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
正是開學第一天
新華社《瞭望》
以《留住鄉(xiāng)音詩意之美》為題
報道南安市愛國愛鄉(xiāng)僑商王國明老先生
創(chuàng)辦讀詩班的感人事跡
一起來看
↓ ↓ ↓
◇為留住鄉(xiāng)音之美,王國明決定開辦讀詩班,給孩子們“補上這一課”
◇聽到有孩子課后喊餓,王國明就請來廚師免費做飯,碗里飄出的香味,混著“誰知盤中餐”的吟誦
◇在南安,王國明是一個人,也是一個群體,更是一種現(xiàn)象
2025年福建南安溪美街道貴峰村第39期讀詩班開課當日,王瑞芳給同學們上課(2025年7月11日攝)受訪者供圖
福建南安溪美街道貴峰村的小學里,新一期讀詩班的學員們腰板挺直,齊聲吟誦,清越的聲音穿透氤氳水汽,蟬鳴聲也變得不再聒噪。
過去30多年,這樣的瑯瑯書聲總會在夏日如約而至。不同的是,今年,那位領(lǐng)誦的老人缺席了。
7月3日,98歲的華僑王國明在印尼溘然長逝。在他的家鄉(xiāng)貴峰村,人們自發(fā)緬懷他,不為仰望功名與財富,只為重溫那些泛黃的教案和筆記——紙頁間藏著老人踏過的千重浪、讀過的萬卷書,更藏著一名游子與故鄉(xiāng)最綿長的牽掛。
僑商成了詩班先生
王國明第一次把“讀詩班”三個字寫在黑板上時,村頭的老榕剛抽出新葉。
那是1985年的夏天,首期讀詩班吸引了50多名村民前來上課,他們中有人剛系上紅領(lǐng)巾,有人當了大半輩子文盲。三伏天里,汗?jié)竦囊r衫黏在脊背上,卻沒人起身離開。教室后排擠不下,走廊里站滿了踮腳張望的身影。
那一年,王國明59歲。這位鄉(xiāng)親們眼里“事業(yè)有成的僑商”,心里最牽掛的,卻是讓家鄉(xiāng)的孩子讀自己年少時沒讀完的古詩。
1927年,王國明生于貴峰村的一戶清貧農(nóng)家。20歲那年,迫于生計,王國明背井離鄉(xiāng)下南洋。在印度尼西亞,他從擺攤起家努力創(chuàng)業(yè)。
慢慢地,王國明事業(yè)有成,前來取經(jīng)求教的親友絡(luò)繹不絕?!坝嬂斢嬏煜吕?,求名當求萬世名。經(jīng)商,要先學會做人?!彼麅A囊相授的,是根植于內(nèi)心的儒商價值觀。
1984年,王國明回故鄉(xiāng)過春節(jié)。在與晚輩的交談中,他幾次引用“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等詩句,卻發(fā)現(xiàn)回應(yīng)者寥寥,更少有人會用閩南語吟誦詩詞。
為留住鄉(xiāng)音之美,王國明決定開辦讀詩班,給孩子們“補上這一課”。
自此,瑯瑯讀詩聲在村里扎了根。從1個班到3個班,從本地人到周邊地市的詩歌愛好者……甚至一些不會閩南方言的學員,也組團前來學習。課堂上的面孔換了一茬又一茬,王國明的一次嘗試,開啟了1萬余名學員的詩歌人生。
立心立身
“先生不僅帶我們讀詩,更以身作則踐行詩句中的人生哲理?!闭劶巴鯂?,貴峰詩社副社長王聲杰言語間盡是尊敬。
他清晰記得,聽到有孩子課后喊餓,王國明就請來廚師免費做飯,碗里飄出的香味,混著“誰知盤中餐”的吟誦;外地詩友無處落腳,他協(xié)調(diào)學校安排住宿,被褥上帶著“有朋自遠方來”的暖意;擔心自己教得不好,他聘請學者一起授課,把詩詞含義、平仄韻律、閩南方言的文白讀和吟誦方法等納入課程……30多年來,與讀詩班有關(guān)的費用大多由他一人承擔。
