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在暑期迎來如潮觀眾
展覽多、研學活動多、觀眾多,鄭州文博場館暑期化身“鄭三多”;盛夏酷暑博物館成為熱鬧的“避暑勝地”,超31.3萬名各地觀眾接連到訪鄭州博物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近兩月接待觀眾16.1萬人次、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暑期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
暑假收官,鄭州文博也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答卷:各文博單位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清涼一夏”活動,成功將文化遺產轉化為可感、可觸、可參與的文化養(yǎng)分;各大文博場館依托自身優(yōu)勢,以科技賦能、教育深化、國際傳播為抓手,不僅實現(xiàn)了客流與口碑的雙豐收,更在實踐層面深度回應了“讓文物活起來”的時代命題。
展覽多 文博場館服務升級
河南南水北調博物館“絲路華章——唐代青花瓷瑰寶展”、鄭州博物館“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鞏縣石窟攝影藝術展”、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經緯百年 織歲丹宸——云錦故宮百年紀念特展”等重磅展覽在這個假期百花齊放。
清涼舒適又能長知識的博物館,是眾多市民游客的“遛娃”首選。走進博物館,隨處可見扶老攜幼的“家庭團”、老師帶隊的“研學團”和三五好友相約的“提升團”。針對暑期參觀高峰,鄭州多家文博單位推出便民舉措,“取消周一閉館、延長開放時間、免預約入館”成為普遍做法;免費租借輪椅、眼鏡等設備,講解員及志愿者免費講解……一系列惠民措施贏得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各地觀眾在評論區(qū)紛紛留言:“文化惠民,點贊!”還有鄭州市民趁機招徠外地游客“隨時歡迎各地親友來旅游啊”。
“親民”的開放舉措,吸引各地觀眾紛至沓來;古滎分館、鄭州二七紀念館等也通過優(yōu)化服務顯著提升觀眾體驗。
研學活動多 引發(fā)“沉浸式體驗”熱潮
今年暑假,鄭州文博場館持續(xù)推出“清涼一夏”活動,“城市考古課堂”如約開放,流沙藝術創(chuàng)作、透明扇面DIY、破譯“鼎”流大明星等研學課程,帶觀眾在動手動腦中體驗考古樂趣、感悟非遺……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今年暑期文博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跳出傳統(tǒng)展陳模式,通過場景還原、技術介入、動手實踐等方式,構建強沉浸、高互動的文化場域。
其中,市考古院將“人骨考古”“植物考古”做成專題講座,小學生們則手持“尋寶地圖”,在“城市考古體驗課堂”的互動游戲中與商代文明對話;古滎分館推出“河一”冶鐵工場MR混合現(xiàn)實體驗,大河村遺址公園利用數字沙盤、動態(tài)場景重現(xiàn)史前生活,商都遺址博物院則借助VR、投影等技術打造“智趣商都”研學項目。觀眾在科技的“加持”下,輕松“穿越歷史”、重返歷史現(xiàn)場。
無論是古滎館的投壺、農耕具操作,大河村的陶繪體驗,還是市考古院的流沙藝術、景泰藍手作,都強調“在做中學”,文博場館設置的手工實踐,化被動為主動,這種具身認知的方式,尤其受到青少年群體的歡迎,在游戲中埋下文化的種子。“孩子平時對博物館興趣不大,但這里的動手項目讓他玩得不亦樂乎,還能學到知識,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特別好?!睆纳虾磬嵵萋糜蔚睦钆勘硎?。
此外,“文博+”的跨界融合方式,也打開了文化表達新維度:商都院的“商都故事會”“商都沙龍”邀請作家、藝術家、學者多視角解讀商城,古滎分館將冶鐵與農耕、禮儀相結合,這些嘗試打破了文博單位固有的“講解+展覽”模式,構建出更加立體的文化敘事體系。
從“做客”到“做主” 公眾參與模式創(chuàng)新
如果說游客到博物館參觀是“做客”,暑期鄭州多家博物館的活動則讓觀眾在博物館“做主”。
試運行近兩個月的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成為新晉“頂流”,早上7點多,黃河邊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前就迎來排隊等候入館的觀眾,每天3000個參觀名額秒空、社交平臺話題熱度不減,使得有著“星空下的村落”之稱的大河村遺址,成為眾多文博愛好者的“打卡目的地”。“2025年微博文化之夜”盛典上,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榮獲“2025年度創(chuàng)新博物館”。
大河村遺址公園還推出了“榮譽村民”計劃,通過授予證書、勛章和免預約權益,讓觀眾從“訪客”變成“村民”,從情感上建立與遺址的長久連接。身份“賦能”,為文博場館的觀眾黏性運營提供了新思路。
鞏義市博物館推出“國寶破譯計劃2025·全球(鞏義)少年歷史解密官”,邀請8~16歲的中小學生探秘歷史、傳承文明,受到眾多青少年熱捧,第一期結營后應邀再次舉辦二期;今年暑期,多家博物館大力發(fā)展“小小講解員”項目,通過系統(tǒng)培訓讓青少年成為文化的傳播者。商都遺址博物院的30名小講解員上崗,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更讓小觀眾實現(xiàn)了文化傳承從“被動接收”到“主動輸出”的轉變。
從社區(qū)走向國際 文化傳播美名遠揚
夏收時節(jié),“宋陵麥收”成為全國矚目的文化將官,全網傳播量快速突破3.2億次,吹響了這個暑假鄭州文博發(fā)力文化遺產“活起來”的號角。
假期中,鄭州文博活動并未止步于館內,而是積極“走出去”“請進來”,構建起多層次的傳播體系?;蛏钊肷鐓^(qū),如古滎分館、市考古院等機構將活動辦進社區(qū),開展普法宣傳、手作體驗,讓文化資源下沉至基層;或對接學校,如滎陽市文物局聯(lián)合多所中小學開展象棋文化、紅色教育研學,實現(xiàn)文教深度融合。
假期中,臺灣青年“品讀鄭州”交流活動相繼走進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鞏義石窟寺、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新鄭黃帝故里等地,在品讀與共鳴中讀懂鄭州,用考古遺址講述中華文明故事。
2025年暑期,鄭州用一場場有溫度、有深度、有創(chuàng)意的文博活動告訴觀眾,文化遺產并非靜默的過去,而是可以向當代生活持續(xù)注入智慧與美學的活水。從科技賦能到教育實踐,從社區(qū)服務到國際對話,鄭州文博系統(tǒng)正在探索一條以觀眾為中心、以體驗為方法、以傳播為引擎的活化之路,這不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氣質,也為我國文博事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鄭州樣本”。(記者 左麗慧)
關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機報(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資訊
來源:鄭州日報
編輯:曉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