號、大江新聞客戶端、《江南都市報》、今日頭條、網(wǎng)易新聞等多媒體聯(lián)動立體傳播,引起了重大反響,刊播后3天總閱讀量達600多萬,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2.采編故事
為做好這個重大主題報道,我們江西日報社副刊部、視覺中心組成專門的策劃團隊,在今年初就多次就這個選題的報道方向、采訪路徑、內容發(fā)掘、呈現(xiàn)方式、價值意義等進行研討,達成了報告文學+紀錄片的融媒體報道形式。隨后采訪組派出以兩位首席為主、多位采編人員參與的團隊,先后三次深入新聞發(fā)生地江西上饒、景德鎮(zhèn)、安徽歙縣等地實地采訪,積累了大量的新聞素材。采訪結束后,經(jīng)過半個月的時間精心打磨稿件和剪輯紀錄片,最終在8月15日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推出重磅報道,贏得了各方好評。
綜觀這組報道,我們有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通過“小切口”,展現(xiàn)“大主題”
“小切口,大主題”,是新聞宣傳報道上的一個重要理念和具體做法,是新聞采寫的法寶之一。重大主題報道通過小切口增強貼近性,以微觀敘事折射宏大主題,運用百姓視角、故事化表達和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實現(xiàn)與受眾的深度共鳴。
報告文學《烽火丹心“抗戰(zhàn)瓷”》、紀錄片《尋找“抗戰(zhàn)瓷”》,正是從歷史的宏大敘事里,選取了抗戰(zhàn)瓷器這個通常不太容易被關注的小切口,反映抗日戰(zhàn)爭這個重大主題。
江西上饒一家名叫林和順的民間博物館,一個有情懷的革命后代,數(shù)十年來珍藏了200余件“抗戰(zhàn)瓷”,這些瓷器以“一致團結”“抗戰(zhàn)到底”等瓷上標語,刻下了抗日戰(zhàn)爭的時代烙印。8月15日,這些“抗戰(zhàn)瓷”中的精品在景德鎮(zhèn)美術館展廳展出,與萬千全球游客見面。偉大抗戰(zhàn)精神,就像這些生生不息的“抗戰(zhàn)瓷”一樣,歷久彌新,昭示未來。
劉智勇展示“一致團結”瓷碗
報道通過探尋一個個瓷器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通過瓷壺、瓷碗、瓷碟、瓷盤、筆筒等瓷器上留下的“抗戰(zhàn)到底”“殺盡倭寇”“抵制日貨”等標語,反映了中國人民保家衛(wèi)國、爭取勝利的抗日決心。
報道寫道:每一件“抗戰(zhàn)瓷”都是有靈魂的,每一件瓷器都有它深藏的故事??吹竭@些瓷器上滾燙的標語,當年中國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抗戰(zhàn)的場景歷歷在目,像黑白影片般重現(xiàn)眼前,至今依然震撼人心。
從這組報道可以看出,“小切口”不是事小、瑣碎,而是“以小見大”。用“小切口”抓住人物的精氣神,事件的時效度,并以“輕量化”表達提升報道的可看性,使重大主題報道更加鮮活、生動,有效提升了主流媒體的傳播能力和水平。
通過“小人物”,見證“大事件”
該融媒報道的主人公劉智勇,是江西省上饒市第一家民營博物館館長,他的父親是山東抗日根據(jù)地的八路軍老戰(zhàn)士,他歷經(jīng)30年初心不改地追尋“抗戰(zhàn)瓷”,背后是老兵父親的殷切囑托;景德鎮(zhèn)民國陶瓷匠人嚴潤泰、嚴鴻泰兄弟,母親被日寇所殺,這對有脊梁的中國手藝人兄弟,以陶瓷為刃,以精湛的技藝在瓷器上一筆筆刻下國仇家恨,激勵民眾,鼓舞斗志;新四軍駐贛辦事處主任胡金魁與新四軍巖寺兵站總站長忻元錫,共同抗日,半生戰(zhàn)友情,都在那盞嚴家瓷器商行“抗戰(zhàn)到底”的茶盞中,被無聲訴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12歲時便冒著被日寇殺頭的風險,在“提倡國貨”的瓷壺上鄭重刻下自己的名字,也刻下了中華民族必勝的堅定信念……
綜觀報告文學作品《烽火丹心“抗戰(zhàn)瓷”》,紀錄片《尋找“抗戰(zhàn)瓷”》,我們看見了歷史風云跌宕及家國危難中,一個個“小人物”身上那種不屈不撓、鍥而不舍的品質,這也是中華民族面對苦難奮勇抗爭、生生不息的精神意志。報告文學中對這些小人物感人事跡的發(fā)掘、抒寫,對新四軍一個“一致團結”瓷碗背后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大事件的折射,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zhàn)、一致團結、共同抗日的主張,穿越了歷史的塵煙,讓人心潮澎湃。
有一種情懷,永不磨滅;有一種理想,永不埋沒。在抗戰(zhàn)那個大時代和大事件下,這組融媒報道通過將普通人的際遇和國家命運之間的呼應與聯(lián)系,塑造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歷史形象,喚醒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回憶。每個小人物愛國情懷的背后,都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人性光輝的展現(xiàn)。通過“小人物”見證“大時代”,這樣的報道手法運用得當,值得肯定。
通過“小細節(jié)”,呈現(xiàn)“大情懷”
在紀錄片《尋找“抗戰(zhàn)瓷”》中,記者巧妙地利用兩條既平行又時而交叉的主線,以當下與歷史交織的敘述手法,以廣角、特寫、長焦、微距等鏡頭語言,以一個個小細節(jié),刻畫了一位“抗戰(zhàn)瓷”收藏者對歷史與當下的態(tài)度和深厚的家國情懷。
劉智勇在淘抗戰(zhàn)瓷古玩
紀錄片跟隨主人公劉智勇的腳步,以尋訪“抗戰(zhàn)瓷”這一主題為貫穿,平實又生動地記錄下一個兒子對父親的無限思念、一個館藏人對抗戰(zhàn)瓷器的深厚情感、一批景德鎮(zhèn)藝術家對“抗戰(zhàn)瓷”的愛不釋手、一個普通中國人對祖國的赤子丹心……畫面樸素自然,靈動鮮活,真實真切,把一個館藏人的喜怒哀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把他身上那種率真、坦誠和對國家、民族的殷殷初心如實呈現(xiàn),通過他身上的故事和他講述的故事,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導向,激發(fā)時代的情感共鳴。
記者全程采訪跟拍
我們認為,新時代新征程,主流媒體肩負著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正能量的使命與擔當,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把主流精神價值有效地傳播到讀者心中成為新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重大節(jié)點的重大主題報道面前,更加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生活中、到群眾中去挖掘線索,尋找靈感,用血肉豐滿的人物和細節(jié)去講述生動的故事,只有這樣,才能真實呈現(xiàn)時代的精神面貌。(李滇敏、毛江凡)
來源:中國副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