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常聽人說,古董這一行水深,稍不留神便要吃大虧。倒也是實話,只是許多人一提起古董,便只曉得往拍賣行跑,或是捧著東西四處尋找專家。
這樣的做法,原也無可厚非,只是未免太死板了些。多數(shù)收藏人,似乎離了拍賣行與專家,便寸步難行,仿佛自家沒了眼睛和腦子一般。
本文都是網(wǎng)絡(luò)配圖(圖文無關(guān))
拍賣行自然有它的好處,場面光鮮亮麗,價碼清楚,一槌子買賣后銀貨兩訖。只是那手續(xù)費抽得厲害,肉痛!且溢價太高,作為買家沒有多大的發(fā)揮空間。
再說專家,固然有學問深厚的,卻也不乏濫竽充數(shù)之徒。況且如今科技發(fā)達,作假手段日新月異,縱是行家里手也難免有看走眼的時候。一味依賴別人,總不是長久之計。
另有一些人不屑于拍賣行,卻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專門往地攤上鉆,以為能撿著漏淘到寶。殊不知那些真正的“一線玩家”,早就脫離地攤范疇了。
其實玩古董未必如此艱難。依我看來,關(guān)鍵不在依賴專家,也不在貪便宜撿漏,而在混好圈子。
這行當最重人情世故,有了可靠的圈子,事情便成了一半。
曾在網(wǎng)上接觸了一位藏友叫老周,接觸古董近20年,但真正玩的時間沒那么長。他從不進拍賣行,也不找專家鑒定,總愛穿件半舊襯衫,手里攥著兩個光滑锃亮的核桃。
8年前,老周跟我說他要靠玩古董換套房,我當時只當是玩笑話。其實這只是他厚積薄發(fā)的結(jié)果,而不是隨口亂吹的臆想。
老周有自己的一套。他專收清代瓷器和品相好的銀元,還有一些精巧的小物件。他不追大名頭的東西,說那不是平常人玩得起的。
他說:“玩古董就像吃飯,得量力而行。明明只能吃兩碗飯,偏要去啃一頭豬,那不是自找難受嗎?”
這人是真有計劃。每周總有那么幾天,老周一大早就出門,不是去拍賣行,也不是去地攤,而是去幾個老玩家的家里串門,或者去參加交流會。
大家喝茶聊天,欣賞新得的物件,交流市場行情。老周人實在,看東西準,從不坑人,漸漸在圈子里建立了信譽。
“玩古董先學做人,”這是老周的口頭禪:“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人靠譜,東西就靠譜?!?/strong>
老周收東西很挑剔,但一旦看中了,就會果斷出手。曾見到他收過一個清代的青花罐,釉面溫潤畫工精細,雖然有點小磕碰,但老周說:“老東西有點歲月痕跡正常,就像人老了會有皺紋一樣?!?/p>
他還收了一套民國時期的銀元,包括外國品種。品相極好,用軟布包著,放在特制的盒子里。
慢慢地,老周家里那些瓶瓶罐罐、銀元銅錢多了起來。外人看來不過是一堆舊物,但在懂行的人眼里,這些都是好東西。
每逢圈內(nèi)小聚,老周會拿出幾件給大家欣賞,交流心得。誰要是看中了什么,老周也肯割愛,價錢公道從不漫天要價,熟人甚至還有“三包服務(wù)”!
就這樣,圈內(nèi)玩家都信任他,包括商人要拿貨也優(yōu)先找他,自然不愁銷路。
就這樣,8年時間他用自己的信譽和眼力,熬出來了。靠那些小精品古董換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
誰看了都不會說老周吹牛,而是會說:“這不是很正常嗎?8年時間認真干,在哪個行業(yè)都會有收獲的?!?/p>
所以,這終究不是古董的問題,而是做人和心態(tài)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老周常說,玩古董如此,生活也是如此。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八年換一套房,在20年前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在如今也不過是稀松平常。對老周這樣踏實的人來說,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