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硝煙未散,蔣介石在重慶接到英國緊急求援電報。
此時的中國,已經(jīng)獨自抗戰(zhàn)四年零四個月,英國人終于想起了這個遠東盟友。
滇緬公路:中國抗戰(zhàn)的"生命線"危機
武漢失守那年,中國工業(yè)心臟幾乎停止跳動。
1938年10月,日軍占領武漢,中國90%以上的工業(yè)資源落入敵手,鋼鐵廠停產(chǎn),兵工廠遷移,連子彈都造不出幾顆。
重慶政府面臨一個殘酷現(xiàn)實:要么投降,要么依靠外援。
蘇聯(lián)人最先伸出援手,大批軍火通過新疆運入中國,可這條線路太遠,運輸量有限,真正的生命線,是1938年底剛剛建成的滇緬公路。
這條路,959公里,20萬民工用血肉之軀在崇山峻嶺間鑿出,從昆明到臘戍,再轉(zhuǎn)緬甸鐵路直達仰光港,美國援華物資,大部分從這里運入中國。
1940年,局勢急轉(zhuǎn)直下。
6月,法國投降,日軍趁勢進駐法屬印度支那。9月,滇越鐵路被切斷,中國對外聯(lián)系的鐵路通道徹底斷絕。
更要命的是英國人的背叛。
1940年7月17日,英日簽署協(xié)定,英國關閉滇緬公路三個月。理由冠冕堂皇:避免刺激日本。實際上,倫敦正在遭受德軍轟炸,無力顧及遠東。
那三個月,仰光港堆積如山的援華物資無法運出,7萬噸武器,15萬噸燃料,40.2萬噸各類物資,中國軍隊眼睜睜看著彈藥見底。
10月,英國重開滇緬公路,可好景不長。
日軍在越南河內(nèi)設立"滇緬路封鎖委員會",調(diào)集100多架飛機,專門轟炸滇緬公路橋梁,瀾滄江上的功果橋遭到16次轟炸,怒江上的惠通橋被炸6次。
每次轟炸,搶修隊都要冒著生命危險搶修,有時炸彈還在爆炸,工程師已經(jīng)沖上橋頭。
1941年1月23日,日軍第14次轟炸昌淦橋,大橋徹底炸斷,東京電臺得意洋洋宣布:"滇緬公路已斷,三個月內(nèi)無通車希望。"
工程師們早有準備,70個空汽油桶綁在一起,上面鋪木板,簡易渡船搭建完成,汽車照樣通行,日本人的如意算盤落空。
1941年,蘇聯(lián)因《蘇日中立條約》停止援華,滇緬公路成為中國唯一的陸上國際通道。這一年,通過這條路運入的物資達13.2萬噸,11月創(chuàng)下單月1.75萬噸的最高紀錄。
日軍南進計劃正式啟動,目標很明確:切斷滇緬公路,迫使中國投降。
英國的拖延與中國的戰(zhàn)略抉擇
戰(zhàn)爭初期,蔣介石就預見到緬甸的重要性。
1940年,中國主動提議派16萬遠征軍入緬布防,英國人態(tài)度冷淡。"先歐后亞"戰(zhàn)略下,緬甸只是邊緣戰(zhàn)場,英國只同意中國派一個團入境。
英緬軍總司令韋維爾更是直言不諱:"緬甸不需要中國軍隊。"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fā)。
12月8日,日軍同時進攻香港、馬來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太平洋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
英國人慌了,馬來亞英軍一觸即潰,新加坡岌岌可危,緬甸成了保衛(wèi)印度的最后屏障。
12月23日,中英簽訂《共同防御滇緬路協(xié)定》,26日,軍事同盟正式成立,英國人終于想起了中國這個盟友。
此時的緬甸,已經(jīng)危在旦夕。
1942年1月20日,日軍第15軍6萬精銳從泰國越境,目標直指仰光和臘戍,英緬軍兵力分散,士氣低落,根本擋不住日軍攻勢。
2月16日,仰光告急,英國緊急求援。
蔣介石下達遠征軍動員令,第5軍、第6軍、第66軍,共10萬大軍準備入緬。
可時間已經(jīng)太晚,3月8日,仰光失陷,滇緬公路的起點落入日軍手中,中國遠征軍面臨的,是一場注定艱難的戰(zhàn)爭。
中國遠征軍10萬人,裝備陳舊,日軍9.5萬人,配備250架飛機,火力優(yōu)勢明顯,英軍只有2.5萬人,且潰敗嚴重。
更要命的是指揮權爭議,史迪威以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身份,實際控制著遠征軍指揮權,羅卓英名為司令長官,實權有限,中美英三方各有算盤,協(xié)調(diào)困難。
遠征軍的悲壯征程與失敗教訓
1942年3月,中國最精銳的部隊開進緬甸。
第5軍,機械化王牌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黃埔軍校出身,久經(jīng)沙場。新38師師長孫立人,清華畢業(yè),美國西點軍校深造。新22師師長廖耀湘,法國圣西爾軍校畢業(yè)。
這是中國軍隊的精華所在。
3月19日,同古大戰(zhàn)打響。
戴安瀾率200師孤軍深入,阻擊日軍第55師團北上,蔣介石親自電詢:"能否在同古堅守一兩周?"
