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所有人盯著俄烏戰(zhàn)場的時候,基輔街頭卻上演了另一出大戲。
這回,氣壞了的烏克蘭人圍堵的不是俄軍陣地,而是自己家的總統(tǒng)府。
敵人朋友都分不清了,盟友的擁抱成了致命束縛,烏克蘭人到底在為誰拼命?
當反腐變成了護腐,誰在保護真正的敵人?
4萬人上街。這陣勢夠嗆。
澤連斯基這回是真急了,連反腐機構都敢動手。
就在俄烏談判的關鍵時刻,他簽署了一項讓全國炸鍋的法案,直接削弱了國家反腐敗局和特別反腐檢察官辦公室的權力。
這兩個機構可不是鬧著玩的。它們手里正握著15億格里夫納的軍械采購貪污大案。
更要命的是,調查矛頭已經指向了澤連斯基身邊的核心圈子。
副總理切爾尼紹夫的建筑行業(yè)腐敗案,無人機采購中涉嫌的好幾億美元黑洞。
這些案子一個比一個燙手,每一個都能讓權力核心地震三分。
法國獨立媒體曝光的那450萬歐元豪車事件,更是給澤連斯基夫人的奢侈生活打上了問號。
這錢從哪來的?
按理說,面對這些質疑,一個清白的總統(tǒng)應該配合調查,給民眾一個交代??蓾蛇B斯基的選擇卻讓人大跌眼鏡。
他不僅沒有坦然接受調查,反而對反腐機構下了黑手。
7月21日晚上,安全部門突然搜查了這兩個反腐機構。理由是被俄羅斯"滲透"了。這個說法連小孩都騙不了。
議員安娜·斯科羅約德直接拆臺,說這是總統(tǒng)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的命令。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打壓正在調查貪腐案的NABU局長克里沃諾斯。
說白了,就是查到自己頭上了,急眼了。不到一周時間,削弱反腐機構的法案就火速通過。
從此以后,總統(tǒng)可以直接任命反腐機構負責人,相當于給看門狗戴上了嘴套。
這種欲蓋彌彰的操作,徹底激怒了烏克蘭民眾。
從基輔到利沃夫,從敖德薩到哈爾科夫,抗議的火種迅速蔓延。民眾舉著標語,喊著口號,圍堵總統(tǒng)府。他們要的不是英雄,而是一個干凈的政府。
援助還是枷鎖?450萬歐元背后的致命交易
西方援助就像溫水煮青蛙。水溫一點點升高,等察覺時已經來不及了。
美國對烏克蘭的610億美元援助可不是白給的。這筆錢背后附帶的條件,足以讓一個主權國家變成別人的附庸。
農業(yè)市場必須對美國開放,能源企業(yè)的股權要轉讓給西方公司。
更狠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合同的優(yōu)先權。也就是說,烏克蘭戰(zhàn)后重建,美國公司優(yōu)先。
歐盟那邊也不甘示弱,他們的援助資金中約60%需要以烏克蘭未來稅收和國有資產作為擔保。
這哪里是援助,分明是在放高利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是開門見山。
他們要求烏克蘭在戰(zhàn)后進行大規(guī)模私有化改革。電力、電信、交通等核心行業(yè),統(tǒng)統(tǒng)要賣給私人。說是私人,其實都知道最終會落入哪些國家的手中。
這種模式我們見過太多次了。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經歷過,東歐國家經歷過,現在輪到烏克蘭了。
澤連斯基心里清楚得很。他必須用烏克蘭所剩無幾的資源,去喂飽歐美的胃口。前段時間跟美方簽訂的礦產協議,直接把烏克蘭一半的礦產利益給了美國。
這種賣國行為一旦被反腐機構查出來,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他必須要想辦法遮掩財政情況。
削弱反腐機構,就是他的保命符??伤f萬沒想到,這張保命符會成為點燃民憤的導火索。
歐盟擴大專員瑪爾塔·科斯直接警告說,這是"嚴重倒退"。會影響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進程。
英國媒體更是傳出消息,歐盟可能對烏克蘭進行開戰(zhàn)后首次制裁。
為什么歐盟反應這么大?
因為這兩個反腐機構本來就是2014年"廣場革命"后由歐洲支持建立的。表面上是審核烏克蘭腐敗情況,實際上是歐洲在烏克蘭插的一桿旗幟。
現在澤連斯基要把旗幟拔掉,歐盟當然不答應。這場博弈的背后,是大國對小國控制權的爭奪。
從南斯拉夫到伊拉克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烏克蘭今天的遭遇,我們在其他地方見過太多次了。
1999年,北約以"人道主義干預"的名義轟炸南斯拉夫。結果呢?
