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世紀,僧人慧驥結(jié)束在唐朝的學習,準備從寧波搭船返回日本。由于氣候阻撓,落腳在舟山普陀,遂到當?shù)爻币舳垂┓钣^世音像。此后千余年,東海潮聲與梵音不斷交織,終將這里變成“震旦第一佛國”。其香火連綿不絕,至今仍十分繁盛。
然而,這么一座看似人畜無害的海上圣地,偏偏在明朝時屢遭磨難。不但受限制打壓,連殘存寺廟都多次遭強制拆遷。
普陀山所在的舟山群島自古就是海上要沖
事實上,舟山群島的佛教起源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是,這里長期被吳越先民視為寶庫。除坐擁富饒漁場,也是海盜集團的走私天堂。甚至在毀天滅地的災(zāi)難降臨時,充當本地人口和文化習俗的備份區(qū)域。無論秦始皇厭煩的東海外越,還是險些推翻司馬皇族的五斗米道義軍,都曾以這片群島作為復(fù)興基地。
公元847年,西域梵僧特意來潮音洞前燃指供佛,徹底開啟普陀山的圣地歲月。考慮到六朝至隋唐時期,佛教在整個南洋居統(tǒng)治地位,許多商賈僧團都是走水路前往長江流域活動。作為重要中轉(zhuǎn)站的舟山群島,自然是很難繞不開的關(guān)鍵節(jié)點。
唐朝后期西域梵鬙首次在普陀山供奉佛像
公元1073年,依賴對外貿(mào)易的宋朝更進一步。不僅在群島上設(shè)置獨立的昌國縣,還資助僧眾們在普陀山新修普濟寺。當時,寺廟的作用遠比后來豐富。不僅是海員們祈求平安的心理慰藉,還承擔著客棧、貨倉、錢莊、救生站與導(dǎo)航標識都繁多職能。隨著基礎(chǔ)設(shè)施區(qū)域完備,往來于此的船只日益增多,香火供奉也跟著興旺起來。甚至吸引皇家投資,收到過宋寧宗捐獻的數(shù)萬卅錢。
公元1298-1301年,新來的蒙元統(tǒng)治者仍對普陀山非常重視。除下令擴建寺廟,還賞賜大量錢財、土地,任命方丈擔任使節(jié)訪問日本。直至蒙古人敗亡前夕,類似的周期性優(yōu)惠政策始終沒有停歇。
宋元時期普陀山的寺廟經(jīng)濟走向巔峰
明朝建立后,普陀山終于迎來自己的至暗時刻。由于遲遲無法徹底撲滅地方反抗勢力,當局在1386年寄出殘酷海禁,派大將湯和親自登島,把包括僧眾在內(nèi)的46島約30000人都強制遷回大陸。三百座寺廟均遭焚毀,連最大的觀音菩薩像也被搬去寧波七塔寺。只留鐵瓦殿1楹、僧役各1人守奉香火。這便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普陀山滅佛”。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決絕,并非完全出于海禁考慮。由于早年曾為僧人乞討,他登基后嚴密限制寺院經(jīng)濟、剃度名額與寺產(chǎn)擴張。未經(jīng)官方勘準,不得擅建寺廟。因此,在整個明前期,官方對佛教都采取“控而不廢”方針。普陀作為海島孤寺,自然是首當其沖。
明朝建立后不久便將普陀山的300座寺廟拆毀
百余年后,明英宗治下的帝國已是滿目瘡痍,許多嚴酷禁令出現(xiàn)放松跡象。于是,一些生活在寧波、舟山的普通信眾,紛紛返回普陀山朝拜。他們在宋元寺廟的遺址處結(jié)茅蓬,乃至恢復(fù)每日的晨鐘暮鼓習俗。最終在1515年,通過捐贈和施舍,重新恢復(fù)普濟寺運作。只是規(guī)模相當有限,完全不復(fù)宋元兩朝的往日榮光。
公元1548年,葡萄牙船長阿爾瓦拉多,還在《航路總集》中對這座圣地有過描述:海岸見到一個小島,上面有個寺廟內(nèi)有30個和尚。他們著寬大的黑服,戴開口的帽子;寺廟的房子很好,教士起居、飲食有規(guī)矩,不進血腥,僅食蔬果,禁止女子入廟。祭壇上供奉著觀音菩薩的漂亮畫像,腳下畫了一些面目猙獰的魔鬼。僧侶們大肆慶祝,向她供奉一切......
在早期西方訪客筆下明朝中期的普陀山較為蕭條
與此同時,轟轟烈烈的嘉靖倭寇浪潮正席卷東南各地。普陀山孤懸海外,遂成各路走私武裝團體的聚泊之區(qū)。由于人群來源復(fù)雜,很多亡命之徒并不信佛,也對寺廟缺乏最基本尊重,釀成“焚廬舍,毀金像,碎御碑而投之于!钡谋瘎 到1553年,明朝官軍為剿匪大計,再次勒令封禁島嶼。不許一船一人登山樵采、耕種,違者照例充軍。稍有恢復(fù)的普濟寺再度被毀棄,堪稱歷史上的“第二次普陀山滅佛”。
好在高壓狀態(tài)無法持久,明朝海禁又在稍后的隆慶帝時期有所松弛。1572年,來自五臺山的真松和尚冒險渡海,希望能籌資重建圣地榮光。盡管未獲批準,還是用兩年時間重建小型寺廟,并因此遭受官府驅(qū)散、拆毀。雙方堅持數(shù)載,才勉強獲得許可,開啟緩慢的修繕工程。例如延續(xù)至今的法雨寺,就興建于該歷史階段。
倭寇頻繁造訪促成明朝當局第二次拆毀普陀山寺廟
彼時,除信徒供奉和土地耕作外,佛寺已不再具備其他經(jīng)濟屬性,更依賴于朝廷撥款贊助。奈何明朝國運衰微,根本湊不出多少余錢來接濟僧眾。相反,浙江督撫還在1596年,以“屹峙洋外,近島夷”為由,立碑禁止增建寺舍、廣招徒眾。這項限制被延續(xù)到崇禎皇帝上吊,才受惠于時局紊亂而不了了之。
不過,由明朝造成的長期破壞,到清朝初年仍陰魂不散。先是浙東的魯王政權(quán)退守舟山,將包括普陀山在內(nèi)的島嶼推向戰(zhàn)爭前沿。稍后又是滿清復(fù)刻海禁政策,而閩南的鄭氏集團屢屢造訪。直至166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艦隊突然來襲。他們用紅衣大炮摧毀山門,并將寺內(nèi)的大鐘擄掠回巴達維亞。這段動蕩歲月,足以被稱為歷史上的“第三次普陀山滅佛”。
南明時期普陀山寺廟遭荷蘭艦隊摧毀
公元1684年,也就是康熙皇帝剿滅鄭氏集團的第二年,清廷重開海禁,還發(fā)帑金70000重建普濟、法雨兩寺。后來又在1793年新建第三座慧濟寺,并依靠南洋華僑的資助贖回大鐘。
至此,普陀山才漸漸擺脫歷史最黑暗時期,完成這場跨越三個世紀的浴火重生......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