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與文學的交匯處鑄就英雄豐碑
——讀張中偉老師小說《梁奔前》有感
作者:霍元輝
當合上張中偉老師歷時十九年精心創(chuàng)作的紀傳體長篇人物紀實小說《梁奔前》后,平遙古城抗戰(zhàn)時期的烽火歲月與英雄群像依然在我的腦海中久久回蕩。這不僅是一部關于抗日女英雄梁奔前的人物傳記,更是一部濃縮平遙抗戰(zhàn)歷史的壯麗史詩,一位作家對歷史責任的堅守與對文學初心的踐行。
一、筆耕不輟:傳承正能量精神的楷模
開篇之前首先介紹一下我敬仰的張中偉老師:張老師是一位植根于三晉大地、執(zhí)著于文化傳承的杰出作家。他是山西平遙人,生于1955年,筆名宗瑋,不僅是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資深會員,還曾擔任平遙縣文學協(xié)會主席、縣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如今仍是古城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員。
張老師著述豐厚,成就斐然。他的長篇小說《天下第一號》生動再現(xiàn)了晉商風云,人物傳記《著名歷史學家侯外廬》、《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奠基人王瑤》以及故事集《傅山傳奇》等,無不展現(xiàn)了他深厚的史學功底與文學才華。他還參編了《平遙武廟》、《晉商人物志》等多部重要文化志書,為地方文化的挖掘與傳播做出了扎實貢獻。
尤其令我敬佩的是,張中偉老師以十九年光陰潛心創(chuàng)作了人物紀實長篇小說《梁奔前》。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他始終懷抱一份清澈的文化責任感與家國情懷,以真摯的筆觸還原革命烈士為民族解放無畏犧牲的壯烈事跡,其堅守與執(zhí)著,實在難能可貴。
他的事跡被載入《山西作家名錄》和《中國當代文藝名家辭典》,不僅是對他個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對他數(shù)十年來默默筆耕、傳承文明的正能量精神的褒獎。這樣的老師,令我深深敬仰!
二、十九年磨一劍:時光淬煉的歷史回響
張中偉老師與小說《梁奔前》的(結緣)緣分始于1996年。當時他在縣史志研究室工作,偶然發(fā)現(xiàn)關于梁奔前烈士的連載材料,深受觸動。從那時起,創(chuàng)作的種子便已埋下。然而,他并未急于動筆,而是經歷了參與《平遙縣志》、《晉商文化旅游區(qū)志》等扎實的史料整理、編撰工作階段。直至2005年,他才正式開始系統(tǒng)收集與整理關于梁奔前的材料。這種漫長的準備過程,絕非拖延,而是一種對歷史的敬畏,對真實的苛求。正如他所言:最初的材料“淺顯、單薄”,不足以全面還原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他選擇用時間去沉淀,用研究去積累,用腳步去丈量,用訪談去填補。
從2007年出版3萬字的初版,到2023年完成13萬字的定稿,這十六年間的增補與修訂,更是作者對作品極致追求的體現(xiàn)。他受《平遙黨史》的啟發(fā),將梁奔前的個人命運置于平遙抗戰(zhàn)的宏大歷史背景中,同時融入了眾多英雄人物和事件,使作品從單一的人物傳記升華為一部“全面反映平遙抗日戰(zhàn)爭歷史的藝術作品”。他甚至一度想將書名改為《古城英雄譜》,但最終為了突出梁奔前的核心地位與民族精神象征,保留了原名。這種思考與抉擇,展現(xiàn)了作者在宏觀敘事與突出英雄個體形象之間掌控平衡的匠心。
十九年的時光,幾乎占據(jù)了一個人職業(yè)生涯的大部分。張中偉老師將這份寶貴的時光奉獻給一位革命烈士,在現(xiàn)如今“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時代背景下,這份對紅色文化的堅守、對革命先烈的“純情真愛”,確實“難能可貴”。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周期,更是一位知識分子對歷史責任的自覺擔當。
三、英雄群像的塑造:個人與時代的交響
小說《梁奔前》最顯著的藝術成就之一,便是成功塑造了以梁奔前為代表的中心的英雄群像。作者明確指出:他有意將“平遙抗戰(zhàn)時期涌現(xiàn)的重要英雄人物和事件,都構思寫入到小說《梁奔前》這本書中”。這使得作品超越了個人傳記的范疇,升級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梁奔前作為核心人物,她的形象在眾多英雄的映襯下愈發(fā)高大與鮮活。作者通過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如她被捕后面對日軍隊長的威逼利誘,厲聲喝止敵人傷害群眾:“要八路我就是,要干部我知道,一切情況向我要,不準殘害老百姓!”寥寥數(shù)語,一個堅毅果敢、勇于犧牲、心系百姓的女英雄形象便躍然紙上。她的愛情描寫也細膩動人,如與張永亮月下散步討論《論持久戰(zhàn)》的場景,既有革命伴侶的志同道合,又不失人間情愛的柔美,展現(xiàn)了革命者豐富的內心世界與平凡的人間煙火。
圍繞在她周圍的,是一大批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如黨組織領導武伯健、“當代穆桂英”李星蓮、早期革命者任梁玉英、基層黨員米光明、婦女干部岳霞、焦桂英、郭鴻,以及貧苦農民出身卻英勇無畏的任占彪、宋志誠(我的舅舅:1926年6月6日出生于山西平遙北三狼村,抗戰(zhàn)時期被呂梁分區(qū)表彰為“殺敵英雄”,解放后多次獲評縣“愛國模范”“模范通訊員”“優(yōu)撫先進工作者”等榮譽,榮獲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榮譽勛章。2012年農歷八月初八逝世,享年87歲。)、裴德富、徐正全等。
作者深刻指出,這些人物“以樸素的民族感情加階級感情,加入抗日隊伍”,他們身上的“英勇無畏、敢打敢拼”和“公正無私、優(yōu)良正直”,既是戰(zhàn)勝敵人的法寶,也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性特征。正是通過這些各具特色的群像塑造,梁奔前所處的時代背景、斗爭環(huán)境以及精神源泉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緊密交織,共同奏響了一曲慷慨悲壯的民族救亡交響曲。