戴安瀾的回答斬釘截鐵:"雖戰(zhàn)至一兵一卒,也要死守同古。"
他寫下兩封遺書,給妻子的信中說:"現(xiàn)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yǎng)育,為國戰(zhàn)死,事極光榮。"
同古守軍只有1.2萬人,日軍投入2萬兵力,配備坦克、飛機,200師官兵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
激戰(zhàn)12晝夜,日軍傷亡5000余人,200師損失不足2000人,連日軍東京指揮部都驚呼:"自南進以來碰到的最強勁旅乃中國兵也!"
4月19日,仁安羌大捷。孫立人率新38師113團,解救被圍英軍,7000多名英軍官兵獲救,還有500多名美國傳教士和記者。
英軍準將斯科特握著孫立人的手說:"今天我才知道,中國軍人的勇敢。"
可局部勝利無法挽回整體敗局,4月29日,日軍占領臘戍,滇緬公路被切斷,遠征軍退路斷絕,只能向印度撤退。
撤退演變成災難。
杜聿明不愿入印,率5軍主力經(jīng)野人山回國,這個決定付出慘重代價。雨季來臨,連日暴雨,山洪暴發(fā),10萬遠征軍分散撤退,缺糧缺藥,疫病橫行。
野人山,成了遠征軍的墳場。
新22師因饑病死亡2000余人,96師損失更重,整個撤退過程中,3萬官兵非戰(zhàn)斗減員,活著走出野人山的,不到4萬人。
戴安瀾在突圍時中彈負傷,5月26日,在距離國境線三四十里的茅邦村,這位抗日名將壯烈犧牲,年僅38歲。
孫立人選擇向印度撤退,新38師18000人,完整保存了戰(zhàn)斗力,這個決定,為后來的反攻奠定了基礎。
歷史轉(zhuǎn)折與國際戰(zhàn)略價值
失敗,成了轉(zhuǎn)機的開始。
1942年8月,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成立,史迪威任總指揮,在印度蘭姆伽基地重組部隊。
這里的訓練,徹底改變了中國軍隊面貌,充足的營養(yǎng),現(xiàn)代化裝備,科學的訓練方法,史迪威稱這些士兵為"我的孩子們"。
1943年10月,緬北反攻開始。
新38師、新22師組成的駐印軍,展現(xiàn)出驚人戰(zhàn)斗力,胡康河谷戰(zhàn)役,殲敵1.4萬,孟拱河谷戰(zhàn)役,擊潰日軍第18師團。
1944年8月3日,密支那收復,日軍王牌第18師團幾乎全軍覆沒。史迪威感慨:"這是中國歷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進攻戰(zhàn)。"
滇西遠征軍同時發(fā)動攻勢,怒江之戰(zhàn),松山血戰(zhàn),騰沖圍攻,每一場戰(zhàn)斗都異常慘烈。
松山戰(zhàn)役,遠征軍2萬人攻堅95天,日軍1200人全部"玉碎",中國軍隊傷亡7763人,敵我傷亡比1:6.2。
1945年1月27日,歷史性時刻到來。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芒友會師,衛(wèi)立煌和孫立人握手相擁,中印公路全線貫通。
這條路,從印度利多到中國昆明,全長1220公里,史迪威在起點立下路牌:"此為直搗東京之路。"
5萬多噸急需物資通過這條生命線運入中國,抗戰(zhàn)后期的大反攻,有了可靠的物資保障。
代價是慘重的,遠征軍前后傷亡10余萬人,殲敵5萬,這個數(shù)字,占中國抗戰(zhàn)總殲敵數(shù)的12%。
意義卻是深遠的。
中國成為《26國宣言》第四簽字國,1943年開羅會議,確立"日本戰(zhàn)敗后臺灣歸還中國"原則。1945年,中國成為聯(lián)合國創(chuàng)始會員國,獲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遠征軍的血戰(zhàn),不僅打通了國際運輸線,更重要的是,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這支曾經(jīng)被輕視的東方軍隊,有能力與任何敵人一戰(zhàn)。
從同古到密支那,從野人山到史迪威公路,中國遠征軍用三年時間,詮釋了什么叫做鋼鐵意志。
那些在異國他鄉(xiāng)長眠的英魂,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