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有為
來源 | 品牌觀察官(ID:pinpaigcguan)
引言:“100塊買個鐲子,看起來和真金一樣,還能傳給閨女?!?/strong>
在夜市,一個大媽挑了半天,199元買下一條“越南沙金”手鏈。攤主拍著胸脯保證:“不掉色、不怕火燒,戴十年都亮堂堂的!”
但央視調(diào)查一出,真相讓人目瞪口呆:這種手鏈的出廠價,可能還不到10塊錢。
短視頻平臺上更離譜,一條所謂“天然沙金項鏈”,主播張嘴就來講著“緬甸直供”的故事,一邊甩鏈子一邊催單,售價僅需599元。有人手一抖下了十條,心里美滋滋,認為撿了大便宜。
可實際情況是,這些首飾里,有些壓根連金屬成分都說不清楚,純屬智商稅的高級包裝。
數(shù)字的反差,把這場“黃金平替”的幻象撕開了口子:10元成本,幾百上千的售價,中間的暴利,讓人驚掉下巴。
可怕的是,這不只是“買虧了”的問題,而是一場涉及虛假宣傳、產(chǎn)業(yè)鏈操縱的暴利游戲,甚至可能把健康搭進去。
你身邊的“黃金平替”
沙金為何突然火爆?
要知道沙金為什么突然火了,還得先從黃金價格說起。過去一年,國際金價一路飆升,從每克四百多元漲到七百多元,“黃金投資”成了全民熱議的話題。隨著真金身價水漲船高,不少人便開始琢磨便宜點的替代品。
于是,沙金就趁勢登場了。
在夜市、小商品市場、電商平臺和直播間,到處能看到這種首飾??瓷先ソ馉N燦,款式還緊跟黃金潮流,古法鐲子、足金項鏈、生肖吊墜,甚至扣頭和內(nèi)壁都刻著“Au999”“足金999”的鋼印。
價格差距,更是讓人心動。根據(jù)目前的金價,真金手鐲至少得上萬元。而沙金手鐲只需要199元。從外觀看效果差別不大。
正是這種“看起來像,價格便宜”的心理差,吸引了大批消費者。正如當下年輕人購物消費常說的一句話“幾十塊錢,要什么自行車?!卑賮韷K錢的“金手鐲”買來當飾品,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中老年人買來圖實惠,甚至有老人拿著沙金手鐲和鄰居炫耀:“花200塊買的,比金子還劃算。”但事實是,這些“黃金平替”跟真金八竿子都沾不上邊。
央視記者調(diào)查顯示,標榜“越南沙金”“緬甸沙金”的首飾,多數(shù)只是黃銅或銅鎳合金,表面只電鍍了一層極薄的黃金,厚度不到0.05微米。戴上幾個月,鍍層就被摩擦掉,露出底下的黃銅本色。
可商家卻編織出一整套故事,“深山開采的天然沙金”“國外直供”“不掉色、不怕火”,配合主播在鏡頭前的渲染,讓很多消費者覺得自己買到的是“聰明消費”。
在直播鏈接標題取名這塊,更是與知名品牌玩起了諧音梗,“老鳳詳”“老廟沙金”等名稱耳熟能詳,讓消費者一下子帶入了某些品牌。
這些看起來像是消費者自愿追捧的“平替”,實則是被信息差和心理暗示合力推著走,最后演變成一場精準收割。
10元成本到上千售價
一場赤裸裸的暴利游戲
沙金的暴利,才是最令人震驚的。
央視記者在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暗訪,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沙金飾品”,大部分工廠出廠價在10元左右,稍微復雜點的也不過二三十元??梢坏┻M入電商平臺、夜市攤位或主播直播間,立刻翻身變成“奢侈品”。
一條出廠價15元的黃銅鍍金項鏈,直播間價格199元,利潤超過10倍;更有甚者,打上“海外直供”“限量款”標簽,售價飆到599元、999元,利潤能達到數(shù)十倍甚至上百倍。
為什么能賣這么貴?
