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中國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國鈾一號”示范工程生產出第一桶“鈾”,這是我國核地礦事業(yè)70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天然鈾產能項目,預示著中國將改寫鈾資源現(xiàn)狀,甚至可能顛覆現(xiàn)有全球核工業(yè)版圖, 那么,此次我國在鈾礦開采上的突破,具體意義究竟體現(xiàn)在哪里?
核工業(yè)歷史性突破
鈾作為戰(zhàn)略性礦產資源,是核工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材料,對能源安全保障和國防實力提升等領域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擁核國家來說,鈾資源的儲備直接關聯(lián)核威懾體系的構建。但長期以來,中國的鈾資源卻面臨一定現(xiàn)實瓶頸。雖然廣東、湖南、內蒙古、新疆等地區(qū)分布有一定鈾礦,但資源稟賦比較差,且單個礦床規(guī)模要普遍小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又多為花崗巖型、火山巖型、砂巖型等為主,地質構造復雜,埋藏較深,導致開采難度大,對提煉技術的要求也更高。
據統(tǒng)計,目前中國天然油年產量不足2000噸,但去年一年光是核電對鈾的需求就高達13132噸,自主產量占比只有15%,對外依存度高達85%以上。
并且隨著核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中國對鈾資源需求的日益增長與產能低下形成的矛盾,也讓我國在鈾資源、核事業(yè)等領域發(fā)展面臨著一定挑戰(zhàn)。
國內這種鈾礦資源產能不足的情況,也導致我國曾一度被扣上了“鈾資源匱乏國”的帽子,但正如同1959年大慶第一口井噴油,從此摘掉中國“貧油”帽子一樣,這一次內蒙古鄂爾多斯產出的第一桶“鈾”,也將改寫中國核工業(yè)歷史。
“國鈾一號”示范工程位于內蒙古礦產資源大市鄂爾多斯,是我國產能規(guī)模最大、建設標準最高、技術水平最先進的天然鈾產能基地,2024年7月開始開工建設,僅一年,便成功生產出線下“第一桶鈾”。
此次產出采用原地浸出采鈾工藝,成功顛覆傳統(tǒng)鈾礦的地下開采模式,成功解決了在復雜砂巖型鈾資源開采這一世紀難題,并且還實現(xiàn)了“三廢零排放、生態(tài)無破壞、減碳可持續(xù)”的目標效果,也就是說,接下來在國內的此類鈾資源開采中,既能高效高質量生產,又能兼顧環(huán)境保護,這也標志著中國鈾資源開發(fā)正式邁入綠色安全、智能高效的新時代。
中國鈾礦新突破意義有多大?
在全球核能迎來全面復興的當下,中國這一歷史性突破,將進一步為核工業(yè)發(fā)展提供重要保障,形成從購買鈾礦到自主生產的戰(zhàn)略性轉變,可有效提高我國的能源自主性。
并且中國在海外也有鈾礦合作,比如持有哈薩克斯坦第一大鈾礦的俄羅斯“鈾一”集團,將49%的股權轉讓給了中國,納米比亞的湖山鈾礦,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單筆投資,未來“國鈾一號”的技術范式,也有望走向世界,推動全球核安全有序發(fā)展,成為我國在海外鈾資源布局的新核心點, 在海外進口渠道穩(wěn)定牢固,國內開發(fā)循序漸進雙管齊下,外界還想在鈾礦上打出“資源牌”就不管用了。
有了鈾,中國的核動力艦艇,新航母的研發(fā)和建設便能加速推進,如果說第一艘航母遼寧號是嘗試,第二艘山東艦是實踐,第三艘福建艦是突破,那么,接下來核航母時代拉開序幕,將成為中國海軍事業(yè)的一次重大歷史性轉折點。
再就是核武器,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采用的鈾原料,便是產自湖南711 礦,如今中國鈾資源取得新突破,預示著中國在核武器制造領域將更上一層樓。
同時鈾資源還關乎核能產業(yè)發(fā)展,中國作為核電大國,目前在運、在建核電機組總規(guī)模位居世界第一,截止到2025年3月,商運核電機組多達58臺,總裝機容量高達6100.77 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 28 臺,總裝機容量 3370 萬千瓦,并連續(xù) 18 年保持全球第一,預示著中國核電正在從“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從而為全球核能復興提供切實的中國式方案,這也意味著我國對鈾的需求也將更大,此次鄂爾多斯“國鈾一號”未來一旦實現(xiàn)量產,中國在核工業(yè)領域從軍事到民生、經濟,都將迎來一次重大躍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