國家分裂,經濟崩潰,大國利益重新劃分。
科索沃獨立后,美國立馬在那里建立了全歐洲最大的軍事基地。塞爾維亞則被徹底邊緣化,至今還在為加入歐盟而苦苦掙扎。
2003年的伊拉克戰(zhàn)爭更是經典案例。美國以"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發(fā)動戰(zhàn)爭。薩達姆政權倒臺后,伊拉克的重建合同幾乎全部被美國公司拿走。
石油開采權、基礎設施建設、通信網絡,統(tǒng)統(tǒng)姓"美"。伊拉克人民得到的是什么?是持續(xù)至今的動蕩和貧困。格魯吉亞的例子更加貼近。
2008年與俄羅斯發(fā)生沖突后,格魯吉亞全面倒向西方。結果呢?
經濟增長停滯,人口大量外流。
整個國家成了西方和俄羅斯博弈的棋子。這些案例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真相:大國下棋,小國當棋子。
前美軍軍官布倫森·皮埃爾直言不諱地指出。西方國家的戰(zhàn)略考量僅是利用烏克蘭戰(zhàn)場"消耗對手"。
而非著眼于構筑烏克蘭真正安全、繁榮的未來。
這句話刺穿了溫情道義的面紗,露出了冰冷現實的內核。烏克蘭被設計成了一個巨大的沙包。用來消耗俄羅斯的國力和軍力。
至于烏克蘭人民的死活,那是次要考慮。美國調查記者西摩·赫什早就提醒過。美方已經準備讓烏克蘭發(fā)生權力輪換。
如果澤連斯基不聽話,他們可能對其進行強制驅逐。
這話聽起來聳人聽聞,但仔細想想,美國還有什么干不出來的?
從政權更迭到顏色革命,從經濟制裁到軍事干預。這些手段美國都用得爐火純青?,F在輪到烏克蘭體驗這種"自由民主"的滋味了。
歷史的輪回正在基輔上演,劇本都是現成的。
當傀儡開始思考,操控者慌了
烏克蘭人正在經歷一場痛苦的清醒。炮火的真正威脅不僅來自前線敵軍。更來自堡壘內部無聲滋生的腐敗頑疾,以及大國博弈桌上變幻不定的價碼牌。
當前線士兵在泥濘的戰(zhàn)壕中為彈藥短缺而憂懼時。網絡上卻流傳著高官及裙帶關系者在國外海濱度假的視頻。
當平民掙扎于冰窖般的寒冬,為藥費發(fā)愁時。權貴們卻在巴黎購買450萬歐元的豪車。這種對比太過刺眼,太過殘酷。一個樸素卻字字泣血的質問在社會底層回蕩。
"我們究竟是在前線為國家犧牲,還是在后方為特權階層輸血?"
這次抗議的不光有普通老百姓。連軍隊里的士兵也參與進來了。這可以說是烏克蘭民族團結出現的最大裂痕。
如果只是老百姓上街,澤連斯基還能僥幸覺得鬧不出什么大動靜。但連軍隊里的士兵都不支持他,那可就麻煩大了。
畢竟現在俄烏戰(zhàn)爭還在打,澤連斯基能穩(wěn)坐總統(tǒng)這個位置,全靠前線的烏克蘭士兵拼命。
如果士兵們都不買賬了,他還能當多久總統(tǒng)?連一向為澤連斯基造勢吶喊的《基輔獨立報》也罕見發(fā)表評論。
聲稱烏克蘭總統(tǒng)"背叛了烏克蘭的民主,以及所有為之奮斗的人"。
這話分量很重。當連自己的喉舌都開始批評時,說明問題已經很嚴重了?,F在很多拉達議員也在急著和他做切割。包括支持者們也在撇清關系。
政治上的孤立正在形成。澤連斯基面臨兩個選擇。要么撤回限制反腐機構的法案,保住政治生命。
但這樣一來,他身邊的親信官員很可能保不住。要么一條道走到黑,繼續(xù)對抗民意和國際壓力。
但這樣的結果很可能是被自己人推翻。任何一種選擇看起來都不像是"上策"。更像是一柄利劍高懸。
這種兩難境地,恰恰說明了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悲哀。無論怎么選擇,都是別人設計好的陷阱。
當傀儡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操控者當然要慌了。因為一個會思考的工具,還叫工具嗎?
烏克蘭人的覺醒,可能比戰(zhàn)爭本身更讓某些人不安。因為一個清醒的民族,是很難被當作棋子來擺布的。而這,或許正是烏克蘭走向真正獨立的開始。
結語
真正的獨立不是選擇哪個大國,而是拒絕成為任何大國的工具。
這場覺醒可能比戰(zhàn)爭本身更加深刻地改變?yōu)蹩颂m的未來走向。
小國在大國博弈中如何保持獨立?你認為烏克蘭還有其他選擇嗎?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