第一:背靠黃金價格的“掩護”。真金越來越貴,消費者覺得花幾百買到“金燦燦”的飾品不算離譜。
第二:營銷話術(shù)的包裝。“越南沙金”“不怕火燒”“戴十年不掉色”,一句比一句玄乎,營造出“便宜但高級”的氛圍。
第三,產(chǎn)業(yè)鏈的合謀。上游小工廠低成本生產(chǎn),規(guī)避正規(guī)工藝檢測。中游營銷公司設計概念、編造故事。下游主播/攤販制造稀缺感、帶節(jié)奏。平臺和夜市提供銷售渠道,增加曝光。
整個鏈條配合默契,從10元的黃銅鍍金,到199元的“海外沙金”,幾乎每一環(huán)都在加價。
從財經(jīng)角度看,這就是典型的“信息差套利”。消費者以為自己買到的是黃金平替,實際買到的是成本極低的仿制品。利潤空間被層層放大,最終演變成一場暴利游戲。
更諷刺的是,在某些直播間,賣沙金的主播自己都承認:“我們就是賣工藝,不是賣金子。”可彈幕里,依舊有人瘋狂下單。
掉色是假象
健康才是真正的風險
買沙金最常見的吐槽是——“戴了幾個月就掉色”。有人調(diào)侃:“剛開始是金鐲子,后來成了銅手鐲?!?/strong>
但掉色只是表象,更隱蔽的風險在于:健康。
專家檢測發(fā)現(xiàn),部分沙金首飾的鎳釋放量嚴重超標。按照國家標準,人體長期接觸的首飾中,鎳釋放量不得超過每平方厘米每周0.5微克。但央視曝光的樣品中,有的鎳釋放量超標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鎳是什么?它是最常見的致敏金屬之一。長期接觸鎳超標的首飾,金屬離子會通過皮膚滲透進人體,引發(fā)紅疹、瘙癢,嚴重時可能造成炎癥,甚至影響免疫系統(tǒng)。
更危險的是,老人、女性和孩子對鎳過敏的概率更高。
有消費者戴了幾個月“沙金手鐲”,手腕出現(xiàn)大片紅疹。
也有人因為長期接觸,發(fā)展成慢性皮炎。
換句話說,這不只是“便宜買虧了”的問題,而是花錢買健康隱患。
沙金亂象只是冰山一角
類似騙局層出不窮
沙金首飾的套路,說白了就是三個點:高利潤驅(qū)動、信息差操縱、監(jiān)管慢半拍。它像極了保健品騙局的配方,又和“智商稅”一樣讓人想笑又笑不出來。
類似套路不僅在首飾行業(yè)橫行,在珠寶玉石、保健品甚至旅游特產(chǎn)中層出不窮。
珠寶玉石市場是最容易被套路的重災區(qū)之一。比如“金鑲玉”騙局,商場抽獎得一等獎后,消費者被誘導以低價購買標價數(shù)千元的“金鑲玉”飾品。
所謂的“金”,其實是極薄金箔;所謂“玉”,大多是韓料、俄料或低價和田玉,整體價值低得驚人。央視多次曝光,提醒消費者莫被“低價大獎”迷惑。
假翡翠冒充天然高檔翡翠(A貨)同樣讓人防不勝防。在云南、廣東等旅游市場,商家用強酸浸泡、注膠或染色的劣質(zhì)玉石,通過打光、濾鏡處理,在線上直播或現(xiàn)場銷售時看似色澤艷麗。
消費者眼睛里看到的是高檔翡翠,到手的卻是低質(zhì)B/C貨。據(jù)悉很多直播“賭石”發(fā)貨地根本不是云南。
而保健品和藥材類騙局,更是讓人觸目驚心。福建、四川等地曾查處“金絲楠烏木”制假窩點,用普通木頭染色、泡油后冒充珍貴烏木手串、擺件,高價出售,還號稱有保健功效。
旅游區(qū)“天價特產(chǎn)藥材”也是老套路,商家把石斛、三七、瑪卡等常見藥材按克計價,消費者以為是斤,最后賬單輕輕松松上萬元。這類套路重復發(fā)生,模式高度雷同。
根據(jù)消費保平臺公開資料統(tǒng)計,2022年初至2025年7月,黃金珠寶類投訴總數(shù)已經(jīng)攀升至17,095件。光是2024年一年,就有8,545起投訴,同比飆升136%,涉及金額超過9,560萬元。然而,真正順利處理結(jié)案的比例只有36.7%,讓消費者維權(quán)變成了高難度挑戰(zhàn)。
為何這些亂象屢禁不止?原因在于產(chǎn)業(yè)鏈的隱蔽與復雜:低成本材料來自代工廠,虛假宣傳由營銷中介包裝,電商直播和旅游市場形成高價變現(xiàn)渠道,而消費者難以通過外觀、手感辨別真?zhèn)巍?/p>
監(jiān)管雖有法律和標準,但抽檢覆蓋有限,違規(guī)者可以通過更換公司名稱、調(diào)整銷售渠道、在線直播隱蔽推銷等方式規(guī)避,亂象因而得以延續(xù)。
沙金首飾、假翡翠、保健品、天價特產(chǎn),這些騙局背后都存在同樣邏輯:利用信息差與消費者認知局限,通過包裝、話術(shù)、渠道塑造高價值錯覺。
對消費者來說,警惕虛假宣傳、選擇正規(guī)渠道、索要證書和購證憑據(jù),是最直接的防護手段;對行業(yè)和監(jiān)管而言,建立全鏈條透明度、提升抽檢頻次與技術(shù)手段、堵住灰色銷售通道,是壓制暴利和保障權(quán)益的關(guān)鍵。
央視的曝光,不僅揭示了沙金首飾的風險,更提醒我們——在高利潤鏈條和復雜供應鏈面前,每一個“平價黃金”背后,都可能暗藏陷阱。只有當信息不對稱被逐步打破,監(jiān)管覆蓋得到加強,消費者教育和行業(yè)自律形成閉環(huán),這類騙局才可能真正減少。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發(fā)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