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東北地區(qū)的歷史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再久遠一些就是女真人的金朝。其實在金朝之前還有一個直接納入中央王朝管轄的“渤海國”,它是時間長河中的滄海一粟,卻曾創(chuàng)造出不亞于中原地區(qū)的文明成果。
由于時間久遠,缺少文字資料記載,渤海國一直顯得有些神秘,加之戰(zhàn)亂兵患等原因,這個邊陲小國留下的古跡很少,黑龍江寧安上京龍泉府興隆寺內的石燈幢是其一,另外一個就是吉林長白的靈光塔。
靈光塔始建于公元698至926年(唐朝渤海國時期),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塔身不高,只有五層,孤零零坐落在白山市長白縣長白鎮(zhèn)西北郊塔山西南端臺地上。
其實歷史上的靈光塔并不孤單,距它不遠有梳妝臺、跨馬石、南天門遺址、塔山精廬遺址等其他古跡,只是大多只剩下殘跡。
站在塔旁俯瞰,鴨綠江碧綠如帶,江對岸是朝鮮的邊陲小城,低矮的樓房散落山中,陽光和煦,薄霧繚繞,有種世外桃源的靜謐美好。
在南天門遺址同樣可以俯瞰兩國風光,這里地勢險要,是進出長白的咽喉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勢,晚清曾在此增設瞭望哨,用以防御敵寇、土匪的襲擾。
古塔的原名遺失在歷史中,“靈光塔”三字源自清末,是宣統(tǒng)元年長白知府張鳳臺所命。張鳳臺巡游至此,不僅為塔命名,還募款在塔山修建了塔山精廬和一個亭子。塔山精廬為石木混合結構,共三間,如今也僅存遺址。
遠遠看去,磚石制成的塔身看上去簡潔樸素,每層檐下都有紋飾花磚,風吹過,檐角的鈴鐺并發(fā)出清脆聲響,反而在一片空曠中顯得有些孤單。
塔山不高,海拔不到900米,卻分布了數(shù)量眾多的古跡遺址,也承載了長白地區(qū)的深厚歷史。
千年時光在山中流轉,在古塔的磚縫間流逝,來白山市旅游,不妨打卡長白縣,登塔山,賞古塔,看鴨綠江畔的邊境風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