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門店集體消失!預付卡退款無門,連鎖品牌的信用“烤糊了”?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失去信用的商業(yè)帝國終將崩塌。”——亞當·斯密
當成都11家面包新語門店在6月25日集體貼上“升級改造”的封條時,沒人想到這場“改造”會變成一場蓄謀已久的“消失術”。
曾經飄著黃油香氣的櫥窗里,如今只剩下“暫停營業(yè)”的慘白告示,而那些攥著儲值卡的消費者,正用真金白銀為這場商業(yè)鬧劇買單。
一、“升級改造”的幌子下,藏著多少商業(yè)欺詐?
根據川觀新聞調查,部分門店早在5月就已終止租賃合同,凱德天府店更是直接變身蘋果零售店。
這種“前腳關門后腳換招牌”的操作,讓“升級改造”的公告淪為徹頭徹尾的謊言。
更諷刺的是,抖音平臺上仍掛著19.9元的“超值團”鏈接,消費者付款后卻連面包渣都見不著。
這哪里是升級,分明是“關門打狗”式的收割。法律專家顏莉一針見血:“以虛假理由終止服務已構成根本違約。”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家擅自變更服務內容需承擔退款責任,但面包新語卻要求消費者提供轉賬憑證,現(xiàn)金支付者直接被拒之門外。
這種“選擇性退款”的套路,本質上是利用信息不對稱設置維權壁壘。
二、連鎖品牌的“閉店潮”,暴露了什么行業(yè)???
面包新語的困境并非孤例。從2016年鄭州閉店到2021年西安撤場,這個曾經的烘焙巨頭已在全國凈減179家門店。
其成都運營方四川新語餐飲,早在2022年就因借款糾紛被限制高消費。這種“帶病擴張”的模式,正是連鎖品牌的致命傷。
與國藥一致旗下藥店的破產清算如出一轍,面包新語的問題根源在于過度依賴資本杠桿。
2018年財報顯示,其烘焙業(yè)務收入同比下滑5.1%,卻仍在二三線城市瘋狂拓店。
當市場飽和度提升、消費降級來襲,這些缺乏核心競爭力的門店自然成為最先倒掉的多米諾骨牌。
三、預付卡困局:監(jiān)管的“貓鼠游戲”何時休?
預付卡的本質是商業(yè)信用的提前透支,但面包新語顯然把它當成了“龐氏騙局”的工具。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商家收取預付款后需維持服務質量,重大經營變動需提前30天公告。
而面包新語既未履行告知義務,又擅自挪用資金,已涉嫌違反多項法規(guī)。
更令人擔憂的是,消費者維權成本高得離譜。廣東省消委會數據顯示,2024年預付卡投訴中,僅37%的案件通過調解解決。
面包新語要求“轉賬憑證”的操作,正是利用了多數消費者“現(xiàn)金交易無記錄”的弱點。這種“舉證責任倒置”的游戲,讓本就弱勢的消費者雪上加霜。
四、監(jiān)管不能“打太極”,消費者需要“真保護”
面對洶洶輿情,青羊區(qū)政務辦給出了“15個工作日處理”的官方回應。
但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行政機關處理投訴的法定時限通常為20個工作日,這15天的承諾能否兌現(xiàn),仍需打上問號。
更關鍵的是,儲值卡資金監(jiān)管的漏洞亟待填補——陜西早在2010年就要求儲值卡資金專戶管理,但成都的監(jiān)管顯然未能跟上。
商業(yè)信用的修復,需要重典治亂
面包新語事件撕開的,是連鎖品牌“重擴張輕管理”的遮羞布,更是預付卡監(jiān)管體系的千瘡百孔。
當消費者的信任被一次次透支,當“升級改造”變成“卷款跑路”的代名詞,我們需要的不僅是15個工作日的等待,更需要對商業(yè)欺詐的零容忍。
畢竟,一個連面包都無法安心購買的市場,又談何消費信心的復蘇?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fā)表商業(yè)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