四、傳統(tǒng)形式的創(chuàng)新:章回體與詩詞的韻味
在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上,張中偉老師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采用中國傳統(tǒng)小說中的“章回體”形式來架構這部紀實作品,每一回的回目對仗工整,概括精當,如“襄垣地靈人杰 松坡壯志奮發(fā)”、“鬼子掃蕩屠村 奔前果斷拒婚”等,既繼承了古典小說的美學特征,又充滿了革命歷史的張力,讀來朗朗上口,引人入勝。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后期,受《三國演義》啟發(fā),邀請平遙當?shù)卦娫~名家在“情節(jié)感人處增寫了一些詩詞”。這一巧妙之舉,極大地“豐富和增強了本書的藝術感染力”。詩詞的凝練與抒情性,與紀實文學的嚴謹與敘事性相輔相成、配合得相得益彰。在關鍵情節(jié)處插入詩詞,既能提煉升華情感,又能營造出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仿佛讓人感受到英雄事跡在民間以說唱藝術形式流傳的效果,賦予了這部紅色題材作品獨特的民族特色和傳統(tǒng)韻味。
五、真實與藝術的交融:史志筆法與文學情懷
張中偉老師擁有長期的史志編撰經驗,這為小說《梁奔前》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史料基礎。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大多有據(jù)可考,體現(xiàn)了具有高度的歷史真實性。然而,它并非簡單的史料堆砌。作者充分調動了“多年在教學和閱讀中蓄積起來的各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實現(xiàn)了史實與文學性的完美融合。
在環(huán)境描寫上,他善于營造氛圍,如用“銀色光輝灑滿大地”的月色來烘托人物對話的美好情境;在人物刻畫上,注重細節(jié)描寫,如“一雙柔和的鳳目,深情地看了一眼”,盡顯人物內心柔情;在語言上,追求“精練、洗練,毫無蘊藉拖沓之感”,無論是對話還是敘述,都力求生動傳神。他將自己對文學的理解、對藝術的追求,嫻熟地融入歷史敘事之中,使得這部作品既具有信史的力量,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與可讀性。它是一部“真實記錄時代,再現(xiàn)那個時代精神”的“優(yōu)秀長篇作品”,讓讀者不僅能通過作品了解歷史,更能身臨其境“再次經歷那個時代”,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呼吸、情感與信仰。
張中偉老師用十九年的心血,為我們奉獻了小說《梁奔前》這樣一部厚重的作品。它是一位作家對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的深情回眸,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更是對一種(民族)精神的呼喚與傳承。
這本書,不僅僅屬于梁奔前,屬于平遙,它更屬于所有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奮斗的英雄們。它是一座用文字鑄就的紀念碑,銘刻著過去的苦難與輝煌,也啟示著未來的道路與方向。感謝張中偉老師,以他的責任、才華與堅持,為我們留下了這樣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讓英雄的故事永遠傳唱,讓紅色的火焰永不熄滅。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閱讀張中偉老師的小說《梁奔前》,在和平年代的今天,重溫那段充滿犧牲與奉獻的崢嶸歲月,對于我們銘記歷史、珍惜當下,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當今時代,這本書猶如一座精神的烽火臺,警示世人和平的來之不易,傳承著永不褪色的民族記憶。它讓抗戰(zhàn)精神跨越時空,持續(xù)激勵后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賦予紀念勝利日更為深刻的人文內涵和歷史厚度。(二零二五年八月二十九日)
作者簡介
霍元輝,1947年出生,山西平遙凈化村人,大學文化,高級政工師。1965年平遙一中畢業(yè)后參軍入伍,先后任空軍航空兵第七師政治部秘書處秘書、空軍第十二飛行學院區(qū)隊長、副指導員、指導員、副政委,校政治部保衛(wèi)科長、飛行大隊政委、飛行團政委等職務。在二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中,培養(yǎng)出了許多高素質人才,曾多次立功受獎,并被評為空軍學毛著積極分子,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1987年轉業(yè)地方后,先后任太原煤氣化集團下屬廠、礦黨委書記,文化藝術體育中心主任,機關黨委書記,多種經營公司 總經理兼黨委書記,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等職務。被集團公司授予煤氣化功臣,連續(xù)三年被太原市授予勞動模范稱號,被評選為中國企業(yè)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民俗及省市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先后撰寫出版《永恒的生命》、《艱難的歲月》、《擷英拾萃》詩文集、《中外游記》一二冊及《難忘的歲月》回憶錄(上、中、下)三冊、《鑄造廠廠史》等書籍。
編輯:秦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