“老先生最寶貴的遺產(chǎn),是傾盡所有、無怨無悔的赤子心腸?!蓖趼暯苷f。他己身所用極其簡單:一張餐巾紙必撕兩半使用,一件舊衣穿了十幾載。在學生王瑞芳的記憶里,王國明在家吃飯向來簡樸,一飯一菜一湯即可,可只要有學生登門,他就熱情招呼大家下館子,嘴里還念叨著“我沾了你們福氣”。
于己至儉,于人至慷。王國明生前常說的一句話是“錢財是身外之物,只要用得其所,就不必計算?!?/p>
去年,王瑞芳赴印尼探望病重的王國明。那時他每周都需要做透析,神志時清時昏。王瑞芳在榻前唱詩,老先生依舊能聽出其中的音律:“阿芳啊,這里還要再唱高一點,高一點?!?/p>
書以明志,文以載道。夏季傍晚,一些鄉(xiāng)親會搬上小凳到王國明家的庭院里納涼。每當此時,他便諄諄開導,教村民以和為貴、與人為善,講到贍養(yǎng)老人、青年婚姻等話題,總有舉不完的生動事例。教者不倦、聽者不厭,晚風里的笑聲久久不散。
兩耳書聲,一村詩人。1995年,中華詩詞學會授予貴峰村“中華第一詩村”的稱號。如今,貴峰村6000余村民中,能吟詩的超過一半,會寫詩的也有300多人。耕讀傳家,在這里延續(xù)為一種生活方式。
一個人和一群人
“鄉(xiāng)教承延負我肩,書坊到處覓詩篇。平生淺學雖無幾,將盡所知薦少年?!?/p>
這首王國明親筆寫下的詩作,在他離開后的這個夏天,在他捐資修繕過的貴峰小學,被新一期讀詩班的學員們吟誦著。
1978年,王國明回村看到祠堂、校舍破損,當即與僑親商議捐資修繕。一年多以后,古建煥然一新,師生歡欣鼓舞。此后,鄉(xiāng)親們紛紛效仿,“崇文重教”的風氣在貴峰村傳承。
走進貴峰小學,每間教室墻壁上都刻著愛心人士的名字。村里的孤寡老幼,經(jīng)常收到來自熱心村民發(fā)起成立的“貴峰陽光愛心基金會”的幫助和關(guān)愛。今年春節(jié),貴峰小學迎來百年校慶。在當天籌措的善款中,既有86歲海外校友捐出的5萬元積蓄,也有7歲孩童捐贈的5000元壓歲錢……
在南安,王國明是一個人,也是一個群體,更是一種現(xiàn)象。南安擁有400多萬海內(nèi)外鄉(xiāng)親,他們星散于世界各地,卻始終心系桑梓。開辦梅山鎮(zhèn)光前學村的李光前,傾盡家財做公益的黃仲咸……許多賢達在異國闖蕩商海,致富后熱心興學濟困,已成傳統(tǒng)。
“改革開放后,由海外僑胞資助的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相繼成立,上世紀90年代有將近85%的學校是僑胞領(lǐng)建的?!蹦习彩袃S聯(lián)一級主任科員黃江峰說。
不久前舉辦的追思會上,王聲杰誦讀悼文,往屆學子以詩聯(lián)寄哀思。全體與會者向著遺像深深三鞠躬,抒表追念之情。正如《悼王國明先生文》所云:今先生乘鶴西去,然“國明精神”永耀鄉(xiāng)閭。吾輩當繼遺志,弘詩教,育棟梁,使貴峰文脈,永續(xù)長青。
也許終有一天,這些學員也會如王國明當年一樣外出闖蕩。而當異鄉(xiāng)月華灑落肩頭,人生風雨襲來心間,那些融入血脈的詩句——“低頭思故鄉(xiāng)”“報得三春暉”自會悄然浮起,成為他們靈魂深處最溫暖堅韌的故園。
“夜半推窗呼皓月,為吾照路覓師舟?!痹诮o恩師最后的詩聯(lián)上,王瑞芳如是寫道。在她看來,斯人已逝,而這抹皎潔的月光,依舊照亮貴峰村的夏夜。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編輯:尤逸群
一審:尤逸群 | 二審:蘇敬元 | 三審:蔡毅
點亮和
轉(zhuǎn)發(fā)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